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七进七出的真正原型是谁?不是赵子龙而是少年名将文鸯

三国小人物志0066:七进七出的真正原型——文鸯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萨沙讲史堂第一千六百一十四期】(历史系列第791讲)

文鸯,是三国时代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也是在《三国演义》后期,“少年英雄”形象的代表。

在演义小说的剧情描述中,他年方十八,白马银铠,手持长枪,腰悬钢鞭,在乐嘉城与司马师的战斗中屡次冲击敌阵,且几度进出无人能挡……简直颇有当年赵云大战长坂,单骑救主以一敌万之风。

不过,除此之外,文鸯在《三国演义》中的演出戏份,就几乎没有了。在父亲文钦与诸葛诞发生矛盾,并被后者所杀死过后,文鸯与兄弟文虎从城墙上翻过跳下,投靠到敌人司马昭营中,被加封为偏将军,关内侯,从此,就如同流星划过一般,在罗贯中的笔下再无踪迹。



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相对于在演义小说中,这种昙花一现式的记载。历史上真实的文鸯将军,还有着相当丰富的后续故事。不仅在西晋建立以后,先任平虏护军,再拜平西将军;还都督凉秦雍三州军事,并大破西部鲜卑入侵,名震天下。堪称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只不过,由于其出生年代较晚,而且活跃时期也比较偏后。所以从历史阶段划分上来看,文鸯更像是后来“魏末晋初”的人物,而非属于是三国时代……

今天,我们就根据《晋纪》、《魏氏春秋》、《太平御览》、《晋书》等史料的记载,来好好还原一下,文鸯这个人物。看看他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表现,并给他一个尽量客观的评价。




在《魏氏春秋》的记载中,并未写到文鸯的表字,而是和小说《三国演义》中一样,只提到他本名文淑,小名阿鸯,故而被后世称为文鸯。倒是在干宝所注的《晋纪》中,记载文鸯字“次骞”,为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魏氏春秋》记载:(文)钦中子,小名鸯。)

他生于公元238年,这一年在三国时代的年号中,是魏景初二年、吴嘉禾七年,以及蜀延熙元年。可以说是早已经过了,我们印象中三国时期的高潮部分。就连蜀汉一直以来的大规模北伐行动,也已经在数年前停止(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蜀汉偃旗息鼓)。

也就是说,光是文鸯出生的年份,就已经属于是三国时代的中期。等到他弱冠并且成年的时候,三足鼎立的天下态势,也已经进入到了晚期……随着蜀汉的一步步衰弱,以及东吴一如既往的故步自封;历史的戏份舞台,也逐渐集中到了魏国朝堂这边。



是的,要说到曹魏帝国的晚期,自然是绕不开司马氏坐大,并逐渐掌控魏国朝政,开始暴露出篡权之心等一系列事件。而文鸯的人生经历,也是随着“司马代魏”的过程,而逐渐展开的……

据史料记载,在魏明帝曹叡去世以后,继位的曹芳怯弱无能,无法支撑起朝政。于是曹魏的朝堂政坛,便逐渐落入了两大集团的掌控之中。这其中一方,自然是以功勋显赫的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氏;而另一方,就是以宗室重臣曹爽为代表的曹家宗族派。

而文鸯,一开始就是跟着曹爽混的。他不仅在籍贯上和曹氏一族同乡,两家关系还一直都很好。据史料记载,文鸯的父亲文钦骁勇善战,又和大将军曹爽之间非常要好。于是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不但官拜扬州刺史,还坐上了“前将军”的高位。



(《魏书》记载:钦字仲若,谯郡人。父稷,建安中为骑将,有勇力。钦少以名将子,材武见称。曹爽以钦乡里,厚养待之,不治钦事。复遣还庐江,加冠军将军,贵宠逾前。)

