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凉山州三八红旗手标兵,有你认识的吗?

阿西巫之莫:带领贫困妇女 绣出彝家儿女的美好生活


阿西巫之莫从小就看着妈妈刺绣,因为“骨子里的喜欢”,她走遍了大小凉山,学习彝族刺绣技艺。从学生到老师,从绣娘到工匠,她始终坚守初心,为周围的彝族妇女无偿传授彝绣技艺,带动她们脱贫增收,倡导文明新风,用勤劳的双手绣出新时代的文明之花。

阿西巫之莫,政协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甘洛县委员会委员、甘洛县彝学学会民间艺人组组长、凉山州嘿吗咔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和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四川省首届农村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传统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

在经营彝族刺绣制品中,她始终坚持把保护、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作为己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举办彝绣技艺培训班,带领贫困妇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有尊严地脱贫奔康。

按照“培养一个绣娘、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批妇女”原则,阿西巫之莫广泛召集自己的“学生”成立了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这也是四川省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和企业的共同带动下,妇女们利用农闲时间,在家做“针线活”增加家庭收入,她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绣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20多年来,阿西巫之莫共培训绣娘4300人次,开设专题彝绣培训班和辅导班52期。2016年至2020年,带动1700多名农村妇女“在家挣钱”,3年时间里创收2500多万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妇联大力组织开展聚居点彝绣培训,受到凉山绣娘的广泛欢迎,阿西巫之莫发挥自己的特长,大力配合开展彝绣技艺培训工作。

近年来,她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彝绣扶贫模式。在新模式下,将以往分散且不规范的彝绣产品交易变成集中规范的交易,稳定的采购量与采购价格更好地保障了贫困户持续增收。与此同时,更好地培育了彝绣品牌,并改变绣娘和彝族传统服饰从业者的经营意识。

逐梦新时代,奋进正当时。阿西巫之莫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扑下身子、辛勤耕耘、艰苦创业、无怨无悔,绣出了新时代彝家儿女的美好生活。


曹宇:积极投身医疗扶贫一线


2018年6月,身穿白大褂的曹宇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舍小家为大家,暂别家中亲人,加入凉山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投身到医疗扶贫一线。

帮扶期间,曹宇以身作则,始终坚持自我“六个标准。在思想政治上始终与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践行省委彭清华书记“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决战决胜不胜不休”的谆谆教诲,认真落实省委、州委综合帮扶各项决策部署,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地付出、默默的奉献。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克服困难,立足自身岗位,通过“定职责+定期讲+定点帮”,引进选派地先进的科室管理理念,明确科室人员职能职责,推动完善医院科室运行体系。定期为全院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累计开展业务培训20余期,全面提高医务人员规范化操作水平。

积极开展业务“传帮带”,主动帮带本地专业人员2名,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教30余次,为医院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骨干队伍,推动全院妇产科业务水平上了“新台阶”,得到了全院职工高度肯定。

开展综合帮扶工作以来,年均累计门诊诊疗病人800余例,开展手术120余台。着重医疗技术创新,主刀腹腔镜下附件切除术、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及腹腔镜下卵巢黄体破裂修补术等帮扶县首例腹腔镜手术,带头开展的宫腔镜手术,进一步填补帮扶县妇产领域微创手术医疗空白,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

工作期间,她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在替患者诊治时,注重医患沟通,准确了解患者的状况和需求,本着“节约、节省、高效”的原则,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避免医疗事故发生,特别是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减少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深受彝区患者好评。

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联合卫健系统综合帮扶队员积极组建乡镇义诊、巡回医疗、文艺轻骑兵巡回演出等各类公益活动,在综合帮扶队员中起到良好的“正能量”作用。

陈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软妹子”变身“女汉子”


1981年出生的陈赟,于1999年6月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雷波县汶水镇党委委员、提名人大主席、箐口乡大堡村第一书记。工作以来,始终牢记共产党员为民服务宗旨,倾情帮扶、攻坚克难,带领村民顺利实现脱贫目标,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因表现突出,陈赟曾先后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凉山州“三八红旗手”、凉山州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

