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亿美元留不住儿子出家的心,父亲含泪说到:买下寺院

丰子恺先生曾把人生分为三种境界:“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够过上衣食无忧、子孙满堂的生活,就已经很满足了。

可是,还有的人,不仅仅止步于物质生活的满足,他们往往更注重后两者,想要探寻人生的真相,追求一种内心的灵魂生活,并把这种目标,当成一生的终极追求。

在2500年前,佛陀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他舍弃了迦毗罗卫国王子的身份,放下自己的地位、名利等等,只为追求人生真理,以此走向觉悟之路。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曾有人放下世俗的一切,一心修行,只愿能够了悟人生真理,从而走向了脱生死之路,而阿姜斯里潘诺(AjahnSiripanno)就是其中一位。

阿姜斯里潘诺(AjahnSiripanno)是马来西亚第二大富豪安南达克里斯南的独生子,对于他而言,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对于我们而言,他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富二代,毕竟父亲为他留下了81亿美元的家产。

可是,他却视这些为身外之物,却选择了走向出家修行之路。

为此,父亲曾含泪说到:“尽管我是如此的富有,却留不住儿子的修行之心”,在他出家后,父亲更是为他买下一座寺院。

那么,阿姜斯里潘诺(AjahnSiripanno)为何放弃亿万家产,选择出家修行呢?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短期修行

阿姜斯里潘诺(AjahnSiripanno)出生在一个富商之家。

他的父亲安南达克里斯南(AnandaKrishnan)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由以前的白手起家,到如今成为了马来西亚的大富豪。

而母亲则是泰国王室的后裔Momwajarongse Suprinda Chakraban。

正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再加上他是家里的独子,所以自小父母就对他给予厚望,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

AjahnSiripanno呢?也是自小努力学习,后来随着慢慢长大,更是到国外留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多年。

对于我们来说,AjahnSiripanno自小就衣食无忧,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

可是对于他而言,他并没有感到快乐过,因为从一出生,他的人生就被亲人安排好了,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所以,AjahnSiripanno的内心从未真正的快乐过,他一直在自问,内心的快乐是什么呢?

直到母亲的一个建议,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原来,他的母亲是泰国人,在泰国,可是把佛教奉为国教,90%以上的民众信仰佛教,他们对出家的和尚比较尊敬。

不仅如此,在泰国,还流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认为男子在成年的时候或者快成家时,必须要短期出家一次,时间大概是14天左右,这是所有男人一生必须经历的习俗。

他们认为短期出家,不仅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重新思考人生,而且还可以积福、积德等等。

就这样,AjahnSiripanno来到了Dtao Dum寺院,开始进行短期出家修行,没想到,这次的出家修行,让他坚定了出家之心。

在短期的修行中,他每天听经闻法,参禅作务,让他的内心真正的平静了下来,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在这种安静的氛围下,他忘却了一切,此时他的内心真正的感受到了以前未有的快乐。让他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内心更是渴望这种生活。

出家修行

AjahnSiripanno在Dtao Dum寺院短期出家14天后,他认为这里才是他人生最后的归宿,于是便决定在这里出家修行。

AnandaKrishnan知道后,心中感到难过,自己有81亿美元的家产,可是却留不住儿子出家的心。

对于他来说:“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呢”。

可是,他虽然不知道儿子为何出家,但是也尊重他的选择,毕竟这是他经过慎重考虑,才做出的决定。

AjahnSiripanno自出家后,一直在泰国森林里隐修,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富足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却是他内心真正渴望的。

有时,父亲想他时,都会带着亲人前来看他,父子两人一起交流,此时的父亲,看到儿子放弃世俗的一切,还过着这种清苦的生活,不由得为他惋惜。

可是,看到他现在快乐,也没有多说什么,为了让他更好地修行和弘法,在8年前,AnandaKrishnan曾在槟州买下一座荒废多年的山林修院,希望他能够来此修行。

在2015年,AjahnSiripanno曾到家乡举行法会,期间曾有人认出他,直到此时,人们才得知富豪的儿子竟然出家了。

而他则说:“以前是富豪之子,现在自己已经出家,之前的一切都是虚妄的,他只想做心中想做的事情,一心修行,从而走向弘法利生的道路”。

正是他多年的修行,如今他已经成为了达罕修道院的住持了,而且时常去为人们讲经说法,引导人们走向一心向善的道路。

布雷默曾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

AjahnSiripanno正是为了追求内心真正的快乐,才走向出家修行之路,虽然有人为他感到惋惜,可是他因为“舍”,“得”到了他内心的快乐。

有的人因为得不到而痛苦,而他却恰恰相反,因为有舍,而得到了快乐,对于他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新生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