也就是说,文鸯的出生身份其实算得上是很高的。文家不仅是谯郡当地的大家族,还和当朝皇族曹家关系密切,全家的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都不在话下。试想如果不出意外,在文鸯成年之后,必然也能像其父文钦一样:以武入仕、累功升迁。到后来官居一方太守将军,也绝对不在话下……

然而,历史的进程,却往往由不得人的意愿。就在文鸯年仅十岁出头的时候(公元249年),曹魏朝堂便发生了一场,足以影响之后历史走向的剧变。司马氏趁着政治对手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到高平陵扫墓之时,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就此剥夺了曹爽一系的政治权力。



毫无疑问,这场史称“高平陵政变”的重要事件,标志着曹魏帝国的军政大权,从此落入了司马氏一党的手中。而原本跟随于曹爽一系的文钦一族,一下子失去了靠山,自然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种影响。

尤其是,文钦之前自恃有曹爽的撑腰,为人做事都颇有些嚣张。一方面待人接物行为倨傲,傲慢自大;另一方面又经常虚报战功,以图功绩和赏赐……试想之前有曹爽在宠着他,护着他,这些问题自然都无人敢过问。但如今曹爽这么一倒台,就难免为让新的当朝者作为把柄,来收拾和打压了……

(《魏书》记载:钦以故益骄,好自矜伐,以壮勇高人,颇得虚名於三军。)



是的,司马氏在上台以后,虽然一开始对文氏一家进行各种安抚,让他们继续镇守扬州,防御东吴。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进,司马师完全掌控了朝政,就开始不断打压文钦,惹得后者非常不满。

到了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以“大将军”的身份,废黜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如此大逆不道的霸权手段,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而文钦也借此机会发难,联合了时任镇东大将军的毌丘俭、庐江太守张休等人,一同拉起大旗,假托太后诏书,以“勤王”的名义起兵反对司马氏……

(《三国志-魏书》记载:俭、钦喜,以为己祥。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



而文钦发动的这一战,就如同演义小说上所描述的一样,成为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本文主角文鸯的成名之战。虽然这时的文鸯,才年仅十八岁,尚未到弱冠之龄,但是他胆大心细,而且敢说敢为,早已经是文钦军中的重要将领之一。

眼见司马师大军从汝阳赶来,和邓艾合军一处,实力强大。年级轻轻的文鸯这时却并不为敌人的浩大军势所动,反而是向父亲文钦建议,可以趁敌人立足未稳之时,发动夜战两路突袭敌人……

文鸯提出的策略,大致是“声东击西”。由他自己先率领军中的精锐将士,大张旗鼓虚张声势,以求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目的是为率领主力的主将文钦,创造出突袭敌营的空档。只见他率部到达司马师大军的寨门前,排队列阵并击鼓喧闹,其间还大叫司马师的名字,搞得敌人十分震动。



尤其是,敌方主将司马师,这时候正被恶疾缠身。他之前眼睛上生了肿瘤,虽然已经由御医割除,却依然疼痛难忍。这下再被文鸯这么一惊,病情更加严重,甚至连眼珠子,都从肉瘤疮口内迸出……为了避免影响军心,司马师一直躺在中军帐中强忍着剧痛,口中咬着被子,连被头都咬烂了……

(《资治通鉴》记载: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

看得出,文鸯的这次“疑兵行动”,还是挺有几分成效的,不但敲山震虎地威慑了敌军军心,还成功令敌方主将的病情加重。这个时候,要是文钦按照原定计划,率领主力突袭而来,是很有可能一蹴而就,将敌人一举击溃的……



然而事实上,文钦的人马却并未如约而至。所以文鸯这一夜的努力,都被付诸东流。眼看天色将明,自己的兵力又不多,于是文鸯也只好悻悻而撤,失掉了这次击溃敌人的最好机会……

史书上并未记载,文钦未能包抄到位的具体原因。只是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推断,大致应该是他临时改变了主意,打算率军回到老巢寿春,并从长计议再做打算。

