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想和华莱“茶”出火花的直观印象

最近,中国直销业界最大的事就是理想和华莱通过交叉持股及现金补偿的方式联合成立理想华莱生物科技集团。

笔者没去过华莱,也没去过理想,当然也就没机会见证7月18日在华莱公司总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因此也不敢就具体的合作细节展开讨论,但笔者想就此谈谈对本次合作的直观印象。

平静的背后是谨慎

理想和华莱的合作之所以没有像之前九极事件那样立即遭遇强大舆论反弹和官方压力,大概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理想和华莱的合作看似突然,出来后似乎又让大家感觉顺理成章——理想有背景、有牌子,华莱有实力、有市场,大家还都是做茶的,这样的取长补短,“茶”出火花,似乎毫不违和。

第二,理想和华莱采取交叉持股的方式合作,据说其间还有现金的补偿,是两个企业的深度交融,责任共担,不似其他合作那样一笔买断的简单粗暴,在初衷、流程、原则、影响方面都更能讲得通。

第三,理想和华莱事先与双方所在地政府进行了充分沟通,并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支持,至于有没有跟更高级别的监管部门进行沟通那不好说。不管是获得了哪一级政府的背书,总比以前那种仅靠关系网和外事力量,暗地里采取“生米做成熟饭”博未来的方式好得多。据笔者所闻,理想华莱甚至连能不能发新闻稿都是经过政府批准、把关才确定的。

第四,理想华莱在第一时间召集关心此事的新闻媒体就合作事宜做出了说明,而不是任由质疑之声在业界肆意传播。开自己主场的媒体说明会,话语权在自己身上,哪怕媒体的问题再刁钻,自己也有充分解释、辩驳和沟通的先机,获得的理解肯定远远大于在电话里面语焉不详的尴尬沟通。

合作的背后是勇气

但是,有实力也有市场的华莱为什么还需要跟理想合作呢?这就是今天所有中国泛直销企业面临的共同尴尬——没有获得直销牌照实施正常经营的途径。

华莱如果不与理想合作,谁能教他们怎么办?企业需要生存,市场需要发展,农民需要糊口,经销商需要恰饭,社会需要交代。

难道让企业关门,经销商解散,农民重新砍掉茶山种玉米,这就是交代吗?可能是更大的混乱,仅那些经销商可能滑入各种不讲武德的平台就会让社会多出好多麻烦。

笔者甚至听说过华莱曾经一度打算进军湖南的槟榔加工产业,但最后好像也没有绽放出多大的火花。估计,可能大家宁愿它卖茶,也不愿意它卖槟榔吧?

华莱有没有问题?肯定有,不信大家可以去百度。当然,有问题的也不只是华莱,还有几乎多数大家叫得上名字的企业。但华莱的问题,也和其他所有有问题的企业一样,也曾经、正在或将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包括网络上负面的舆论,监管部门的查处,以及迟迟未能获批直销牌照……但这一切问题轮不到笔者来给它定义。

笔者对华莱老板陈社强并不熟悉,也不敢妄断他的事业初心。但仅从他多年来坚持申牌和这一次的决然合作来说,他至少是向善的,是愿意为华莱负起责任的。当然也有人理解为他是“跑不掉的”,因为去安化当地华莱总部看了的人都有这个认知。不管怎么理解,他都选择了坚持下去的华山一条道。

在中国直销业界干久了都知道,牌照并非护身符,反而是紧箍咒。和理想合作,意味着华莱将面临更挑剔的目光、更严苛的监管,可能需要一些脱胎换骨般的变革才足以应对,但它愿意。

明知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决定走下去也是一种勇气。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