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起义时官比朱元璋大,好不容易由侯爵变公爵,最后还失传了

汤和一生中,做过两次最重要的决定,都关乎他的命运。

一次是在汤和晚年的时候,察觉到朱元璋不愿武将权利过重,便主动向朱元璋交出兵权,告老还乡。

此举赢得朱元璋的强烈好感,一度是功臣退休的楷模,也成功躲过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屠刀,得以善终。

而朱元璋之所以没杀汤和,不仅是因为汤和及时的急流勇退,也源于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决定。

汤和,出生于元末泰定三年(1326年),少年汤和就有当大将军的梦想,喜欢舞枪弄棒,当孩子头儿。

所以当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时,时年27岁的汤和毫不犹豫的带着十几个兄弟投了郭子兴。

从军后的汤和,作战勇敢,攻宿州,取九湾,克定远,得兵一千五百人,郭子兴便封他做了千户。

而此时的朱元璋呢,还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亲兵兼干女婿,官职:九夫长。

手底下只有九个人的朱元璋,比起汤和这个千户委实差得有点远,而且两人此时还没有什么交集,也不是从属关系,甚至都不熟。

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还是住在一条巷子里的邻居,所以有说法称朱元璋投奔郭子兴,是汤和写信介绍来的,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根据,反而朱元璋曾确切说过,他与汤和是投奔郭子兴之后才真正认识的。

帝自谓与王(汤和)同受知于滁阳(滁阳王郭子兴)。 ——《信国公神道碑》


而真正让两人倾心相交是在和阳之战。

当时郭子兴的大本营在滁州,因滁州缺粮,便决定进攻和阳,结果和阳攻下后,反遭十万元军围城,形势极为严峻。

攻下和阳后,郭子兴便把守卫和阳的总兵重任交给了朱元璋。面对元军攻城,朱元璋自然责无旁贷,但朱元璋却指挥不动手下这些人。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资历不够。

别看郭子兴这支起义军规模不大,但是就像职场里一样,论资排辈很严重。在和阳城里比朱元璋年岁长,加入义军时间早,甚至官职比朱元璋大的大有人在。

这些人别看资历老,守城拿主意却是一个都不行,但要想让他们听指挥,又都磨磨蹭蹭的,朱元璋想带得动这些人可是太费劲了。

元军围城转眼就是三个月,和阳城里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元军才退兵。

可元军虽然不再围城,却选择驻扎在和阳与滁州之间的鸡笼山一带,正好截断了两者间的唯一通路。一旦和州城的粮食吃完了,那守城的这一万人也同样是坐以待毙,死路一条。

于是,朱元璋决定主动出击,击退元军。

可是这些老资历们谁都不敢领兵出战,这些可恶的老资历!

这时候,只有汤和站了出来。

汤和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三个月来与朱元璋一起守城,见识到朱元璋的为人与能力,已是心悦诚服,当下表示愿意带着手底下的人一同出击。

时同列犹顾望异同,独和毅然以所领兵从上击陈野先,败之,追至赤帝坝,中伤而还。 ——《明太祖实录》

此刻的汤和在朱元璋的眼睛里应该是闪着光的,在危难时刻的选择与相信才是最珍贵的,这份情感可以记一辈子。

此战之后,汤和带着他的人正式从属于朱元璋,算是在天使轮带“资”入股,成为朱元璋阵营里的正式员工。

彼时的汤和并不知道,这次选择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选择,他即将跟随未来的天下之主一路开疆拓土,成为从龙之臣,名垂史册。

按理说,入股得越早,将来的分红越多。

汤和绝对算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批元老,比常遇春入伙时间还早,经历大小战事无数,既有功劳又有苦劳。

可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按照功劳大小排序,封了六个国公爵位,汤和排在第七位,只得了个侯爵。

朱元璋的谕旨上特意提到:“汤和,与朕同里闬,结发相从,屡建功劳,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止封为侯。”

言下之意,汤和本来是可以封国公的,但是你有过失,所以降了一等。

汤和最主要的过失就坏在他这张嘴上了。汤和有一个毛病就是好喝酒,一喝酒就容易信口胡说。

朱元璋刚占据江南那会儿,夹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中间。朱元璋为了专心对付陈友谅,便派汤和守在与张士诚的交界处常州,防止张士诚过来捣乱。