然而,文鸯却不肯放过和敌人交战的机会。他知道在之前的“夜慑敌军”行动中,敌人之所以不敢出击,就说明他们本身士气也并不高昂,而且也是有懈可击的。所以,无论如何也应该出击和他们干一阵,鼓舞自身士气的同时,也可以再次威慑敌军,挫其锐气。

于是,就发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单骑闯营”故事。文鸯率领自己的亲卫骁骑,共十余人一同杀入敌军阵中。他们人数虽少但个个精悍,马蹄过处所向披靡,令人多势众的敌人竟无法抵挡,只能任由他们冲杀一阵后,引兵离去。



接着,司马师的左长史司马班,率八千多主力骑兵赶到,正好横在了文鸯撤退的路上。只见文鸯依然不慌不乱,单枪匹马就冲入了数千骑兵围成的阵中,而且来回进出共有六七次之多。最终,他不仅一个人全身而退,前后竟刺死杀伤敌人骑兵还达到了百人之多……

(《资治通鉴》记载: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是的,这才是史书上真正有过记载的,所谓“单骑敌百万,且七进七出”的故事(赵云长坂坡的具体战况并无记载)……不得不说,文鸯在这一战中的表现,可谓是非常抢眼。不但勇武过人,更有胆识惊人,还十分擅长把握战场内外的各种态势,不乏战略战术上的谋略能力……



只不过,一个人的再牛逼表现,也无法挽回整个战场的大局。由于文钦的不思进取,以及猪队友毌丘俭的兵败,使得整个战场的态势都疲软溃退。无奈之下,文钦只得投靠了东吴,而文鸯这时也只能随着父亲一起,投到了孙权的帐下。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都没有任何在战场上表现的记录……

直到之后的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曹魏的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起兵谋反,与司马昭为敌,文鸯才终于有了再次上战场的机会。只不过在这一仗中,原本骁勇善战的文鸯,却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反而是在形势逼迫之下,不得不当了“降将”……

据史料记载,在诸葛诞起兵的时候,东吴也不想放过这次扩大地盘的大好机会。于是派出之前投降的文钦父子,以及全端、唐咨等人,率兵支持诸葛诞,双方合兵一处作战。然而,由于对手司马氏兵力强大,以及己方指挥权不统一等原因,整个战场战况都逐渐不利。



于是,在外敌大军的压迫之下,以及内部一系列猜疑和矛盾的爆发中,诸葛诞派人杀掉了文钦,并吞并了他的人马……这一下,诸葛诞便成了文鸯的杀父仇人,而势单力孤的他并不是诸葛诞的对手,只得是仓皇而逃,与弟弟文虎一起翻过城墙,并投靠到了司马昭的营中……

原本,司马昭并不喜欢文鸯,毕竟之前文鸯父子之前是曹爽一派的人,而且还曾经起兵与他们司马氏敌对过。但是,由于此时正是攻打寿春城的关键时刻,“杀降”反而会鼓舞起敌人的抗争之心。所以司马昭决定赦免文鸯文虎之前的过错,并表荐二人为将军,赐爵关内侯,在战场上戴罪立功。

结果,文鸯兄弟二人果然拼命作战,并且还不断率兵在敌人城墙下亮相,以示主帅司马昭的宽宏大量,打击诸葛诞一方的军心士气。最终,在寿春城破以后,他们二人带上司马昭所赐予的“牛车”,运出了父亲文钦的尸体,并办理了后事……



(《三国志》记载: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鸯、虎单走,逾城出,自归大将军。军史请诛之,大将军令曰:‘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表鸯、虎为将军,各赐爵关内侯)

就此,文鸯在“三国时代”中的事迹,就算是全部结束了。因为此后,随着蜀汉的灭亡,和司马氏的废帝篡位,历史已经进入到了“西晋”的时代。而文鸯的勇武善战和军事才能,能在西晋王朝中得到发挥吗?




