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小米被骗了?

文 | 江小花


前两天,花哥在深圳第一次现场参加了华为一年一度的国际分析师大会,就是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去年华为被制裁大发的时候说的,华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活下去,明年还能发财报,还能开大会的那个大会。



大会上,小徐总做了六十分钟的报告,台下面华为汽车事业BU的同事打开手机,掐着秒表计算,讲汽车这旮旯的事儿,用了足足25分钟。在随后一个小时的专访环节,刨开那些全球各地记者提出的跟各自国家和地区相关的问题,汽车话题占去了一多半。


远在上海督阵华为汽车事业BU创立以来最重要一次上海车展的负责人王军收到情报后,立刻变得元气满满(ya li shan da)。毕竟,一家宣称不造车的车企,下一财年投入又是十亿美元,相比放话初期投入100亿人民币,但是要all in造车的小米,力度似乎还大些。


徐直军和余承东一直是华为最受媒体欢迎的朋友,通常这个角色也会扮演自己公关的噩梦。曾经的李书福,后来的王传福,如今的马斯克都是如此。这大概也是华为上上下下能达成不造车的一致意见的动因之一,毕竟在车里放一个小LOGO,和在车头挂一个大LOGO,需要的公关级别到底是不一样的。



不过即便这样,华为还是被行业、被媒体、被公众看做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肉眼可见,不容抵赖的颠覆者。最鲜明的证据,就是外头真的没太多人相信华为不造车。


到目前为止,华为会不会造车这个灵魂质疑,几乎淹没了一切华为汽车事业BU的其他信息,即便这次和北汽旗下的极狐,以率先落地的全激光雷达配置,和准L4加持的联名款即将出街的大消息,新闻稿一落到地上,到了各种群里,还是瞬间化作了华为到底是不是会造车的猜疑。



毫无意外的,徐直军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华为到底(八次循环)会不会亲自下场造车;同样毫无意外的,徐直军用了一千字上下的篇幅再次(八百次循环)复读了华为不造车的立场;同样毫无意外的,在徐直军回答完之后的一小时里,各种行业群里面就再次充满了对华为不造车的不相信,以及对华为已经在造车的确定。最温婉的表达,也是戏谑一下,华为确实不造车,但一口气搞出了三个子品牌。


如果华为不造车,跟小米被微调派设计大师骗了,同样是一次营销的话,那这营销效果可是耐看多了。那边是一个星期的调侃跟着一大波营销号的彩虹屁,这边大家可都劲儿劲儿的盯着有两年了,目测只要华为不造车,这事儿就不能算聊完了。


以吃瓜的眼光来看,华为分析师大会上所讲的关于华为汽车的一切,都是在重新解释,我们真的是不造车。




我是相信华为不造车的,至少在五年内我们应该看不到华为牌汽车在路上跑。由于科技类公司的措辞实在过于晦涩难懂,跟我大汽车圈惯常的“用户型”语境格格不入,华为如今说话又得特别小心,花哥就不避艰险的来给乡亲们把关键信息给翻译一下。备注一下,以下信息都是我从小徐总的表态,结合华为的现状和企业特性,以及不遗余力搜罗的坊间消息,自主翻译而来,不代表小徐总本人言论。


华为是真的选择不造车,不是跟全国人民发嗲。原因有一百个,这里挑最重要的几个说。


第一、不造华为牌汽车,但这也是华为目前承诺的唯一边界。


小徐总的原话是,华为在汽车产业中要做的是新增部件的供应。


所谓新增部件,是指以智能化为指向的新的汽车所需要的智能部件,包括算力、电子系统、操作系统、智能座舱、智能动力总成、智能三电管理(不含电池)、激光雷达为代表的传感系统、云和操作系统、软件、人工智能相关部件……


从这个范畴来看,华为所说的新增部件包括,汽车上从来没有过的那些东西,以及汽车上有过,但是会被智能化的东西。比如未来,轮胎如果有被智能化的需要和条件,华为是要责无旁贷的给出解决方案的,但是华为肯定不做橡胶制品;如果有一天车门和玻璃都要成为人机交互的界面,那么华为肯定也得走在技术前沿,但是华为肯定不炼钢、不吹玻璃。



在负责技术和产品的汽车事业BU之外,华为在跟被同质化折磨得营销无力的车企接触了一通之后,还决定把消费者业务BG的杀手锏拿出来,帮助车企卖车。这件事情在上次跟华为的接触中华为方面对此还有抵触,如今想明白理顺了,毕竟LOGO上了车,迟早都是要卖的嘛。


消费者业务BG或许还会有一个额外的功能,就是投资汽车产业甚至整车企业,当然不管投资谁,也不会投资出一个华为牌汽车来,这就是边界。


这个设定,其实是把华为进军汽车界的节奏放在华为最擅长的节奏上了,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To B To C,就是通过B来到达C,非要用钱来说事儿的话,就是先通过拿B76的钱,来做C的工作,C的钱挣不挣,怎么挣,自己挣还是跟B一起挣,再说。


这样一来,华为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资本行为上几乎没有绝对的边界,业务模式的资金链比较简洁高效,同时又保留了直接运营用户的通道。



第二、俺们这个级别的企业,还都没正经下场呢。


小徐总原声回放,大家认为我们有技术,有品牌,为什么会不造车?连小米不都造车了吗?


