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鲁迅未见一面,却互怼骂了50年,鲁迅逝后郭写肉麻挽联

“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诗流传很广,都说是鲁迅骂郭沫若所写的。

郭沫若被鲁迅骂作是狗?这一听就是文人相轻的精彩骂战,所以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就赶来凑热闹,还言之凿凿地将之当作鲁郭不和的证据。

郭沫若、鲁迅,都是不需要赘述就为人熟知的两大文豪,将他们和“对骂”、“狗”等字眼结合起来确实很吸引眼球,可这绝不是两人真正的关系。

虽然鲁迅一直以敢怒敢言,爱憎分明的形象示人,郭沫若更是因为他“弃暗投明”的行为饱受争议。

但略微读过鲁迅和郭沫若作品的人,都能分辨出来,这诗绝对不是鲁迅所作,两人的骂战也不可能这样直白幼稚。

鲁迅照片

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风格迥异的文人尽情抒发文学见解,自然会有很多相抵触的思想产生碰撞。

郭沫若就是赶在这个时期的年轻人,他也支持科学、革命、创新,但是不同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不同的性格,郭沫若和鲁迅有着截然相反的人生见解。

在鲁迅看来,世界是问题的,是充满疑问的,所以常用悲观的、愤怒的笔触去激发人的思考,这让鲁迅成为一名战士,却也是一个刺猬。

而郭沫若比鲁迅小了11岁,他身上更多的是未经世事的冲动,面对腐朽的世界,他认为只有一腔孤勇地爆发才是真正的改变。

郭沫若照片

当时鲁迅发表了《头发的故事》,给社会以颠覆的影响,郭沫若也去看了,但是这并不合他的口味。

小说内容枯燥无味,故事平淡无奇,郭沫若甚至不知有什么写作的必要,所以他对鲁迅的第一印象,就是个迂腐的小老头。

一个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个是吃了炮仗的中年人,互相不感兴趣,在初次阅读了对方的作品后,两人很默契地都产生了抵触心理,不曾互通一封信。

1921年,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了创造社,社员都是文学界的少壮派,虽然风格也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行为大胆开放,思想激进冲动,想象丰富浪漫。

郭沫若甚至只看了《呐喊》的三分之一就再也看不下去,只想赶紧写点东西发泄一下脾气。

创造社刚建立,就将与之相对立的《呐喊》拉出来批判,以此来发扬他们的主张,这不是针对鲁迅个人,而是造势的手段。

鲁迅照片

这一番举动让鲁迅很不快,就回击到:“做了这许多作品的如创造社诸君子,也不过印过很小的一张三人的合照。”

三人合照就是指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可见此时鲁迅虽对郭沫若不是很认同,但却不是针对郭沫若,而是对创造社的过于激进不认同,但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对《呐喊》的错误批判。

但创造社靠批判《呐喊》很快闻名,吸引了很多日本留学分子,而鲁迅可以说是日本留学归来的前辈,所以在两党合作时期,创造社也顺应大流,又向鲁迅抛来橄榄枝,促成合作。

鲁迅年轻照片

郭沫若邀请鲁迅一起恢复《创造周报》,鲁迅十分大度,不计前嫌地表示:“慨然允诺”,鲁郭两人在此期间还商讨了联合的事宜,关系很是融洽。

鲁迅还曾向众人解释他之前与郭沫若的不和其实是因为外人挑拨。

“与郭沫若及创造社间的关系,是因为有好事者从中挑拨所致。”

鲁迅照片

但是随着国共内部斗争的逐渐尖锐,创造社内部出现了很大的分歧,鲁迅和创新社的关系也突然恶化,联合并未成功。

这主要是因为新近从日本归来的李初梨、彭康、冯乃超、朱镜我等文学青年,坚决反对恢复《创造周报》,反对同鲁迅合作。

在当时,鲁迅的文风,很容易被误解为对社会底层的讽刺和鞭挞,批判鲁迅已然和读鲁迅一样,成为了很大的风潮。

郭沫若为了解决内部矛盾,只能做了退让,新近派们也不再固执己见,但这却牺牲了创造社和鲁迅的联合计划,破坏了他们的关系。

鲁迅照片

以至于鲁迅被许广平邀请去中山大学任教时,看见郭沫若、郁达夫的名字就不愿意去了。

“看到名单上文科中人多得很,郭沫若、郁达夫也在,那么我去跟不去也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鲁迅和创造社的矛盾并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鲁迅还是和郭沫若同登《创造周报》,并且是由鲁迅领衔的。