尽管,由于司马昭等人的忌讳和不信任,文鸯一开始几乎都是被闲置的待遇(从公元258年到268年,整整十年无史料记载)。然而,在西晋泰始六年(公元270年),西陲边境的鲜卑人谋反,却给了文鸯再次表现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269年左右,河西、陇西一代由于大旱影响,导致田地连年歉收,百姓食不果腹,生活困难。而当时的秦州刺史胡烈等人,又没能妥善处理好民生问题,最终引起了民愤,爆发了可怕的凉州之乱(史称秦凉之变)。

尤其是,秃发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啥奇葩名字?)的造反,兵力众多且嗜血善战,很快就攻陷了当地官府,并杀死了秦州地方官胡烈等人,引起边陲动荡,令西晋朝廷都为之而震动。



此时的晋武帝司马炎,自然是要派兵平叛。他先是以族人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诸州军事,并坐镇关中指挥,和鲜卑军队的作战。然而,在平叛的一年多时间里,叛乱非但没有被平定,反而是己方伤亡不小,事情却越闹越大……

尤其是,秃发树机还联合了氐、羌、匈奴等部落,一起反对西晋,使得西晋丧城失地,先后阵亡了数员地方大将,如牵弘、苏愉等……司马炎见势头不好,赶紧向边境增兵,可不管是派什么样的人去,就是打不赢秃发树机能,最终连他自己都寝食难安……

一直到了西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文鸯临危受命出阵,才扭转了在战场上的不利局势。他都统凉、秦、雍三州的兵力,与叛军主力一场血战,终于在付出了相当伤亡的情况下,大败秃发树机能。并就此摁住了鲜卑人的叛乱之火,越烧越烈的旺盛之势。



此战过后,不但是秃发树机能大受打击,原本那些归附于他的其他部落,也见风使舵地纷纷倒戈。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共有超过二十万的胡人选择了归降,可谓是大大削弱了叛乱中心——鲜卑部落的实力和声望。

(《晋书-卷三》记载:三月,平虏护军文淑讨叛虏树机能等,破之)

(《晋书-卷十八》记载:树机能、侯弹勃等欲先劫佃兵,骏命平虏护军文俶督凉、秦、雍诸军各进屯以威之。机能乃遣所领二十部弹勃面缚军门,各遣入质子。安定、北地、金城诸胡吉轲罗、侯金多及北虏热冏等二十万口又来降)

可以说,这一战才是文鸯能够名震天下的真正关键战。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西晋王朝的边陲之乱压了下去。从此,他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西域战神”,在整个神州大陆上的声望,可谓是达到了顶峰。似乎下一步等待他的,就是论功行赏,官居高位,并成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了……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大跌眼镜。文鸯非但没有因此巨大的功劳,而被升官加爵。反而是被免职削封,再次跌入了被“闲置”的尴尬境地……而且,据史料记载,文鸯被打压的原因,竟然是由于他在面见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不为后者所喜欢。才从原本该被封官的赏赐,变为了被免职的惩罚……

(《晋诸公赞》:俶后为将军,破凉州虏,名闻天下。太康中为东夷校尉、假节。当之职,入辞(晋)武帝,帝见而恶之,托以他事免俶官。)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没想到,文鸯就仅仅是觐见了一次皇帝,居然还觐见出了如此大的事情来?把自己的功劳都撸没了不说,反而还大受压制和打击。让人不由得感叹世事无常,而且果然如古话所说,君王喜怒无常,伴君之事真的是如同伴虎?