此处应该拍一拍刚刚all in还被日本设计大师坑了二百万的雷军。理论上,华为、小米和刚刚被喜罚清账的乐视企业类型比较类似,他们跟BAT造车本来就不算一路。


不过在华为这个级别的企业看来,智能电气化对于汽车行业的改造,核心中的核心是通信技术成为中心,作为公认的这一轮产业变革终局的无人驾驶,当然是建立在通信技术上的全新产业,然后才是软件、人工智能等等。这无关乎通信大环境,即便是没有5G、5.5G,汽车自动驾驶的实现,也基于底层通信技术。


华为就是做通信技术的,俗称ICT,华为自动驾驶ADS部门香主苏箐就说过,特斯拉是一辆好车,就是ICT的技术太初级了。



我听这次小徐总cue到小米的时候,似乎也是在表达,华为这样的企业不造车也有很多产品可以做呀,小米的话如果不亲自造车,那还能怎么参与被资本熊抱的汽车业呢?


论到ICT的顶尖企业,你看都还不着急呢,苹果、谷歌被传了那么久,时间表定了吗?大疆不也刚刚才下场走了两步吗?啥时候造,怎么造,造不造,都还没有定论呢?


资本?我们这些企业自己就是资本,你可别拿千把亿现金来跟苹果、华为说事儿,哪怕华为如今落难了,这也不是咱考虑事情的方式。


再不起飞风要停了?对不住,能吹动你的风,那不是我等的风。


第三、华为的难你大概还是不懂。


小徐总说,去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活下去。今年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活下去。


按照现在的事态进展,明年大概要是还有人提这个问题,答案应该还是。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要做的工作有两件,第一内部统一思想,同仇敌忾,勒紧裤腰带;第二外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按照特斯拉那个独夫式的造车路线走,对于华为来说,既没有必要,又不符合大局。干成干不成的两说,首先就会引起国内外华为朋友没有边际的猜疑。就如今这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不都已经被当成行业第一瓜给吃了么?


汽车当然是长期主义的行业,但是对于华为来说,如今的汽车业,既是美丽广阔的远水,又得能解近渴。


小徐总算了一笔账,虽然华为永远心系天下,但目前比较现实的是以国内数据来考量,国内新车消费一年在3000万辆的规模,未来还会上升。那么华为汽车事业的目标,就是去争取每台车平均一万元左右的业务份额。


这个3000亿的份额,应该是能够解除近渴危机的产业规模。如果没有这近渴,华为如今应该和苹果、谷歌一样,在大笔花钱养鱼,憋出更大的招来一鸣惊人。毕竟以苹果这类公司的逻辑,如今市面上炸街的那些智能电气化的路径和彼岸,都还不清晰,也太传统。



第四、现在去造车,太贵啦。


眼前的贵,是芯片的贵。小徐总对芯片短缺做出了华为视角的判断。抛开其他原因不论,芯片会短缺的核心原因是大量企业对芯片供给的不确定预期提升,因此一个从不备货的产业,如今一有风吹草动大家都备货。


当然,不是像华为在铁闸落下之前那样史诗级的悲壮备货,而是习惯性的一有警讯就先备上一个月再说。这就好比借钱过日子的美国人,如果突然每家都开始存一个月的钱,那美国金融体系估计受不了。


现在的结果就是,台积电已经宣布涨价了,那么整个产业链就肯定都要涨价了,最终结果就是消费电子,包括汽车在内都面临涨价。而芯片对于华为来说,还尤其珍贵。



另外一个贵在安全。智能汽车的发展逻辑之一,就是在安全方面,更多的依靠通信和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解除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我之前在和吉利汽车集团新任CEO淦家阅聊天的时候,他也说起,如果智能化高度发达,法规也跟上了,那么汽车本身的安全成本会降低很多。


但是,这是如果。事实是,大概所有消费者,在现阶段对于智能电动车的安全,信心指数还相当于马车时代末期,对刚刚出现的汽车的信心水平上。本来去年似乎信心有爆棚趋势,今年生被一波特斯拉舆论场给打下来大半。


弄得特斯拉从马斯克,到陶琳,居然一改往日姿态,凑着蔚来十万辆下线,伸出了绿油油的橄榄枝——恭喜你啊,亲爱的朋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燃油车!这个频道就对了嘛。


不管怎么说,你要是如今就跟用户说,我这车因为特别聪明,所以根本不会撞,所以什么高强度钢啊那些被动安全的东西咱就不要了哈。那你的结果估计就一个字:滚!


