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刘思齐和杨茂之结婚,毛泽东嘱咐:以后不要疏远父女之情哟

前言

1927年春天,武昌都府堤41号来了两位客人,杨开慧才生下第三个孩子不久,她被保姆搀扶着走到客厅,看到毛泽东正在同他们交谈。到访的是刘谦初和张文秋,他们即将结婚,毛泽东笑着说:“别人会祝你们早生贵子,我则希望你们早生、多生千金,我们两家好对亲家,我有3个儿子呐!”

张文秋没有说话,她害羞地低下头,摸了摸此刻正靠在母亲身边的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头。

她万没想到,毛泽东的这句话在多年之后竟成了真,她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

一、初见刘思齐,毛泽东对她说:“我做你的干爸爸,好不好?”

张文秋在1930年的春天生下了一个女孩,为她取名思齐。这个名字是刘谦初在狱中起的,他知道自己恐怕没有机会见到孩子出生了,就向妻子表达了他对孩子的殷殷期盼:“不管你们流落到哪里,要思念齐鲁,思念故土,不忘齐鲁大地的养育之恩。”

图|革命烈士刘谦初

1931年刘谦初被军阀残忍杀害,直到他牺牲,都未能见到孩子。张文秋强忍着失去丈夫的悲痛,独自将女儿抚养长大。之后的6年里,她带着孩子在上海、香港、南昌、北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37年张文秋与陈振亚结为夫妻。陈振亚也是中国共产党,他曾是彭德怀的部下。结婚当天,彭德怀看着思齐对陈振亚说:“孩子是烈士的遗孤,你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就要好好照顾她,把她抚养成一个对革命有用的人。”

就这样,从未享受过父爱的刘思齐又有了爸爸。之后她又有了一位干爸爸。

在延安,毛泽东被出演话剧的小思齐深深打动,得知她的父亲已经壮烈牺牲后,他疼惜地看着眼前这个忽闪着大眼睛的小女孩,俯下身亲切地说:“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吗?”

图|刘思齐(右)和妹妹邵华(左)

刘思齐抬头看看妈妈,张文秋朝她点了点头,于是她发出清脆的声音喊了一声:“爸爸!”

被刘思齐这么一喊,毛泽东的心里涌上了一股暖流。他和刘思齐的“父女”情也从这时悄然开始了。

一下子拥有了两个“父亲”,刘思齐高兴得不得了。但是没过多久,不幸再一次降临。陈振亚曾在战斗中负伤,失去了左腿,1939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准备去苏联休养,因苏联爆发战争,他们便滞留在了新疆。

一天,他们一家人正在一座桥边欣赏风景,大桥却突然倒塌,陈振亚没能及时躲避,残疾的左腿被砸中。几天之后,便离开了人世。此时张文秋和陈振亚的第一个孩子邵华已经3岁。

图|邵华、张文秋、张少林、刘思齐(左起)

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庭遭遇了致命的打击,她们没来得及从悲伤中走出来,苦难就接踵而至。

1942年敌人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及其家属,刘思齐一家未能幸免。12岁的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她见不到太阳,吃不上饭,整日与臭虫老鼠为伴。

在本应天真无邪的年纪,她却要时常面对凶残的警察和狱卒,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她的心里充满了恐惧与仇恨,后来她学着母亲的样子,开始同敌人作斗争。

一次,几个狱卒将她的妈妈和十几个女同志都拖了出去,刘思齐就号召牢房里的小孩们一起冲了上去,又哭又喊,扯住敌人的衣服,对敌人拳打脚踢。

尽管大人们还是被带走了,但孩子们没有放弃,刘思齐又号召小朋友们绝食、示威。敌人可能也没想到,这群个头不大的孩子,居然有这么强的反抗精神。最后不得已将带走的人放了回来。

图|毛泽东和李讷、毛岸英、刘思齐的合影

1946年,在张治中将军和共产党的共同努力下,被关押在新疆的130多位革命者及其家属终于获得了自由。

4年的牢狱生活使得刘思齐成长不少,当她再一次出现在毛泽东面前时,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眼神中透露着胆怯的小女孩了,她出落成一个婷婷少女,目光中还透露着坚毅。

毛泽东高兴地说:“七八年不见面,长大成人了,我都认不出来你啦!你还是我的干女儿呢,记得吗?”