其实,如果我们深度解析一下,关于文鸯的身份和当时的历史形势,就会发现以上发生的这一切,并非是完全不合理。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文鸯的身世,他父亲文钦本是曹爽一派旗下的人。之前在曹魏政坛的各种斗争中,他们这一族也一直与司马氏为敌,甚至在战场上,还曾将司马家族的人打得很惨(疑兵恐吓司马师,单骑突击司马班)。

而文鸯的投降,完全也因为是迫于形势。因为寿春城内己方内讧,连自己的父亲文钦都被杀了。而城外又被围得水泄不通,除了投靠司马昭之外别无他途。而司马昭为了能早日拿下寿春,平定诸葛诞等人的叛乱,也就顺水推舟地接纳了文鸯的投降。



也就是说,文鸯与司马氏之间,其实并无太大的渊源和关系根基。他的投降和司马氏的纳降,都是迫于战场内外的各种形势。双方之间谈不上太大的忠诚和信任,所以哪怕是文鸯确实有着相当的军事才能,也无法得到司马氏一族的重用……

而且,司马氏废帝代魏的举动,并未能得到所有人的完全支持。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内心深处都还怀念着前朝曹魏,尤其是还念想着当年武帝曹操征战天下,并一统大半个江山的雄才伟略……所以,司马氏怎么可能对文鸯这样一个,曾经的曹氏旧臣猛将,放心放手重用呢?

如今,面对西部边境绵延近十年的“秦凉之变”,司马氏的西晋王朝屡战不胜,还损兵折将,可谓是丢尽了脸面。反而是作为前朝曹氏麾下旧臣的文鸯,逆境出兵还做到了力挽狂澜,这在司马炎眼中,那不是“功高震主”是什么?



理清了以上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文鸯的遭遇了。从他一开始的被重用,率兵平叛,到后来的原本封官进爵,变成削官贬职,根本就全都是司马氏早就定好了的。而非仅仅是因为在觐见司马炎的过程中,在言语和行为上为后者所不喜……

这件事情的真相应该是,司马炎迫于西陲叛乱的危急形势,见几番派兵平叛都毫无效果。无奈之下,只得启用了被他所嫌弃和闲置的猛将文鸯。

而当文鸯在前线打了大胜仗,将叛乱之火压下去以后,司马炎又担心文鸯声望过高,尤其是在西部边境深得人心,成“养寇自重”之祸。故而借赐功封赏之名,将文鸯召回朝中,以便于将他和军队分开,以便收拾。



最后,当文鸯回到朝中之后,司马炎就完全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行径。随随便便找个理由,变将文鸯的功劳和赏赐全部撸掉,将他再次打回了原本“闲置”的状态……

就这样,文鸯在战场上短暂地昙花一现,并立下大功之后,又一次离开了历史记载的视野。这时候的他,也已经年过半百,在古代人的年龄范围看来,已经算得上是“老人”之列……似乎,对于他这样一个余年不多,而且无权无势的人来说,剩下来的,也就是低调度日,在平淡中了却此生也就罢了……




然而,命运却并没有赐给文鸯,最后一个善终的结局。就在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有名的弱智皇帝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一直以来就并不平静的西晋王朝,又很快发生了各种动荡。尤其是皇后贾南风专擅朝政,发动政变,诛杀了政治上的对手——太傅杨骏等人,并因此而波及了很多人……

原本,这场政变与文鸯这样一个“闲人”毫无关联。然而贾后的支持者,位居东安王的司马繇,竟诬告文鸯一族,也是杨骏的党羽之一。因为他是诸葛诞的外孙,一直记恨着在当年的寿春城,文鸯出城投降,并致使他外公诸葛诞败亡的事情……

于是,司马繇便以此机会公报私仇,不但将文鸯抓捕下狱,还顺带着夷灭了文鸯的三族。最终文鸯被诛杀于狱中,时年五十四岁……

(《晋诸公赞》记载:东安公繇,诸葛诞外孙,欲杀俶,因诛杨骏,诬俶谋逆,遂夷三族)

(《晋书》记载:东夷校尉文俶父钦为繇外祖诸葛诞所杀,繇虑俶为舅家之患,是日亦以非罪诛俶)