大堡村是位于海拔1600米的高山村,村民的住房都是土墙房和茅草房,只有一条坑洼土路进出村庄。当村民们第一次见到纤瘦文弱的陈赟时,大家似乎都有些泄气了,脱贫攻坚这么难,这名“软妹子”只怕是没有什么盼头了。

初到大堡村,通村水泥路硬化与贫困户安全住房建设两大难题摆在了陈赟面前。面对困难,她主动与主管部门对接,选址、规划、设计、场平、建房,陈赟都始终坚守在建设工地,并组织村民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严把建材的“进口”关,确保工程质量。

短短半年时间,陈赟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经过努力,大堡村7公里通村水泥硬化路如期全线竣工,105户贫困户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居。大堡村村委会主任感叹道:“看着陈书记文弱瘦小,没想到真有一股子干劲,明明是个‘软妹子’,没想到却是一名‘女汉子’。”

女书记的心更加细腻温柔。在扶贫助困中,她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弱势群体身上。

贫困学生贾红琴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却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陈赟知悉情况后,为她申请到公益助学,助她圆了大学梦。

60多岁老人面对高额的手术费用焦急万分。陈赟来到医院看望安慰,并申请救助减轻家庭负担。

……

在服务群众工作上,陈赟不仅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村组干部随叫随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驻村期间,一个双肩包、一顶草帽、一双运动鞋是陈赟走村入户的标配。放寒暑假时,她带着孩子一起住在村上。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陈赟时刻保持共产党员本色,牢记肩上使命,用爱守望,用心相助,点滴涓流,汇聚成海。


邓燕:为脱贫攻坚贡献“民企力量”


1998年,邓燕牵头将国有企业“凉山州城乡建设开发公司”改制重组为“凉山州金宇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并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

从业以来,她深入践行国家、省建筑行业的新标准、新规范,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赢得党和政府以及业界的一致赞誉,当选为凉山州政协委员、凉山州建筑业协会会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她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州脱贫攻坚、疫情防控贡献智慧。

布拖县拉果乡阿尔马之村经济条件薄弱、基础设施简陋。2018年,邓燕率先向阿尔马之村捐款7万元,并发动协会会员单位筹集资金180万元,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她动员协会会员单位参与到阿尔马之村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以购代捐”方式,帮助农户解决乌洋芋的销售问题,在短短的时间里,共有43家企业认购,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与此同时,邓燕协调动员会员单位捐款21万元资助村集体林下养殖场所修建。2020年,金宇公司对阿尔马之村7户孤寡老人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贴。

将企业文化和精神落实到捐资助学、救助灾区、脱贫攻坚、助弱济困等方面,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和谐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第一时间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号召,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民企力量”。向凉山州慈善总会捐款20万元,通过凉山州红十字会捐款13万元。以实际行动,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贡献出一份力量。


郭英:疫情下的最美“逆行者”


“穿上白大褂,我们就是守卫人民群众健康的战士。”作为凉山州呼吸内科领军人物,郭英先后参与“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突发公卫事件的处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临危受命,担任凉山州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率领全州新冠肺炎医疗团队大爱“逆行”,做好“抗疫”多方准备,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

大年三十夜,她带领专家组顶风冒雪连夜赶赴盐源县,对凉山州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展开救治工作。疫情期间,她带领专家团队奔赴“抗疫”一线,对全州13名确诊患者进行会诊,制定治疗方案,使病人情况迅速稳定好转,实现零死亡。

疫情期间,她不顾个人安危,每天负责对全州各医疗机构上报的“发热、肺部异常”病人进行甄别、远程会诊督导,多次开展新冠肺炎知识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全州医疗救治水平。

郭英从事的是医疗临床一线工作,多年来,诊治无数呼吸疑难危重症病人。在凉山领先开展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技术、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