刘思齐努力回忆起了过去,她的脑海里闪现出了一个和蔼可亲的伯伯,她依稀记得,那个伯伯常常和她玩耍,于是便朝毛泽东点了点头。

“明天到我家里来玩啊!”毛泽东说。刘思齐再次点头,一种无形的东西已经慢慢将她与毛泽东一家缠绕到了一起。

二、毛岸英牺牲,毛泽东安慰刘思齐:以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1946年,16岁的刘思齐在毛泽东家第一次见到了毛岸英。那时的毛岸英24岁,是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帅小伙。他和刘思齐有着相似的童年,一样住过“监狱”,一样颠沛流离。

他们之间有许多的共同语言,这使得他们的相处很愉快。渐渐地,爱情的种子在他们心里萌生、发芽。

图|毛岸英和刘思齐

一天,毛岸英向刘思齐表达了爱意。“你是洋学生,吃洋面包的,我是从监狱里出来的,现在还在上培训班呢。”刘思齐委婉地说。

但是很快她就被毛岸英的热情征服,两人坠入了爱河。毛泽东对他们的感情表示了支持,但是在孩子结婚这件事情上,他是非常严肃的。

随着毛岸英和刘思齐感情的逐渐加深,他们已经走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于是已经27岁的毛岸英找到了父亲。

1918年,全国还没有颁布正式的《婚姻法》,但在解放区有明确规定,不到法定年龄不许结婚。当时的刘思齐还未满18岁,因此,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他们现在就结婚。

图|毛岸英和父亲的合影

毛岸英失望而归,但他没有放弃,几天之后,他再次找到毛泽东。这一次,两人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毛岸英的固执让毛泽东非常生气:“我再说一遍,思齐不到18岁就不许你们结婚!”

毛泽东这样做是对制度和纪律的遵守,同时也是对刘思齐的爱护。年轻气盛的毛岸英和父亲生了好几天闷气,最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终于和他心爱的刘思齐结婚了,父亲毛泽东为他们在中南海举办了一场“规格最高”的婚礼。

毛泽东要召开一个政治局常委会议,他在会前为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婚礼,因此政治局的常委都来了。从到场嘉宾看,这场婚礼是高规格的,但其余的都很简单,只备了两桌菜,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都是一些湖南的家乡菜、腊肉等等。

图| 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照

毛岸英穿着当翻译时的工作服,刘思齐的上衣是灯芯绒布的,裤子是半新的,脚上则是穿着一双方口布鞋。

毛泽东面脸笑容地向大家敬酒,他走到张文秋面前,笑着地说道:“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为岸英和思齐的幸福,为你的健康干杯。”

张文秋也举起了酒杯,开心地说:“谢谢主席在百忙之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思齐年幼不大懂事,希望主席多批评指教。”

在欢乐的氛围中,毛泽东拿出了一件黑色大衣,他把这件大衣交到了刘思齐手中:“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

在场的人都被毛泽东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多年之后,刘思齐对这场婚礼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她在《东方红》一书的总序《我心中的话》中这样写道:

“贫穷”的主席把自己唯一拿得出手的一件大衣赠与我们以表达自己的心意。两桌酒水请来朱总司令、周恩来、刘少奇等革命前辈,向我们九死一生的母亲和我们一对新人祝贺……

图|毛岸英同刘思齐生活甜蜜

婚后,这对浓情蜜意的小夫妻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就面临着分离。而这次分离却是永别。

1950年前后,刘思齐患上了急性阑尾炎,在医院动手术。毛岸英因为韶山的粮荒,去到家乡调查了一番。返回北京后,他来医院看望妻子。

当时的刘思齐并不知道,丈夫毛岸英正在准备一个秘密任务。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即将奔赴朝鲜战场。

他们一周年结婚纪念日的前一天,毛岸英同刘思齐作了告别。那天的他一反常态,嘱咐了妻子许多事,临别时还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年轻的刘思齐察觉出了异常,但她没有多想,以为丈夫只是像往常一样出差,过几天就回来了。

没想到她一等竟是三年,最后等来的不是丈夫的归来,而是他已经英勇牺牲的消息。

图|毛泽东同儿子聊天

毛岸英在离开前嘱咐她要多去看望父亲,因此刘思齐一有空就去中南海,每次见面,她都着急地询问,“爸爸收到岸英的信没有?岸英为何几个月不来信?”

三年来,刘思齐不知道的是,当她每次这么问起,毛泽东的心里都五味杂陈。儿子的离开令他悲痛欲绝,但儿媳年纪还小,正在读书,如果现在就将这个消息告诉她,担心她无法承受,此外,也会影响到学习。

他的内心无比煎熬,却还要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终于有一天,这件事情瞒不住了。刘思齐意外从一张照片上得知,她的丈夫不是出差,而是去到了朝鲜。

于是她盼啊盼,盼到了朝鲜停战,盼到了战士们回国,可仍不见毛岸英回来。

图|毛泽东和毛岸英在陕北

结果显而易见,但她一丝一毫也不敢多想。于是她再一次走进了中南海。“毛岸英牺牲了。”刘思齐听到了她最不愿听到的那句话,毛泽东颤抖着说完这句话,眼泪就流了下来。

刘思齐先是一怔,然后嚎啕大哭。毛泽东则是脸色惨白地坐在一旁。周恩来一边安慰刘思齐,一边照顾毛泽东。他触碰到了毛泽东的手,顿时吓了一跳。

赶忙走到刘思齐身边,小声对她说:“思齐,你要节哀,爸爸的手都冰凉啦。”

