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为“群天下之英杰”设置了三个条件,是哪三个?

象思维(81)类

01

类 一种思维方式

婴儿从睁眼的时候起,慢慢地就知道,桃红与粉红相似,黑与白不同,出现类的观念不难,不分类,万千世界永远看不清楚。这样看,凡人类,在与非人类区别开来之际,就根深蒂固植入了类的观念。中国是农耕文明,必须得把本草区分成纲目种属,才不至于麦子和韭菜分不清,所以中国人特别关注“类”,也在情理之中。

重要的是,类观念在中国缘何成为普遍性的主打的思维范式?《说文》从字源上分析,类字从犬,以为种类相似,唯犬为甚。段注又添了一句类本谓犬相似。引伸假借为凡相似之称,一下子扩展为一般之普遍,所有的相似都由类字来表示,类具有同一性的含义。于是,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人文领域通行。

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国语·楚语上》)。族类是同宗同族,有共同的祖庙,有明确的父系祖宗,用祖宗的训典来教育,目的是让族人的行为符合同族的道义。训典是规整人的思想行为的典范,让同一宗族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共同的伦理规范,才可以成为族类。

同族同类,这样就建构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尚书·泰誓下》:天有显道,厥类惟彰。天已经把道显现了,它作为可以效法的规范明摆在那里。比如说,天地有尊卑之序,人应当效法它而有上下之节。这个类字,被赋予了规范可以效法的意思。

摄影 江备

02

墨子论类

墨子最富有理性精神,首先从名的角度考察类。《经上》名:达、类、私。《经说上》名: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藏,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墨子把名划分为三个子项,即达名、类名和私名。类,相同、相似之物。类名,是同类之名,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名。

例如,牛、马;四足兽;动物等等。它们虽有类之大小的区别,却是一类事物,既不同于指称单个事物的私名,也不同于对万事万物作总括的达名。在三个子项的比较中,给类定了位,接着墨子又把“类”放在“同”里边加以讨论:

同:重、体、合、类(《经上》)。

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也。有以同,类同也(《经说上》)。

同,分为四种。重同,两个名称同一实体,如狗与犬之同为重同;体同,体,分于兼也,体即部分,兼即整体,体同即部分同属于整体,比如,手,足同属于人体;合同,是指所处的位置相同,二物合处一处,如桌椅同处一室,叫做合同;有以同,事物有某一相似之点,如牛马同为四足兽,就是类同,类同是指事物的属性相同,如杨树与桃树之同为类同,它们的属性都是树。

摄影 杨银凤

墨子的思想相对是比较严谨而且清晰的,他实际上是用分类的办法,来讨论同,四个方面所及,考虑到了事物的名称、形体结构、生存环境及其属性,似乎已经周全了。墨子眼中,类是同的一种,叫做类同。

墨子在《大取》中一口气又列了十同:重同,具同,连同,同类之同,同名之同;丘同,鲋同,是之同,然之同,同根之同。此十同在分类上是不够清晰的,除了前四者与《经上》一样自成一体之外,其他的同,又分别涉及类别、名称、观点、根源等方面,又有交叉。

在《大取》篇其他地方又谈到,小圆与大圆同,长人与短人同,一尺地的不到与千里地的不到同,虽然大小、长短、远近程度不同,但实质相同。总之,分类的标准不够明确,墨子也许感觉到了这一点,在《经说下》提出了类的划分标准:是俱有,不偏有,偏无有。

总之,墨子把类看作同的一种,明确了属性相同的事物叫做同类,在讨论同的过程中又用了分类的方法,并且提出了分类的标准。

03

荀子论类

荀子把类分为物类、伦类与统类。类,首先源自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区分,这就是物类。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荀子根据自然现象,区分了物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物类的基础上,转向人文,荀子又提出了伦类。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荀子·臣道》),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荀子·劝学》),把伦类与礼义、仁义并提,指向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建立合乎礼义、仁义的伦理规范。在此基础上,荀子又提出了更重要的统类观念。

摄影 陈莹

统,《说文》:统,纪也。从糸,充声。段注:《淮南•泰族训》曰: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按,此其本义也。《说文》:纪,别丝也。从糸,己声。己,又象绳曲之形。段注: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谓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故许不析言之。段玉裁则对纪与统做了区分:纪是理出一根丝的头绪,统是理清众多丝线的头绪,有统领之意。

什么叫统类呢?是统领纲纪的比类方法;是荀子眼中的圣人、大儒才拥有的超常才能。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儒效》)。把礼义制度统一起来,凭借一去把持万,拥有灵活的推衍的能力;而且,统类是对未知世界的反应模式。

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非十二子》)荀子提出“壹统类”,在统领类的基础上,还要归于壹,成为联合团结天下英杰的精神力量。这就意味着壹统类是一种层次更高的思想方法,同时也意味着推类是一个整合性的思维过程。

明确了类,接下来就说《推类》。

为您链接

象思维(80)比较

象思维(79)交叉变体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