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访谈⑧|袁耀钦:搭平台、建高地,“百年红楼”启新航

2017年11月,袁耀钦出任东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2020年8月,袁耀钦升任东莞市人民医院院长。从他到东莞市人民医院工作至今的近4年里,东莞市人民医院搭乘高速发展的时代列车,在高水平医院建设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

今年3月1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揭牌;3月13日,东莞市人民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期20家重点建设医院名单……伴随党史学习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东莞市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建成现代化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型医院,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越发可期。

“建设前沿医疗技术高地,建设高水平临床科研教学平台,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到2025年,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进入前10%区间,评价等级达到A+。”在袁耀钦心中,高水平医院建设的路径无比清晰。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记者: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东莞市人民医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医院,这两年东莞市人民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都觉得东莞市人民医院从多年来“量的积累”,突然开启了“质的飞跃”,作为院长,你的感受明显不?

袁耀钦: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是医院发展方式的转变,东莞市人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庞大的体量,我们不再追求把量做大,而是追求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这几年,我们努力在医疗技术、科研教学、医疗管理等方面不断求创新。如果广大市民对医院变化有这样直观的感受,那正是我们希望的。

在技术创新上,我们积极挑战高难度手术,向高精尖方向发展。2020年,我们的疑难危重病例收治比例达58.95%,四级手术占比14.87%,微创手术占比16.00%,我们希望2025年四级手术占比能达到40%。我们以省高水平医院评审要求,2020年共评审通过了25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有2项属于填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技术空白。

在科研创新上,2020年9月,我们荣获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自2018年来,我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刷新至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衡量一个组织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培育高等级科研人员的重要载体,地级市医院在这个国字号平台的角逐中,很难获得这么高级别的科研项目。

为了支持科研创新,我们逐年加大科研投入,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等重大科研支撑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成功研制首台BNCT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将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展第二台BNCT临床设备的设计和研制,预计4年后,该设备将会投入临床治疗使用,开创攻克恶性肿瘤的崭新途径。

不断加强医学“高精尖”技术培育

记者:提升四级手术占比,最直接的肯定是缩减普通手术的量,把总量做小,四级手术占比就会明显提升。但在保持相当体量的前提下,要让四级手术占比从14.87%提升至40%,不容易,东莞市人民医院着力的方向在哪?

袁耀钦: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建设前沿医疗技术高地。我们集中力量加强国家重点专科和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争神经内科、肿瘤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专科水平;努力使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妇产科、骨外科进入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行列。

我们还在整合优势专科医疗资源,推进中心化建设。我们正在积极建设东莞市肿瘤防治中心和肿瘤一体化诊疗中心,创建神经病学中心,打造呼吸和重症医学中心,加快推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创建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创建急救医学中心,建设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创建血液病诊断治疗中心。

我们根据医院专病发展现状和国际前沿发展趋势,提升和组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癫痫中心、创伤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胸痛中心、VTE防治中心、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等特色专病中心,打造一批技术过硬、区域引领、结构合理、临床科研教学并重的高水平医疗团队,使专病诊治水平达到省内先进、国内知名。

我们不断加强医学“高精尖”技术培育。重点支持BNCT、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开展的微创手术、腔镜下体外循环手术、肿瘤精准治疗技术、杂交手术、复杂心脏大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全椎体切除术、高危产科诊疗技术、儿科内镜诊疗技术等能体现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高水平诊疗技术,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建设高水平临床科研教学平台

记者:高水平医院建设中科研的比重非常大,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奋斗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型医院”,为此,除了你刚才提到的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在建设高水平临床科研教学平台上,医院有些什么举措?

