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速记之必修二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一 背景

1 历史经验教训 开放则富强,闭关则落后

2 必要性 (1)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战略决策) 政治上 加强国际交往,创造良好和稳定的国际环境;经济上 引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文教 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

3 有利条件 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国内方面,“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二 经济特区的创办

1.含义: 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概况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促进了经济特区迅速发展。

(4)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3.意义

(1)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三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辟沿海港口城市

(1)措施: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意义:加快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措施: 1985年以后,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措施:中国政府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2)意义: ①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②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决定以此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

2.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 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对外开放年表:


※旧中国和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1 前提 主权被严重侵犯VS 坚持主权基础上,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 性质 屈辱开放 VS 基本国策

3 目的 适应列强的殖民主义需要 VS促进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经验,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4 内容 武装侵略、通商、降税VS 平等互利,经济、文化交流

5结果 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VS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

※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①农业经济全面振兴。

②工业迅速发展。

③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

④科教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⑤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