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商店到新玛特,吉林市江南桥头的商业纪事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2021年9月28日,位于吉林市世纪广场对面的大商集团新玛特购物休闲广场(以下简称新玛特)贴出了一则公告:在历时八年的经营后,新玛特决定于10月31日终止营业。由于新玛特早已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地标之一,这一公告的发布对广大市民,尤其是生活在新玛特周边的市民触动颇深。

论及新玛特所在地,自晚清时就是吉林城江南地区商事最盛的地带。当年这里紧邻“西改集街渡口”,往来不息的客流在此驻足,形成了一个拥有小规模商业、餐饮业、旅店业的市场,俗称“小市场”。自吉林大桥建成后,桥头南侧更成为联系主城区与江南地区的咽喉,紧锣密鼓地“江南开发”,让小市场先声夺人地占据了地区商业制高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鸟瞰图中,江南地区尚有大片的农田

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七大项目落户吉林市,得益于大量的资金与人员不断涌入,吉林市的商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当年,考虑到迁入江南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吉林市百货公司决定在江南地区布局一座百货商店。1959年,在江南大街(现为吉林大街)与华山路路口,一座苏联式三层楼房落成并投入使用,这就是后来的国营第七百货商店。

建成初期的七商店旧影

建成伊始,七商店就已经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百货商店。它不仅服务于江南地区的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城区居民,由于当时江南大部分区域都是郊区菜社,七商店在一定程度上也降维打击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型供销社和大量的农村集市,成为江南地区农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然而几十年前的江南地区毕竟人口稀少,在全市范围审视,“区域大佬”七商店的效益实在难于称“强”。

七商店旧影

营业员在热情接待顾客,取自《吉林商业集锦》

好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统购统销,凭票供应”模式为七商店保驾护航,诸如自行车、收音机等许多紧俏商品销售指标被分给了七商店,引得江南以外区域的顾客趋之若鹜,加之比较齐全的日用品品类,也使得七商店保持区域内一枝独秀,日常经营并不冷清。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商业企业初尝改革开放甜头,七商店也迎来人声鼎沸、摩肩擦踵的营业盛况。商店在上报的宣传资料里,不无感慨道:“商店从贫弱走向兴盛,从建店初销售额百万元突破千万元大关……从人均劳效5千元到5万元。1987年被省商业厅评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1989年评为吉林市先进企业”(《吉林商业集锦》)。

随着中国改革开发不断深化,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自九十年代开始,七商店的经营每况愈下。即便是改制为“江南商厦”后,商厦虽改善了装修,升级了硬件条件,但是,失去计划经济护航的七商店,遭遇到吉林市传统大型商企和私营商业企业的夹击,受制于人口、企事业单位数量有限等因素,经营情况也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

新世纪之初,华联吉买盛超市南侧部分楼体影像,当时还没有中海小区

新世纪初,受恒客隆超市异常火爆的刺激,吉林市商业领域开始了一轮超市建设竞赛,数家体量巨大的超市在吉林市先后落成。和六商店的命运类似,江南商厦转型开设大型超市的道路并没有前进多远。无论是北国春天还是华联吉买盛,尽管把商场改建为江南地区最大的超市,只可惜在吉林市激烈的超市竞争中,都并非最后赢家。诸多因素共振,在经营数年后,两家超市先后选择了退出。营业楼闲置数年后,2010年,破败的楼体被拆除,原址兴建高层商住楼。

2012年3月,新玛特以现代化购物中心业态签约进驻,第二年1月25日正式开业。新玛特曾有过一定热度,特别是超市和顶楼美食城一度相当火爆。近几年,或许受到网上购物、疫情等因素影响,亦或周围商业企业同质化“内卷”,新玛特已显现出经营疲态。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宣布终止营业,似乎早有征兆。

遥想当年,新玛特进驻吉林江南地区时,曾被吉林市寄以“打造江南商圈”的厚望,只可惜风云变幻,仅仅八年,作为吉林市江南地区最大的购物中心,新玛特竟然惨淡离场。经历了七商店、江南商厦、北国春天、华联吉买盛、新玛特四次变更,也不知未来,谁将在吉林市江南桥头肩负起商圈领头羊的重任。

新玛特终止营业的主观原因,自有商场经营者去总结;客观原因,也少不了理论家的分析和解释。​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只能用五味杂陈的文字,默默留下这段特殊的城市记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平台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相关阅读:

吉林老城:你所熟悉的华山路,也是你不熟悉的改集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