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阜宁的光辉史篇——秧歌舞的兴起

中国共产党在阜宁的光辉史篇


59


秧歌舞的兴起


秧歌舞原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民间舞蹈。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以反映翻身解放为内容、形式简单、朴素大方的“新秧歌运动”,并迅速传遍各解放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1943年冬,阜宁县委宣传部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成立了阜宁县秧歌舞研究会,首先对冬学师资培训班的300多名小学教师和文化骨干进行秧歌舞培训。文教科长黄其明、县文工团演员雪飞和新安旅行团的骨干分子担任教员,为全县开展秧歌舞运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1944年春夏期间,县区层层培训骨干;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村村建立秧歌队,人人会扭秧歌舞”的口号,通过各种方法普及秧歌舞。县文工团和农村剧团积极做好示范演出,并经常利用逢集人多的机会和学校秧歌队搞秧歌舞大联欢,吸引成百上千观众观看学习。同年秋冬,秧歌舞首先在学校和冬训班开展起来,再从学校和冬学向群众中传播。盐阜行署专员曹荻秋和阜宁县委书记冯国柱经常在工作之余活跃在群众秧歌队中。剧团与学校秧歌队分片训练各村秧歌队,秧歌队员再去教其他群众。这样,秧歌舞的烽火迅速燃遍全县。到1945年6月,全县共组织秧歌队451个,学会扭秧歌的达15000余人,参加扭秧歌的有学生、青年、妇女、干部,还有老爷爷老奶奶。1944年盐阜区参议会在阜宁召开。参议员每天早晨起来都学跳秧歌舞;参议长计雨亭长着齐胸的胡子,同车载、汪达之等老先生专门编成一个小组,大家叫他们“胡子秧歌队”,一边扭一边唱,真正使人感受到解放区的一片喜悦欢乐景象。


▲黄其明

▲计雨亭


最突出的还要算妇女秧歌队。成批的农村妇女冲破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翩翩起舞,真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马集、角巷两个区就有30多个妇女秧歌队,每个秧歌队有四五十人,最高峰时角巷一个区就有25个妇女秧歌队。周门镇、汪朱集、停翅港等地妇女秧歌队都很出色。1945年4月24日,角巷区16个村的妇女秧歌队在垫堡村举行秧歌大比赛,这是盐阜区开天辟地第一次。


▲扭秧歌


随着秧歌舞的广泛普及,县秧歌舞研究会和县文工团、新安旅行团又对其表演形式作了改进,将简单的边扭边唱发展为较复杂的大型舞蹈和秧歌剧。秧歌剧《刘桂英是一朵大红花》和《兄妹垦荒》的演出成功,标志着秧歌舞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鲁迅艺术文学院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


秧歌舞运动的蓬勃发展,大大活跃了敌后的农村,使抗日根据地呈现出一派欢欣鼓舞的新气象。每逢大会或中秋、新年等节日,到处载歌载舞,锣鼓喧天。1945年4月阜城光复,全县人民用秧歌舞欢庆伟大的胜利。秧歌舞还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宣传妇女解放运动中,秧歌队更是一支最富战斗力的尖兵,简直是所向披靡,使封建势力顿时威风扫地。


▲秧歌剧《杨柳青》


根据地的群众文艺运动,除了戏剧、秧歌舞以外,还有诗歌、民间小调等多种形式。人民群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简单朴素、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成简单的诗歌和顺口溜,再配上群众中广泛流行的《四季游春》《孟姜女》《梨膏糖》《杨柳青》《自由调》等曲调,到处传唱。这些民间小调,一方面表现了广大农民对吃人的旧社会和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滔天罪行的控诉,对地主剥削掠夺农民的仇恨,同时又歌颂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丰功伟绩,真正起到了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巨大作用。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