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秘而不传的“退热十二法”

老先生秘而不传的“退热十二法”

原创 刘渊

导读:邹学熹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易学家。《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这本书系统介绍了邹老对易学入医的独到见解,医易结合的五行辨证体系,以及他对多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其中退热12法,专病专方20余首,医易验方27首,十类病脉等,皆是邹老不传之秘。

邹老参照《谦斋医学讲稿》,提出了十二种退热法。


01

1. 疏表法


通过疏表,使表之郁热,随汗而泄。凡一切外邪引起的表证,多采用发汗的方法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如表寒证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表热证用银翘散等辛凉发汗。如果外邪袭表,影响了肺的宣发肃降,出现了咳喘、痰多等症,则治疗时应兼以宣畅肺气,则可协助疏表发汗的作用,代表方如杏苏散。凡外邪客于肌腠之间,妨碍了营卫之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营弱卫强的局面,就必须运用解肌的方法,祛邪并调和营卫,这种特殊的疏表方法称为解肌,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

02

2. 通便法


主要通过泻下通便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方法。肠中糟粕与热邪相结而便秘,便秘则会导致热势加重。故采用苦寒、咸寒之剂泻下热结,代表方如承气汤。但发热而阴液大虚者必增水行舟,可合用增液汤;神昏谵语者当清心开窍,可合用牛黄丸。挟湿者加皂角子、芦荟;血热者加牡丹皮、赤芍。

03

3. 清气法


主要通过清解气分之热来达到退热目的,方法有如下两方面。凡病在肺胃,热盛津伤的发热,伴有烦渴大汗,脉洪大等症者,多用甘寒之品清热保津,代表方如人参白虎汤。该方用人参、知母保持津液不受伤害,用生石膏等重清肺胃里热,热退津回,则表气自舒,故白虎汤虽不是发汗剂,但服后自然地使汗液通畅,热随汗解。凡热邪传里,三焦俱盛,毒邪较重,发热不止,则需苦寒之品,清热解毒,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

04

4. 清营法


主要通过清营凉血来达到退热目的。温邪初入营分之发热,可通过透营转气之法来治疗,代表方如清宫汤。温邪深入营血耗血动血之发热,则需通过凉血散血之法来治疗,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若是疫毒传入营血之发热,则需通过清营解毒之法来治疗,代表方如清瘟败毒饮。

05

清化法


若是湿热之邪蕴于气分不解,患者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者,则需清热化湿以退热,代表方如甘露消毒丹。

06

消导法


主要通过消导肠胃积滞来达到退热目的,如饮食停滞于肠胃引起发热,同时又伴有胃脘满闷,呕恶泄泻者,可用保和丸之类消导肠胃积滞,佐以退热之品,则发热自退。

07

祛瘀法


瘀血实证,多出现高热发狂,胸腹胀满,身发斑疹,舌有瘀点,宜用抵当汤、桃核承气汤、犀角地黄汤之类。瘀血虚证,多出现潮热不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脉沉而涩,内有干血、死血,经络阻塞不通所致,宜用青蒿鳖甲散、大黄䗪虫丸之类。

08

和解退热法


和解是指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不使邪内犯,解其表仍使邪从外出,这是一种攘内以安外的治疗手段,但目的在于祛邪。如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治寒热往来;用藿香正气散和解表里,以治内有饮食、湿热积滞,又外感风寒之发热;用丹栀逍遥散和解肝脾,以治肝郁不舒,脾胃受伤之发热;用达原饮透达膜原,以治疫邪留恋少阳三焦或疟疾引起之发热。

09

滋阴退热法


主要通过滋阴补血来达到退热目的,用于潮热而伴有盗汗、舌质红、脉细数之证,代表方如秦艽鳖甲散之类。

10

益气退热法


主要通过益气扶阳来达到退热目的。凡因阳虚而上午或下半夜发热,伴有怯冷畏风,倦怠懒言,食少脉虚者,劳倦后发热反甚,脾虚、阳虚感冒后发高热者,宜用本法“甘温除大热”,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人参再造散之类。

11

双解退热法


把解表与清里结合起来以达退热之目的,方法有以下三种:解表与清里同用,如三黄石膏汤,既用麻黄、淡豆豉解表热,又用石膏、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等清里热,适用于表热未解,里热又炽的证候,通过表里兼治,双管齐下达到迅速退热的目的。发汗和泻下同用,如凉膈散,既用薄荷、连翘、竹叶等辛凉透表;又用芒硝、大黄等攻下里之热结。两经同治,如葛根芩连汤治太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合病;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太阳少阴合病。

12

开窍退热法


用于热陷心包所致之神昏谵语,高热不退之症,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神犀丹等。本法采用清营、凉血、解毒、化浊诸品,配合开窍之药,达到退热醒神的目的。


本文节选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