张士诚几次三番过来挑衅,都被汤和打退了,张士诚还准备了很多礼物想拉拢汤和入伙,也被汤和拒绝了。

这难免让汤和有些得意,有一次汤和喝醉了酒,便跟部下吹嘘:“吾居常州如卧屋脊上,左转则在东,右转则在西。”

常州东边就是张士诚,西侧指的是朱元璋,意思是我汤和想支持谁就可以支持谁,想跟谁混就是一扭头的事儿。

这话被手下人偷偷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虽然当时没跟汤和计较,但是已经在心里默默的给汤和记上了一笔。

于朱元璋而言,汤和虽然没有实际上背叛自己的行为,但是已经在精神上有出轨的嫌疑了。

至于在军功上面,汤和表现得也不是那么完美。汤和奉命南征方国珍和陈友定时,虽然最终都已平定,但中途出现两次判断失误,导致降军复叛,损兵折将。

这也说明了汤和在行军打仗的能力上的确不如徐达、常遇春等人,只能算是中上水平。

所以朱元璋认为封汤和一个侯爵还是赏罚很分明的。

不过大明帝国虽然已经建立,还有很多边患尚未解决,朱元璋也愿意继续给老伙计汤和机会再建功劳,把国公挣回来。

洪武四年,汤和再次挂帅,与傅友德、廖永忠一起讨伐西蜀。这一仗再次体现了汤和作为三军统帅在判断力上的不足,当时赶上江水暴涨,汤和的水师一直没敢进军,而傅友德、廖永忠从陆路皆攻城拔寨,最后汤和这个主帅的功劳还不如两个副帅的多。

回京之后,被朱元璋好一顿数落,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后来汤和又领兵奋战了几年,终于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晋升汤和为信国公,赐铁券。

给汤和的铁券上,朱元璋还记着当年汤和的酒后胡言,写道:“当定功行赏之时,尔和虽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于忠有慊,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服念尔勤劳,特释尔过,授以信国公之爵。”

“于忠有慊”,就是说汤和你在忠心这块做的不够,“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所以才只封了中山侯,如今朕念在你多年的辛劳,原谅你了,封你做信国公。

有了朱元璋经常的敲打,汤和的行事也越发谨慎。所以当汤和察觉到朱元璋想裁掉老将时,很体贴的迎合上意,交出了兵权。

汤和仗着早年入股的情谊、谨慎行事的作风、急流勇退的态度,让朱元璋没什么理由冲他开刀,安度晚年,70岁善终。


不过,汤和辛辛苦苦一辈子才挣来的爵位却失传了,子孙后代根本没享到福。

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大明规定,世袭的爵位需要等到子孙成年之后才能继承。

汤和去世前,他的长子汤鼎就在征战云南的时候死了,然后这个爵位就该由汤鼎的长子汤晟继承。

但是汤和去世时,长孙汤晟年纪太小,就只能等。

这一等不要紧,汤晟和他的长子汤文瑜都没活到袭爵的年龄,这爵位一空就是四十多年。

终于等到汤文瑜的儿子汤杰长大成人了,可以袭爵了,已经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了。


朱祁镇跟汤和一家子可没啥感情,这爵位世袭不了,纯属天意,你们也就别要了,于是,汤和这个信国公的世袭爵位就给撤了。

到了明孝宗朱佑樘时期,汤和的后代混得也是太差了,汤和五世孙汤绍宗既没有官职,也没啥正经职业,整天跟军民混在一起。

于是,朱佑樘给了个恩典,封汤绍宗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汤绍宗的叔父一看,朝廷又想起他们一家了,就上奏说,别人家都是有罪被夺爵,我们家可倒好,实在是运气太差了。不求恢复信国公的爵位,只求把中山侯的爵位恢复回来吧。

不过,也没得到朝廷的回应。

直到明嘉靖十一年,汤绍宗才被封为灵璧侯,子孙世袭。汤和后代的爵位时隔137年之后,终于恢复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