就此,我们终于理清了文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完整事迹。应该说,他绝对算得上是一员猛将,不管是年轻时的勇武强悍突袭敌阵,还是后来的能征善战力挽狂澜,都足以说明,他在军事上牛逼之处。

在后人口中的评价里,也大多对文鸯的骁勇善战和勇冠三军,而作出了相当的肯定:

房玄龄《晋书》: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

蔡景历:武夫则猛气纷纭,雄心四据,陆拔山岳,水断虬龙,六钧之弓,左右驰射,万人之剑,短兵交接,攻垒若文鸯,焚舰如黄盖,百战百胜,貔貅为群。

李贺:寻常轻宋玉,今日嫁文鸯。戟干横龙簴,刀环倚桂窗。

杜牧:念尔跨马事敌,执戈同仇,壮比文鸯,勇同李敢。

《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文次骞智敌万人。

卢弼:当时勤王诸将,惟文钦父子,粗猛武夫,反复无常。



………………………………………………………………………………………………

不过,相对于在战场上的牛逼哄哄,文鸯却在政治上十分悲剧。甚至于政治上的因素,也成为了他的最大掣肘,令他尽管具备相当的军事指挥能力,却一直以来都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从一开始在文钦麾下,为其失败战略所累,不得不投靠东吴;到后来投靠兵出寿春,与诸葛诞并肩作战,又为内部矛盾所祸,不得不逃亡投降司马昭;再到后来不被信任,空有一身本事,却只能长期被闲置朝野;

好不容易因为凉州大乱,无人能平,他也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在战场上获得大胜,威名远扬。却又在得胜之后为君王所猜忌,贬官撤职,继续闲置……直到最后又莫名其妙被卷入了,西晋王朝的内部斗争中,被“莫须有”的罪名诛杀。



或许,这也就是文鸯的命。他只是一个军人,天生就擅长同兵打仗,战场杀敌,以勇猛而著称。但是却又不擅长政治,一生之中也从未主动参与过政治,更没有过什么政治上的述求……

然而从头到尾,自曹爽司马两大集团的斗法开始,到诸葛诞寿春叛乱,再到西晋王朝的外患内斗……一系列的政治事件里,他都一直都处于风口浪尖上,身陷于在政治旋涡的动荡之中……

最终,文鸯也是死在政治斗争的内卷碾压之下,令人不由得扼腕哀叹……试想,他要是能早生50年,出道于汉末三国的纷争时代,又能投身于曹操刘备这类明君麾下。那他的军事才能,必然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相信到时候,文鸯在史书上的战绩,会更加耀眼。最终的结局,也应该会更好很多……



PS:在《三国演义》中,文鸯尽管戏份不多,却还是在众多读者们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并且还配上了一首,将其比为常山赵子龙的诗:

长坂当年独拒曹,

子龙从此显英豪。

乐嘉城内争锋处,

又见文鸯胆气高!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罗贯中原本的写作意向而言,并不是想把文鸯比喻赵云,而是将其比为张飞。其初稿《罗本三国演义》(共240回)中,这首诗的原文为:

昔日当阳喝断桥,

张飞从此显英豪。

乐嘉城内应无敌,

又见文鸯胆气高。



只是如今市面上流行的演义小说版本,大都为经过明代文学家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二人,所改编过的《毛本三国演义》,其中将关于文鸯的比方,从张飞改成了赵云。由此也成就了大多数读者们心目中,三国后期那位白马少年英雄的形象……


其实不管是比作张飞,还是比作赵云,作者在此处对文鸯的英雄事迹大加描写,并写诗赞叹的目的,都是为了延续书中的“英雄角色魅力”。因为这已经是在三国后期,之前所凸显出来过那些猛将形象,都已经基本过气(死的死,退的退)。

所以,作者必须要想办法渲染一些“新英雄”的形象出来,继续维持书中的剧情张力,以及弥补到了故事后期,那个略显寂寥的三国英雄舞台……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