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就业难,方向在哪里?温铁军:把握大趋势,挖掘创业机会


有同学问我说,考公考研竞争大、就业难,未来的就业方向到底在哪里?

在这要先明确一个背景。我们都知道,其实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应对危机当时国家采取了一个措施:通过高校扩招将高中毕业的年轻人吸纳进学校,让高校充当“蓄水池”的作用。那次吸纳的结果是大学人数直接翻倍,一次性吸纳了几百万人,通过这样的方式缓解了危机。危机后又接着出现了经济高涨,所以当时的大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在2013和2014年美国实施去“QE”政策后导致世界上大多数石油、原材料生产国家都开始进入萎缩,出口下降、外需也下降,中国也开始所谓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这时候就业已经开始困难。各地也曾通过房地产、基本建设等方式带动过一段时间的就业,这确实是一个符合规律的逆周期调节的方式。但当此次危机爆发时,客观来看这种方式带动就业的空间有不断收窄的趋势。所以现在就业形势不好,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再次通过研究生扩招暂缓一部分的就业压力,对于能够考研的同学来说这也是一个选择。但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另外两个形势:

第一,当前高校的学生也存在过剩的情况。请大家注意,当大量的资本涌进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会导致教育的产业化。随之而来的扩招在短期内生产了大量的学生。而现在这种过剩到了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可能在送外卖的人里就有几十万、近百万的大学生。同时,在接近一千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中,有上百万人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也就是说大学四年里学到知识并不能帮助大学生走进职场,而且这其中很可能包含了七八万的研究生。

在这个趋势背后隐含的是什么?是生产过剩。如果曾经听过我对宏观形势演变相关论述的朋友就能明白,为什么每当生产过剩时会导致企业不景气。因为那些招不到人员的企业基本都属于在激烈竞争中生产过剩的那部分,根本原因在于过剩企业或产业在竞争中不能向员工支付具有竞争力的工资。

第二,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有大量投入,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机会。2005年国家开展新农村建设,向农村注入了超过百万亿的投资,为农村发展打下了基础。现在乡村振兴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因此,从经济收入或者从一般生活需求来看,现在农村并不一定比城市差,而且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方面更是远优于城市。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进入农村,也就是我们说的“中产阶级下乡”。这也就伴随着大量就业创业、甚至是学习机会的产生。如果能和中产阶级下乡的群体结合起来,在乡村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所以希望大家能理解这两个形势,在当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我觉得那些比较早发现了乡土社会中的创业机会、愿意回乡去开展一些创业活动的人,如果他找对了路,恐怕不比那些背井离乡去打工的人收入低,从当前大趋势的环境中挖掘属于你的机会。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