不光用户会像看白痴一样看你,现行法规也会。用户当下的要求是,既然智能一旦出了事儿就是大事儿,那你就得把被动安全做得更天衣无缝才行。某种程度上说,特斯拉正在陷入的困境,就是这个思维路线的矛盾带来的困境。


而看看华为以新增部件为目标的经营方向,全套智能解决方案,总成本占一款新车的大约三分之一。电池的成本虽然有所下降,但也远没有到白菜水平。所以,现在大概是规模化生产时代到来之后,汽车制造成本最高的时候了,当然,前提是你确实在制造真正的智能电动车。



那为啥花哥觉得,五年是比较保险的站台时限呢?


一来,华为目前面临的极限状况,五年内大概还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终局态势。依目前的局势来看,眼前的黑还不算黑,估计往后一两年,如果一切不变得更坏,才能指望看到制裁达峰,而不管是世界再次和谐了,还是华为靠自己的科学家技术突围了,没个五年估计都是难以明朗的。


所以在这个时限内,近渴策略应该是华为汽车事业的主线。



此外,就目前披露的三个全栈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极狐、长安和广汽,产品落地的排期也已经排到2025年了,如果三个项目的发展,能跟华为的预期相一致,那么就意味着华为的鲶鱼战略成功了,帮助所有车企造“好车”,“造好”车的设想,就可以实现。


虽然有难度,但是在华为两个BU的全力加持之下,只要车企不太拖后腿,实现阶段成功是可预期的。


当然,最核心的还是对华为的技术和产品体验升级速度的看好。就华为的手机来看,你若是站在苹果的角度来看,还是觉得Mate 的体验仍然不够好,那也不算矫情,但是,华为对产品的承诺实现度和意外度都够高。所以,对极狐将要推出的搭载着能在市区保持1000公里人工不干预的自动驾驶系统,我是充满期待的。


至于华为五年后会不会造车,关键还是在于上述两个方面,第一是华为面对的局势和自身状况,是否允许它像当初下场造手机时那样再次奔放;第二就是,在类似于安卓的模式下,华为和各个车企之间的基于华为云和鸿蒙系统的用户数据和运营到底是否能如华为预期的那样被顺畅打通。



如果To B To C的方式,最终不能高效的到达C端,华为也不能高效的运营用户数据的话,那么华为亲自造车就一定只是时间问题,毕竟解决了近渴的华为,一定还是会把汽车产业的发展重心放在远水上的。


所以,衷心祝愿跟华为合作的汽车企业,能在高效这个词儿的认知上,被华为练到同一个频道。那中国汽车真的会逮着个弯道就超车。



好吧,花哥承认为了押韵,这次把小米借来标题党了一下。那结尾处咱还是厚道一点,给小米来几句迟到的彩虹屁吧。


尽管徐直军在分析师大会上,非常隐晦的调侃了一下小米造车,但我本人还是对雷军的all in非常振奋的。小米是擅于提供创新的、确实代表用户需求的产品承诺,并总能比较低价优体验实现的公司,这就是雷军一说造车,声音会那么大那么好听的原因,把用户逻辑放在服务而不是企业基础协议代表的价值观上的整车企业的大大们是羡慕不来的。


到目前为止,我对小米造车最不满意的,不是LOGO设计玩儿的可爱小花招,也不是似乎除了all in其他信息一点儿没透的疑似股价管理操作,而是雷军在几个场合话里话外的引导大家认为小米的第一台车,会是二三十万,至少也是超过十万的车。



对这个事情,我是很想学董明珠姐姐那样拍出十个亿来跟雷大赌一把的,然而哥虽然赢定了,也不能拿我没有的注来下不是,武德很重要的。


依我看,小米的第一台车,绝对不会超过十万,甚至有可能不超过六万。


同时,这款车一定看上去像是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的样儿。


超过十万,那就不是小米,而是大米了;若是顶到三十万,那就是进口散养纯天然非转基因的精米了。以雷军all in的姿态来看,小米绝对会按照小米的固有逻辑,沿着小米最有把握的用户人群来运营小米汽车。中国汽车的销售逻辑,一定会从小米汽车开始被刷新,就像彩电、空气净化器、智家系统那样。


但凡不是这剧本,但凡小米第一台车定出超过十万的大米价,花哥放话在这里,这辈子今后只开小米车,但凡买得起,出一台换一台。


文末预告一下,今年的上海车展,大概是中汽协车展史上最有看头的一届车展,随着新造车下半场的开始,未来真的肉眼可见的来了,敝行业,就要成为钱、科学家、分析师最扎堆的牛掰行业啦。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