郭沫若照片

1927年9月25日鲁迅就曾给李霁野在信中说过:“似只有创造、未名、沉钟三社,这三社若沉默,中国全国真成沙漠了”。

这大概是鲁郭两人关系最好的时候,君子求同存异,虽然主张不同,但却支持着同样的文学创新道路。

但是说完这话没多久,鲁迅就受到了创造社的围攻,而鲁郭真正发生矛盾,就在创造社群起批判鲁迅之后

1927年12月,创造社决定拿鲁迅开刀“破四旧”,一群小年轻将鲁迅大批特批,说他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

创造社信奉的教条是“年轻人不但嗥叫,还要露出牙来”,所以让这么一群人去读鲁迅,他们只觉得喊不出来。

郭沫若本来对鲁迅已经变成中立态度,但是在创造社“左”的思想的影响下,他也渐渐改变了对鲁迅的看法,对本就无法认同的鲁迅文学演化成厌恶的态度。

郭沫若照片

鲁迅立刻写了《“醉眼”中的朦胧》和《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反击创造社,言辞锋利尖酸,对创造社进行嘲讽。

这引起了郭沫若的不满,当时郭沫若流亡到日本避难,他误以为鲁迅对创造社的批判是为“积极的反革命行动”,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误会武断而又激烈。

“鲁迅的文章我很少拜读,提倡趣味文学的《语丝》更和我无缘。”郭沫若不掩饰自己对鲁迅的排斥。

他就“气量”和“器量”两词的区别向鲁迅发起挑战,并且写文送鲁迅三顶大帽子:“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

这三顶帽子恰恰是鲁迅最抵制的东西,如今被一个愣头青强加给自己,这才让鲁迅与创造社的梁子结到了郭沫若的头上。

于是鲁迅毫不掩饰地公开表示:“我近来大看不起郭沫若、田汉之流。”

鲁迅照片

并且在之后,郭沫若不仅不想和鲁迅同登一报,还将创作与翻译比作“楚女”与“媒婆”,以此嘲讽鲁迅的弟弟周作人。

这是鲁迅和郭沫若长达半世纪的“骂战”之始,虽然激烈,但始终保持来理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直到郭沫若对鲁迅骂出了“衣冠禽兽”。

郭沫若也是封建大家族的公子哥出身,所以他也有一门包办婚姻,他在与妻子张琼华结婚五天后,就丢下一纸休书躲去日本留学。

结果张琼华不离不弃,还帮他在老家照顾长辈,孤苦一生。而郭沫若却是在日本娶了美娇娘生了很多孩子。

郭沫若照片

这让有同样遭遇的鲁迅看不顺眼,鲁迅虽然也有个包办婚姻的妻子朱安,但他劝阻朱安裹脚,让她读书,只是朱安固执己见,不愿意进步,而鲁迅退婚失败,这才结了婚。

婚后也不像郭沫若那样直接将朱安弃之如履,而是供养着这位“小脚夫人”甚至还想给她重新找丈夫。

朱安和鲁迅照片

都是被迫娶了妻子,郭沫若对张琼华的不闻不问显得很冷酷,所以鲁迅在文章里批判了这一点,但这引起了郭沫若的强烈不满。

郭沫若认为,都是停妻再娶,自己好歹是娶了女护士,哪像鲁迅是娶了自己的女学生,还自称为人师表,更加无耻。

鲁迅和许广平全家福照片

所以郭沫若就给鲁迅寄去一封信,信里只有四个字“衣冠禽兽”。

看到这样的评价,鲁迅没有气恼,而是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轻飘飘地回了五个字:“才子加流氓”。

