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施救者是医生就提高要求 也应警惕超越边界“过度急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对医师法草案三审稿中医师公共场所施救不担责的“特别保护”,医生们怎么看?如何在非职务行为的急救中既心无顾虑又谨守专业边界?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医学及急救专家。

医生公共场所施救是高频事件

“我每次救人,无论是在职务还是非职务中,确实没空去想假如救人不成功,自己会不会承担什么责任。我觉得全社会都会理解和尊重我们去抢救时的善心,但有法律明文规定,才是最明确的保障。这是社会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医生王敏,对羊城晚报记者讲起了自己的一次万米高空救人经历。

2019年10月10日,由乌鲁木齐飞往广州的航班上,广播突然响起寻找医生的求救信息。航班上的王敏与另一位同机的援疆医生、东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邓镇威,立即向机组人员表明身份,前往急救。

当时,一名16岁女孩突然手脚僵硬、全身发麻、呼吸困难。王敏立即按照紧急医学救援原则对患者施救,测量血压、心肺听诊、安排吸氧……“因为缺乏病人此前完整病史,初步判断她应该是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狂躁,若没有缓解,则会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接下来几个小时的飞行中,两位医生一直跪在女孩座位旁,监测其生命体征,并使其逐渐脱离狂躁,直到飞机顺利降落,女孩送院救治,最终脱离危险。

像这样医生在突发现场救人的例子其实很多。2019年,在广州飞往纽约的航班上,一名广州医生为救出现险情的老人,用嘴为其吸出尿液,被网友评价为“医者仁心”。钟南山院士也曾在新加坡飞往广州的航班上,为同机一位突发过敏全身红肿的9岁男孩进行检查评估,指导机上人员处理。

事实上,许多公共场所如果发生需医学救助的紧急事件,往往都会通过广播寻求有医护急救知识人士的帮助。尤其是在飞机、高铁等急救条件受限的场景下,医生的专业优势愈发重要。因此,医生紧急参与救治的频率,比普通人见义勇为要高得多。

免除顾虑有助提高施救成功率

由于院外救治条件受限、且医师缺少对患者病史的了解,救治难度增大。现实中,也曾出现患者在救治后出现问题甚至引起家属异议产生纠纷的案例。“医生要不要在院外救人?”“医生在公共场合进行救治的边界”常被讨论。此前民法典已明确“见义勇为免责”,此次医师法草案三审稿再针对医师公共场所急救作出免责规定,绝大部分医生都表示欢迎。

“在民法典之后,由医师法对医师这个高频参与救助的群体进行明确保护,既有现实的意义——提高救治成功率,也有长远的价值导向——倡导见义勇为、敢于助人的正能量行为。”心血管内科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表示。

“当遇到有人溺水、心脏骤停或突然昏迷等情况,在救护车赶来之前,往往需要目击者尽快判断、实施急救,否则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此时,医生往往比普通人更有专业知识和底气,能立即出手。”陈样新说,“但例如心肺复苏,施救过程可能会导致骨折。如果医生心里顾虑少一点,能更全身心地施救,心肺复苏的质量会更高,预后效果也更佳。”

应注意避免落入“专业的陷阱”

“我认为在见义勇为的免责上,我们可能需要降低医生的身份。”急救科普大V“急诊夜鹰”王西富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在医院外的公共场合,进行急救的环境和设施相对受限,所以不能对医生要求过高。我认为医疗行为和医患关系应该是发生在医院之内;如果是发生在医院之外的、非职务范围的施救行为,那应该视同普通人的见义勇为行为,按民法典来调整。”

“相对于医师法,民法典是上位法。”王西富认为,医师法可以重申民法典的内容,明确这种急救行为无需担责,但也要注意,不要落入“专业的陷阱”。

何谓“专业的陷阱”?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若在野外,你判断一位患者是气胸,奄奄一息必须马上救治,你要拿一根长针插入胸腔进行穿刺放气。如果你判断对了也操作对了,救了一个人的命;但如果你判断错误了,又实施了一个侵入性的方法,例如切开器官、刺破血管,导致了患者死亡,那要不要追究你的责任?王西富说:“我的看法是,在急救时,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尽到‘谨慎注意’的责任。既不能因为是医生就过于自信,超越边界‘过度急救’;也不能因为施救者是医生而提高要求,要其对损伤负责。”

“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人,在突发情况下进行紧急救助时,尽量不要突破边界,我们要做的是减少损伤,而不是治愈疾病。也就是说,医生进行急救也应该按照见义勇为的原则,不要把它上升到医生做手术治病的程度。”王西富说。

建议建立统一指引进行统一培训

“一般来说,有医生在现场的紧急救助,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能尽快判断、评估,进行一些简单的急救处理,最起码能做到急救过程中尽量不出现低级错误。”王敏告诉记者。

每个医生“术业有专攻”,而现场急救总会遇到不同情况。陈样新建议,未来若医师法这项免责规定落地实施,可通过建立一套统一指引以及对医务人员统一培训,使非职务急救行为更加规范和专业。“细化的规范流程可以加强专业保障,也有助于解除施救者的顾虑。”陈样新举例说,像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所有医务人员都应进行规范培训和持证,以保证急救的基本专业性。

编辑:木青

来源:金羊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