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声的说话

小的时候在邮电大院长大,每天到了饭点,父母就扯开嗓子喊自家的娃回家吃饭。听到了孩子喊一声『我知道了』回应,不回应的父母就逐层加大音量。搞邮电的父母都知道信噪比,噪声确定情况下,核心就是要增加信号强度。喊到最后音量不能再提高了,父母就会加上一句狠话『短命的再不回来就别回来了』这句话很有份量,我们知道这是忍耐极限,通常就一哄而散回家吃饭了。如果有玩得太疯了没有听见,往往就是父母提着扫把院内搜查。再过几分钟,长长的哀嚎哭声就要传响整个大院,一时间好不热闹。

从小在这个环境长大,不知觉学成了大声说话的习惯。后来去了英国读书,有个英国朋友对笑着对我说,Patrick你说话的嗓音真大。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是个大嗓门。

有了这个意识后,我开始调整了自己的说话嗓门。我发现小声的沟通似乎更有效率,声音小就要竖起耳朵用心倾听。有了这个意识后,我尽量用小的声音和孩子沟通,声音大光听了个响,真正的内容反而接受不到。

早些年坐公众交通,看到有人用手机外放音乐总是要用眼睛无声谴责下。早几年是小苹果这些神曲还能忍受,后来抖音这些应用兴起,从小苹果又变成了夸张的大笑,听多了就浑身起疙瘩。有时候实在忍不住还会口头提醒对方。有时候去周围城市本想乘坐高铁,想想可能要忍受的公开音乐,还是选择自己开车。虽然累一点,至少耳朵不用受罪了。

这几年改变我生活最大的科技产品就是降噪耳机,它让我的耳朵私人空间变得更大了。我们身体都喜欢住在宽大的空间里面,享受安静独处。其实耳朵也需要。


2021记录生活第154篇。广州老朱,移动互联网出海创业。关注健康事业,业余喝酒唱歌弹琴。欢迎关注我的胡说八道。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