在各级领导支持下,成立了凉山州呼吸内科专委会及凉山州呼吸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8年,带领科室顺利通过凉山州重点学科评审。

她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胡燕:声情并茂讲好凉山故事


性格开朗的胡燕,从小心里就有一颗追求公平正义的种子,大学毕业后,如愿穿上警服,成为四川省荞窝监狱的一名警员。

2016年,西昌市关工委法制宣传艺术团在西昌开展禁毒宣传公益演出。胡燕作为主持人受邀参加演出,这一登台宣讲就是3年。

忘不了在磨盘乡盘山公路上,孩子们挥手道别,在夕阳余晖中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忘不了在浙江温岭的剧场里,凉山务工人员的一次次掌声……

她深信,每一次演出,每一声叮嘱,都能为凉山的禁毒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同事们奋战在抗疫一线。作为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思考着应该为长期与外界隔离的同事做些什么。

她申报设立了广播站,为封闭执勤的民警播报心理健康常识,并设立点歌台送上鼓励与祝福,编制了一套心理团辅课程开展线上授课。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通了心理热线,

胡燕说:“抗击疫情是一场特殊的大考,需要大家各展所长、各尽一份力。只要同事们能以一种积极阳光的精神状态共同做好答卷,我就觉得值。”

2020年秋天,她受邀参加凉山州脱贫攻坚故事的演讲比赛。为更好地讲述出凉山脱贫攻坚中感人的故事,她反复推敲,晚上练习到深夜,声情并茂的演讲,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面对荣誉,她平淡地说,每一次登台,都是让外界看见凉山新变化的一次契机,相比奖项,她更关心有没有讲好凉山故事、传播好凉山声音。

身兼司法工作和宣传工作双重使命,她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着法治理念,用一言一行弘扬着凉山精神。


吉克石乌:百姓身边的致富带头人


吉克石乌,是一名彝家女儿,现任中共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十三届人大代表。

2001年,她和丈夫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婚后,家庭和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勤劳的她思考着如何过上好日子,丈夫家原有一间小的酿酒作坊,因经营不善关闭,为了将酿酒作坊重新经营起来,吉克石乌起早贪黑地劳作。

随着产量的增加,她主动走出去,积极打开销售市场,在当地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为了更好的利用酒糟,吉克石乌决定办一个养殖厂,不仅可以将酒糟进行废物利用,而且可以请附近贫困村民参与进来,增加家庭收入。此外,养殖场产生的肥料又可投入到经济林地中,达到良好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截至目前,吉克石乌已为村民提供12个固定就业岗位,临时性岗位达100名。

2006年,她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次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2014年,她被选举为庆恒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作为彝族妇女代表被选为全国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

担任庆恒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从庆恒村的实际出发,将全村107户贫困户家底摸清,针对贫困户自身条件,制定脱贫计划,将尔巴克苦社作为黄芩试种基地,将哈洛觉社作为金银花试种示范点,将德格和瓦拖两个高山社规划为发展养殖业。

她发现许多妇女在农闲时都在做彝绣产品,于是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率先创建了昭觉首家阿依几几彝绣作坊。

与此同时,大力开展特色妇女活动,广泛宣传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使妇女真正起到半边天的作用。


苏小红: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使命


苏小红,现任中共凉山州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多年来,她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

2019年,苏小红调到州委宣传部工作。新岗位要有新作为,面对艰巨而繁重的理论工作任务,她不怕苦不怕难,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在部领导的带领下,她和同事们组织指导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创新以电视电话会议、专家辅导、集中培训班等方式,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编发州委中心组《学习资料》《凉山党建》杂志等理论读物,为全州党员干部提供快速权威的理论学习资料。

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她和同志们精心组织策划,持续深入开展中央、省委州委全会精神宣讲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感恩教育巡回宣讲等重大主题宣讲,凝聚形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力量。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获得“全州优秀组工干部”“全州优秀党务工作者”“凉山州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谈起事业,她饱含激情,但提起家庭和孩子,她却充满了愧疚。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她无暇更多关心和照顾家人。经常工作到深夜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熟了,一早去上班,孩子还在睡梦中。她将所有的愧疚埋在心底,化作工作的动力回报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王晓燕:助力村民脱贫 第一书记变身“网红”销售