沉静在悲伤中的刘思齐突然惊醒,走过去安慰父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思齐都无法接受丈夫已经牺牲的事实。他们结婚才一年,刘思齐还沉浸在新婚夫妇的甜蜜中,丈夫怎么就离她而去了呢。

图|毛岸英和刘思齐陪着李讷玩耍

她甚至有时会想,说不定哪一天毛岸英从什么地方就跑回家里来了。她的情绪极不稳定,常常胡思乱想,每日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毛泽东给予了她很大的关怀,有时甚至比她的母亲张文秋还考虑的周到。“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毛泽东将对毛岸英的爱全部给了刘思齐,这一老一小,以一种新的身份,陪伴彼此,共同抚慰受伤的心灵。

三、刘思齐再婚,毛泽东笑着说:以后不要疏远父女之情哟

毛泽东完全承担起了作为父亲的责任,他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刘思齐的生活和学习。

1954年,刘思齐高中毕业,为了让她走出阴霾,迎接新的生活,毛泽东决定送她去莫斯科学习。

当时刘思齐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很脆弱,在出国前几天,她患上了重感冒。她想要在出国前再见父亲一面,就给他写了一封信。

毛泽东立刻给她写了回信:“思齐儿: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养,恢复体力,以利出国。如今日好些,望来此看;否则不要来。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祝好!”这封信的落款是“父字”。

图|刘思齐在毛岸英雕塑前

短短几行,寄托了毛泽东对刘思齐深深的关爱和期望。刘思齐赴莫斯科留学以后,毛泽东更是常常与她书信联系,为她答疑解惑,宽慰她、开导她。

在父亲的帮助下,刘思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她放弃了在莫斯科的学习,回到了中国,就读于北京大学。

一切看似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刘思齐能瞒过别人,却无法骗自己。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结没有解开,她仍在等待着,期盼着,有朝一日,毛岸英又笑眼盈盈地出现在她面前。

当然她也没能瞒过毛泽东。

1958年,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也回到了祖国。刘思齐为自己编织的美梦彻底破灭。

她好像又回到了当时魂不守舍的日子。毛泽东心疼地对女儿说:

“思齐,你还年轻,前途还远得很,你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将来老了,也还要个伴儿嘛。老来没伴儿,好凄惶啊……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会赞成,爸爸也不会赞成。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不安,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

图|刘思齐晚年

刘思齐郁积在心中多年的情绪一下子被释放出来,她掩面大哭起来。半响,她向父亲道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她要去给岸英扫墓,祭奠丈夫的英魂。只有这样,她才尽到了自己做妻子的责任;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走向新的生活。

毛泽东听了思齐的话,也流下了泪水。他很心疼面前这个孩子,为了实现她的心愿,毛泽东答应了她的要求。

但他规定这次去朝鲜,完全是私人扫墓,不能打扰朝鲜党和政府。刘思齐出行的费用从他的稿费中开销,不能花国家的钱。

很快,刘思齐就和妹妹邵华一同去了朝鲜。1959年2月,刘思齐来到志愿军烈士陵园,终于看到了她日夜思念的丈夫。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用手抚摸着墓碑,豆大的泪珠“吧嗒吧嗒”直往下掉。

图|刘思齐深情抚摸毛岸英雕塑

“岸英,我来了,代表父亲来看你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

刘思齐坐在墓旁,同毛岸英说了许多话,临走时她捧起了墓旁的一把黄土,并用白手帕包裹起来。“再见了,岸英,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1961年,刘思齐完成了学业,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科研部门,从事翻译工作。已到而立的她仍是独身一人。毛泽东一再写信催促她要转变思想“你为什么老不听劝呢?下定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

同时他处处留意合适人选。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空军学院强击教研室教员杨茂之得到了他的青睐。

1962年2月,刘思齐和杨茂之在北京南池子四合院中举行了婚礼。毛泽东非常高兴,他笑着对刘思齐说:“以后不要疏远父女之情哟!”

刘思齐后来生下来了两儿两女,她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常常和杨茂之带着孩子们去中南海看望他。

图|刘思齐和杨茂之一家

孩子们围着他,一声又一声地叫着“爷爷”,毛泽东便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愉快地和孩子们玩了起来。

之后,由于许多原因,刘思齐能够看望毛泽东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毛泽东抚摸着她的肩膀,动情地说:“你永远都是我的大女儿。”

结婚以后,刘思齐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松林,算是对过去的告别。也象征着普通而平凡人生的开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