袁耀钦:结合校地共建的相关要求,我们将把科研经费比例逐步提高并稳定在医院收入的2%-4%,为医院科技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们将筹建集医学、生物学、病理学、材料学、化学及工程学等多学科为背景的医工结合创新研究平台,为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及完成提供平台保障。

我们正在推进BNCT研究院建设,充分整合BNCT研究院、东莞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以及国内硼药研究龙头企业东阳光药业、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等多方资源,共同建立BNCT协同创新中心。加大BNCT向神经病学、心血管等其他影响人类生命健康重大疾病的拓展研究,建立多个BNCT重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打造医用器械及智能生物材料研究中心。以解决临床医学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立足于医工结合,以临床最大需求的心血管、骨生物材料/器械以及肿瘤靶向治疗生物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物化特性、微纳拓扑结构、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携载等对抗凝血、抗增生、炎症和免疫调控、血管内膜再生修复及骨诱导和组织再生等的影响机制,研发高性能血管支架、骨修复材料、肿瘤靶向治疗材料和医疗器械。

进一步加强以我们东莞市人民医院为依托的东莞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东莞市呼吸和重症医学研究所、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的建设,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全方位夯实研究所的建设,不断汇集优秀科研、临床人才,增强研究所的辐射能力和科研引领作用。

每年投3000万引进高水平人才

记者: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相比于高水平医院建设的要求,东莞市人民医院目前在高层次上的缺口不小。随着东莞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医院在培养、招揽高层次人才上有哪些计划?

袁耀钦:我们现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名中医2名,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3名,市特色人才6名,市医学领军人才8名,市名医58名,市医学学科带头人35名,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8名,市医学学科骨干213人,博士及博士后50多名。

我们坚持“引育并重”原则。每年选派约60名医疗骨干到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与暨南大学共建医学研究生研修生培养基地,提升医护人员学历水平。2020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含博士后3名),人数为历年之最,填补了医院在急诊重症医学科、病理科干部梯队的空白。

我们建设贯通本科、研究生、博士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体系,建设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平台。借助南方医科大学的教学平台,进一步提升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医学教育的广度、深度和质量。加强临床医学院建设。加强研究生导师培养,逐步增加硕士、博士培养的数量。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管理。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博士后工作站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制定有竞争力的博士后人才待遇,强化博士后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吸引和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渠道和平台。

我们以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准备培育或引进一批在医、教、研等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和核心技术团队,在开展临床特色诊疗技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科技前沿攻关、重点研发专项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源配置,医院每年投入资金不少于3000万,专项用于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

5年内国考进入前10%,评级达A+

记者:建设前沿医疗技术高地,建设高水平临床科研教学平台,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再加上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百年红楼”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你预计这些举措全部落实后,东莞市人民医院会发展成什么样?

袁耀钦: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进入前10%区间,评价等级达到A+。全国大概1130家公立医院参评,那我们就要争取进去113名之内,我们现在是拍排在第159位,还有些差距。所有医院都在往前发展,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到了那时,我们医疗技术水平肯定明显提升。建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医学及相关学科群。开展一系列符合高水平医院定位及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的新技术,在解决疑难复杂重症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学科亚专科建设和多学科协同发展,打造东莞区域神经医学中心、肿瘤防治中心、呼吸和重症医学中心、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创建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争创中西医协同攻克疑难重大疾病特色医院。

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研究院、医用器械与智能生物材料研究中心,以及药物/器械临床试验平台等创新平台。东莞市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东莞市呼吸和重症医学研究所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果。中心实验室作为公共科研平台成为紧密连接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纽带,实现科研水平跨越式提升;5年内创建省级平台1-2个,如临床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均每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并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取得突破;平均每年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篇以上,五年内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不少10篇。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国内一流的医疗团队1-3个。专科领军人才数量及医学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努力建成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或引进15名高层次拔尖科研人才;培养或引进10名临床学科带头人;博士学位人才总数达到100人;博士后在站规模达到30人;专职科研人员达到50人;培养100名以上市级以上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及医学学科骨干;通过开办在职研修班,新增在职硕士学位人才100人,在职博士20人。

医院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立完善“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患者就医体验明显改善。全盘科学实施多院区布局,通过因地制宜,突破创新,将医院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医疗中心。

当前,东莞市人民医院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扎实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围绕的都是这个宗旨。东莞市人民医院走过了130多年,“红楼精神”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会辜负人民群众寄予的厚望,凝聚全体“红楼人”的力量,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水平,切实做好建设高水平医院工作,为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汪万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其琪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