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河南的人生沉浮(二)

河南拥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母亲带着他改嫁而继父对他并不好。最终只有十七岁的河南一气之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家,没有再回来过。

在云贵地区漂泊了7年后,24岁的河南来到了重庆,这里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河南不愿意用自己的真名字,却用家乡的名字来称呼自己,这其中的复杂心情也许只有他自己可以体会。



也许他就是单纯地随意叫了这个名字,也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寄托,因为在重庆的生活也并不容易,容不得他有过多的时间去感慨。

在44岁的河南遇到38岁的何苦之前的这20年中,河南当了17年的棒棒,又当了3年的路边摊勤杂工。可以想象这20年很不容易,因为2001年他的脚筋被两个小混混挑断,从此烙下了残疾。



从棒棒到勤杂工,河南这20年还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虽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平时无所事事的河南在工作之余,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牌桌上。但这相比之后的网红河南,此时的河南还是一个光荣的劳动者。

河南在棒棒中算是“文化人”,识字能读报。作为“文化人”河南的确与其他棒棒不同,不成家还没有身份证,日子过得是一个大写的“混”字,周围能和他媲美的可能就是睡地下通道的老金了,但人家还有孩子和曾经有过老婆咧。



棒棒中有很多人半路转行并获得了不错的发展机会,而年纪轻、有文化的河南却没有选择这条路,却也没有和思想守旧的老黄、老杭们一起坚守棒棒这个走向没落的行业,而是选择了自认为来钱更快的打牌来当职业。

在《最后的棒棒》纪录片中,河南每一次出场都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于其他棒棒的辛苦劳作,虽然河南也生活得很辛苦,但是却在整个纪录片的剧情推动上带有戏剧性的张力特性,也就是不走寻常路。

这是导演何苦在纪录片中给河南这个人物所定下的基调,虽然何苦在片中极力地维护河南的尊严,在结尾还给了河南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局。但是,我们都看得出来,河南的不走寻常路不是励志的故事,而是一种不可挽回的脱离自食其力的追求,他也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会想起去工作一下。

最终,在《最后的棒棒》上映几年后,河南在自媒体面前并没有特别的感谢何苦,对于何苦在影片中的一些关于自己的设计还颇有微词。不过这时候大多数知道他的人已经习惯了他的颠三倒四。

总之,在河南来到重庆的第20个年头,退伍军官何苦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名退伍军官手中的摄像机将会改变他的命运,至于这种改变是好是坏,方向盘还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的棒棒》纪录片拍摄于2014年,上映于2015年。几年后随着自媒体进入红利时代,河南身上的流量属性也逐渐被关注到,河南的网红生涯逐渐开始了。并且网红的挣钱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正好符合了河南的价值追求,但却没有一种职业能完全符合河南的脾气秉性,对于河南本人来讲他应该认为这是网红这个职业的巨大缺陷吧!



而那些在自己网红生涯中没有让自己满意的合作者,他们的能力也很有缺陷,甚至人品都存在问题,而自己从来没有任何问题。 (未完待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