王晓燕,现任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宣传推广科科长。2017年,她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克服胃病缠身、父母年迈等具体困难,放弃城市、机关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到深度贫困村——普格县耶底乡赛果洛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与这个有着122户建档贫困户的贫困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她狠抓“四好”创建,大搞“五洗”活动,自费为每户添置衣柜,并为村民购买润肤霜上千盒,制定了奖惩措施,探索建立了“五洗”激励机制。

有效改变了赛果洛村村民的卫生状况,让村民干净整洁,有尊严地走出贫困。组织开展了“春风又绿新彝寨·索玛花开等您来”旅游+扶贫自驾游活动,为村民们带来10万余元收入,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开通抖音直播,线上销售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迅速积累起了近十万粉丝,成为“网红”销售。

在她手把手的教授下,村民们学会了使用抖音。如今,虽然她已离开了第一书记的岗位,但村民们仍使用抖音进行线上销售,“网红”模式,让赛果洛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以极具现代感的方式走出了大山,并彻底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因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凉山州“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王晓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一座海拔3100米的高寒偏远贫困山村实现了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蜕变。


杨再平:引进优质经济作物 带动一方群众致富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杨再平长年扎根一线,深挖农业产业,不仅自己实现了勤劳致富,而且还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

杨再平所在的德昌县高丰村,是四川省唯一的反季节枇杷基地,生产的早熟枇杷广受市场青睐。目前,枇杷种植面积达1.10万亩,产量7500吨,产值1.5亿元以上。

2006年,杨再平在合作社内引进大五星、早钟六号等新枇杷品种在基地进行试验、示范并推广,带动1000多户群众建立起3000余亩的“德昌县优质枇杷基地”“德昌县观音铺优质果蔬合作社”。

枇杷园区建立后,她积极开展批杷技术培训,培训6000多人次。组织合作社成员先后赴成都、福建学习参观,免费提供种苗3000余苗,在全省早春枇杷行业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

针对种植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邀请四川省农科院、西昌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前来指导,并聘请了四川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为技术顾问,不断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自己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具体指导,大大提高了枇杷的产量和品质。

从前的高丰村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人均收入仅1000元左右。在她的带领下,全村超过90%的村民种植枇杷,高丰村观音铺优质果蔬合作社年效益400余万元,2019年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枇杷收入超10万的农户达50余家,现在的高丰村,是远近闻名的万亩枇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老百姓走上了奔小康的幸福路。


张健:不忘初心 坚守教育梦想


1989年,张健大学毕业,怀揣着教育的梦想,骑着自行车来到西昌郊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报到,在这所面积约二十亩的校园里,一干就是三十年。

简陋的教学条件,没有使她忘记最初的梦想和肩上的责任。初上讲台,她就成为了一个“双困生”毕业班的班主任,老教师们都为她捏一把汗。但是她有爱心、有耐心,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怀和照顾,孩子们顺利毕业后,她当了一届又一届班主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她的付出和坚守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同事的赞誉,收获了家长和学生的爱戴。三十年过去了,张建已是桃李满天下,学生们奔赴在各个工作岗位上。

2011年,西昌市开始筹建航天学校,任职航天学校副校长的她将全部时间和精力倾注给了学校。

她一直铭记自己是一名教师,讲台是她的阵地,不论有多么繁杂的行政工作需要处理,她都坚守在教学一线。学生优异的成绩就是对她最大的回报,为了把航天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及教科研成果辐射到其他学校,她还担任了西昌市“初中历史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为州内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做讲座。

责任心就是张健副校长坚持前行的动力,从2011年至2021年,她没有正常休过一个寒暑假,“五加二”“白加黑”已是工作常态。她热爱教育,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


来源|凉山新闻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