这五个字简直概括了郭沫若的一生,以至于后世将之看作是郭沫若的绰号,嘲笑至今。

“才子”,表示鲁迅赞同郭沫若的才学,而郭沫若也确实是左派作家里面的领军人物,鲁迅去世后,他基本就是中国文界的老大。

“流氓”,则就是对郭沫若身上“匪气”的最好概括,郭沫若抛弃原配,抛弃日本妻儿,以及他的各种风流韵事,也确实当得上“流氓”的称号。

郭沫若照片

郭沫若毕竟没有鲁迅老练,被戳住了痛脚,一时间也无法回击了。这才被笑话了这么多年。

1929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就下达通知,要求停止对鲁迅先生的攻击,并且联合鲁迅先生进入左翼作家联盟。

而当时闹得最凶的李初梨等人都去拜访了鲁迅先生,并且感受到了鲁迅的平易近人,和鲁迅解除了芥蒂,但郭沫若并没有去。

这是因为当时的郭沫若年轻气盛,与鲁迅先生有了个人恩怨,所以没有去,但是等鲁迅去世后,郭沫若懊悔地说:

“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竟失掉了见面的机会。”

鲁迅照片

其实在一番论战过后,鲁迅早就无意嘲笑郭沫若了,而郭沫若也投入于国家的解放事业中,鲁郭之间的矛盾在更加紧急的国家危难前一笔勾销了。

鲁迅说:“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对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早年的郭沫若曾笑话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陈词滥调,是封建余孽。

但是当他躲过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归国那时,一向为新诗领头羊的郭沫若用鲁迅先生旧诗的韵脚写了《归国杂吟》这样的七律。

郭沫若照片

总而言之,郭沫若的鲁迅虽然针锋相对地辩论过,但其根本是一样的,其志向也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中华之未来而奋斗着的战士。

而鲁迅是冷峻生硬的,喜欢将现实血淋淋地展现给人看,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中必然会带一些鞭笞,虽然残酷,却也是医治旧社会的一个良法。

郭沫若照片

郭沫若则是充满浪漫主义的救赎,他对革命是理想化的,他有的是匹夫之勇,而缺少了深思熟虑,这让他成为了无畏的战士,却也让他面对事情少了很多考量。

他为了摒弃旧社会的一切,就不顾当时社会的情况,狠心抛弃张琼华,可能在他看来那并不是抛弃,而是促使张琼华进步,但是鲁迅就知道,在那样一个社会,被休妻的女人,生不如死。

郭沫若和于立群照片

面对为他与家里决断的日本妻子安娜,他更是绝情,因为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他将抛妻弃子做得十分理所当然。

他留下遗书,趁着黑夜出走,临走前没有告诉安娜,只是亲吻了每一个孩子的额头,作为他们夫与妻,父与子之间的最后诀别。

这在今天看来绝对无法接受,但是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国大义和个人小义之间,郭沫若没法做出什么理想主义的决定,他只会一刀切地去斩断。

郭沫若于立群全家福

这恰恰就是郭沫若批判鲁迅的冷酷残忍,对底层人民没有怜悯之心,可鲁迅只是写下来了,郭沫若却是做出来了。

即使安娜饱受日本政府摧残,带着他的孩子们寻到中国,郭沫若仍然不肯相认,这份武断与决绝,和他将鲁迅认作“反动分子”时一样。

“此次别妇抛儿专程返国,系下绝大决心,盖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诚团结、对敌抗战外,实无他道。”

郭沫若抨击鲁迅残忍,但其实他自己也残忍,他和鲁迅,说到底还是一样的人,一个嘴硬,一个心硬。

鲁迅照片

这些在鲁迅死后,郭沫若终于醒悟了,他为帮他照看老家的原配鞠躬道歉,只是这些都无法挽回了。

郭沫若说:“鲁迅之前已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他自己后知后觉,才发现自己已然接受了很多鲁迅的思想了。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正视淋漓的鲜血。”在其他民国文人正劝老蒋放弃东三省时,郭沫若站了出来,以死盟誓,以身卫国。

郭沫若为鲁迅写下挽联:“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

这被后人嘲讽说郭沫若过于肉麻,但郭沫若自己明白,他是多么悔恨没能见这位前辈一面。

鲁迅照片

“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的关心了。”

1941年,周恩来也曾在《我要说的话》中指出:“郭鲁之争,是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无聊的纠葛。”

鲁郭之争,不过是名人效应下,众人的杜撰,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够劲爆,但却缺乏真实。

春兰秋菊不同时,鲁迅死后,就是郭沫若扛起了左翼文学的大梁,带领着中国文学,向前迈步,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