散文:万花山

故乡位于冀中南,为半山区县,大体平原、丘陵、山地各三分有其一。儿时的村庄就在平原丘陵交界处,立在村西头,左右便可望见二山,西北三里为神岩山,我曾在文章中叙述过,那是采石筑城之处,有宝峰寺遗址;西南五里便是万花山,万花山东不远有一小山,名中牟山,石灰岩质,以烧石灰而闻名,但饕餮的掠夺已几乎采挖殆尽。二山东部此外再无山,东向便是莽莽的华北大平原,若再有山,就到了山东地界的泰山。万花山南是一带山系,绵延不绝数十里,尤以万花山峰最高。

说起来,万花山算是当地的名山,县志记载为元氏六大名山之一,与封龙、三公、灵山、白石、无极齐名。古人有祭山祈雨的习俗,汉代为甚,常勒石以为记,有汉封龙山颂碑、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无极山碑等传世,元氏也以汉碑古隶而闻名金石界。不知为何没有万花山碑,也许有,但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了吧。至于万花山名的来历,同治志中说,“万花在县西十五里,郭北村西南二里,相传有道士种桃杏满山,经春烂漫故名。”文献记载万花山又名檀山或坛山,我想作为名山,古人祭山神祈雨,建坛做法以表诚心也是有的,盖以此而名吧。也有考证说万花山叫御语山,不知见于何记载,也不知何故,若确实,只名字一定也有一段典故在内。

万花山东侧山势稍缓,较易攀登,西坡险峻,危崖陡立。山上有古迹数处,其中当属周穆王檀山刻石及刘秀洞最为有名。传周穆王北征犬戎时获胜,为纪其功、志其日,在山顶大石上刻“吉日癸巳”以记,附近还有周穆王“避暑岩”等遗迹。刘秀洞又名刘秀房、藏龙洞,民国志记载,“在万花山绝顶西偏,有石穴,穴北石棱仅尺余,可沿以入穴内,约容三四人,洞内有字迹二十个,以剑锋所划,内有一线津流,可饮,相传为汉光武避兵处。”传说字迹为光武所题,可惜年代久远漫漶难辨。刘秀在河北传说典故众多,他与王莽在燕赵交锋多年,最终在高邑称帝。县志载刘秀北征彭宠,皇后阴丽华生子刘庄于元氏万年村,刘庄即汉明帝,存有始生堂、梳妆楼等遗迹。刘秀洞就是传说刘秀战败,王莽军追赶时,他慌不择路,爬到万花山顶,躲到山崖岩洞的藏身之处。

万花山上庙宇很多,每逢四月十三庙会香火鼎盛,山周围众多村都一同过庙,家家亲朋宾客往来,山上香客络绎穿梭,声势浩大,以此可窥见古时万花山庙会的盛景之一斑。据传山上送子娘娘很是灵异,用红布条拴了,来年没有不应验的。可惜的是,古时庙宇已经倾圮殆尽,今人用乱石断砖垒砌棚厦凑合,难为了一众神仙佛道。万花山颇有碑碣,可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青石碑碣,乃清道光己酉年余月(公元1849年4月),西于科村民商有信为山神井刻立“泽沛苍生”的石匾,阳刻楷书,略带行意,字迹丰润,存于万花山下,后被盗,《元氏金石录》有载。

万花山古时山明水秀,鸟语花香,东北方有古泜水(今苏阳河)玉带般盘桓而东去,粼粼波光,两岸植被葳蕤,河中芦苇丛生,密如织网。四十年前,在山北河道内仍有湿地,生长着大片的芦苇,有水鸟在其中做窝,叫声喳喳而不绝。每年端午,附近乡民争采苇叶包米粽,那苇叶的清香不知勾起多少远方游子思乡的情愫,后随着环境变迁,那最后的清香也消失的了无踪影。泜水河道宽阔,沙层深厚细腻,可以想见千年来浩浩汤汤的盛况,它与万花山的雄浑伟岸相依相偎,相得益彰,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更迭,遗留了多少时光车轮碾过的痕迹。

之前,在万花山一带有科考小组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泥河湾动物群哺乳动物化石,化石规模巨大,共采集标本二十余件,包括大型动物骨骼(大型羚羊)、各类动物牙齿等。还有1984年春,附近车汪沟村民在中牟山上烧石灰时炸开了一个 50米左右长的山洞,山洞细长,面积不大,长满了石笋和石钟乳,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堆堆动物骨骼的化石,这些化石数量可观,有大有小,种类繁多。证明万花山这里曾是一片水草丰茂的沃土,古生物麇集的乐园,可世易时移,现在已是沧海桑田。如今,市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为万花山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倾力打造的旅游公路、登山步道、观景平台、万亩森林公园等,让昔日的山峦旧貌换新颜。

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秋天都要去万花山采野韭菜花,秋日的万花山碧草茵茵,密茸茸的铺满了山坡,白色略带粉意的韭菜花星星点点,似碎银般躲在其间。挎个小竹篮,拿把剪刀,漫山遍野的跑,不一会儿就能采一大把,那时紫色的紫荆花、粉红的合欢树花等好多花喜微微的开着,山就成了真正的“万花山”。还有绛红的酸枣果,橙色的野葡萄等一簇簇的在崖畔岩石旁招摇,向大自然展示着秋日的韵味,这时的山又变成了“花果山”。采回的野韭菜花用细白线拴了,挂在厨房的门头,等做面片汤、面条饭时揪下几朵,用热油一炸,“刺啦”一声倒入锅内,那暖暖的温煦的香气便四溢了,弥漫在静谧的小院中。这酽酽的味道从岁月的长河中幽幽飘来,是童年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是万花山带给的永难忘怀的记忆深处的味道。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