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是怎么分裂出去的?又为何舍近求远,寻求与美国合作?

蒙古国,一个做梦都想再现成吉思汗荣光的国家。

这个国家,有辉煌的历史、有黑暗的岁月、有强大的海军、也有惨淡的经济。他曾是我国的一部分,也曾唯苏联马首是瞻,甚至还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展过合作。

那么,蒙古是如何分裂出去的呢?蒙古国又为何舍近求远,寻求与美国合作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与中美俄有着各种恩怨情仇的国家——蒙古国

“无敌的海军”

蒙古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这得益于他仅有的两个陆上邻国——中国和俄罗斯,毕竟没有人愿意冒着得罪这两国的风险,去侵略蒙古。

同样,蒙古国的安全也得益于大家经常调侃的:蒙古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

很多人觉得,蒙古国没有保留海军的必要,因为这个国家几乎没有海战可打。可蒙古国不这么认为,蒙古一直想重铸昔日荣光。

13世纪时,蒙古帝国拥有世界最强的海军,包括数万官兵和三四千艘战舰,但随着两次进攻日本失利,海军变得一蹶不振,蒙古帝国崩溃后,强大的海军也烟消云散。

如今的蒙古国海军,下辖3条船(只有一条能开),2门炮,以及7名海军官兵。海军人数虽少,却也是等级森严、编制齐全,一共有1名海军上将、1名指挥官、1名上尉、2名中尉和2名少尉。

蒙古国没有海,但有一个大湖——库苏古尔湖,它位于蒙古国北部,与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隔边境相望。湖泊面积2620平方公里,比太湖略大一些,该湖正是蒙古国海军的驻扎地。

蒙古国海军自建军以来未逢败绩,就连号称世界最强海军的美国海军,都难以靠近蒙古海军2000公里以内。没有对手,便没有军事任务,蒙古国海军体会到了无敌的寂寞,海军官兵闲的发慌,于是做起了在湖边摆渡的生意。

蒙古国海军经常往返于库苏古尔湖两岸,有时也会通过河道航行到贝加尔湖,向俄罗斯运送木材、毛皮、牛羊肉等产品,然后从俄罗斯运回消费品和工业品。除此之外,他们会允许来到库苏古尔湖的游客,到他们的军舰上参观游玩,每人收费12美元。到了冬天,湖面结冰的时候,蒙古国海军还可以打洞捞鱼。

很多人嘲笑蒙古国海军不务正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蒙古国海军,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可以盈利的海军。

蒙古国人民对自己的海军予以了充分肯定,海军上将巴特巴彦也坚定地说道:“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生意,但如若面临威胁,蒙古海军将坚决反击任何来犯之敌”。

海军上将巴特巴彦(中)

海军上将的话洋溢着自豪感,可还是有记者在采访中,记录下了将军淡淡的忧伤。巴特巴彦曾遗憾地说道:“忽必烈大汗指挥过世界最强的海军,我们海军的现状却不太乐观。我和6名充满热情的部下,正努力维系着海军的沉浮”。

说着说着,巴特巴彦上将又露出了些许期待:“虽然我没见过大海,但在我的想象中,大海是温暖平和的,应该比我们脚下寒冷汹涌的湖水好上许多”。

蒙古国属于中国的历史

说完海军,我们再来讲讲,蒙古的历史以及从中国大地分裂出去的往事。

不光是海军,许多蒙古人都怀念那个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时代。可惜的是,蒙古人的辉煌仅维持了一个多世纪。

元朝时期,外蒙与内蒙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后,将蒙古人驱逐出了中原大地。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残余势力北遁。蒙古分裂成了三个部分:以内蒙古和东北三省为主的“漠南蒙古”科尔沁部,以外蒙古为主的“漠北蒙古”喀尔喀部,以及以新疆甘肃为主的“漠西蒙古”卫特拉部,明朝将“漠西蒙古”称为瓦剌。

后金在东北埋头发育时,就与漠南蒙古的联系紧密,满蒙贵族世代通婚。清军入关后,内蒙地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清朝的势力范围。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成了包括准噶尔在内的四大部落。葛尔丹率领准噶尔部频繁东侵,漠北蒙古不堪其扰,喀尔喀部的王公贵族们经过商议,向南投奔了大清,多伦诺尔会盟后,漠北蒙古活动的外蒙地区,重新纳入到中国版图。

时间来到晚清,此时的大清内忧外患,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清政府开始向外蒙地区施压,此举触碰到了外蒙高层的利益。一直虎视中国北方的沙俄借机跳了出来,表示会对外蒙分裂势力提供支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趁着中国政府无暇他顾,“蒙独分子”联合俄军驱逐了清朝官员,并对外宣布独立,建立了“大蒙古国”。

一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的老爷们被列宁吊了路灯,外蒙一时失去了靠山。不久,新生的苏俄陷入内战,局势岌岌可危。北洋名将徐树铮乘势起兵,击溃了外蒙分裂派武装,将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的整个外蒙收复(如今的唐努乌梁海属俄罗斯)。

外蒙古脱离中国

可惜好景不长,中国国内也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徐树铮奉命返回支援皖系,只在外蒙留下了3000守军。

1921年,在苏俄内战中失败的白匪头子罗曼·冯·恩琴逃到了外蒙,他勾结“蒙独分子”和日本关东军,击败北洋政府守军,占领了外蒙。东北军阀张作霖,拒绝执行北洋政府出兵外蒙的指示,错过了收复外蒙的最佳时机,外蒙再次独立。

不久,苏俄红军追击到了外蒙,没费多大功夫就灭了恩琴。

苏联觉得,与中国有个缓冲区挺好的,于是就扶持外蒙王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府。

1924年,苏联又扶持“蒙古人民革命党”上台,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沦为了苏联的附庸。彼时的国民政府对此不予承认,但苦于对外蒙鞭长莫及,也拿不出任何实际行动。

接下来,苏联在蒙古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对其进行内政控制、排除第三方资本进入、允许苏联驻军、废除回鹘蒙古文推行西里尔蒙古文等。

经过这些政策的“改造”,外蒙在文化认同感上与中国渐行渐远。

1945年,美英苏三国召开了雅尔塔会议。为了督促苏联对日作战,美英两国背着中国,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外蒙古维持独立现状”,“苏联与中国共用东北铁路”,“苏联租借大连和旅顺港”等条件,并将其写入《雅尔塔协定》。

国民政府不同意这些要求,派人到莫斯科谈判。斯大林在谈判中表现得十分强硬,并对中方代表宋子文说:如果你们有能力收复外蒙,有能力独自战胜日本关东军,自然不会到我这提。现在是你们没有那个能力,说再多都没用,外蒙古必须独立。

谈判的同时,苏联红军已经出兵消灭了日本关东军。斯大林再次提出条件:如果你们不同意外蒙独立,苏联红军就会把东北地区转交给中国共产党。

最终,在外蒙已被苏联控制的既定事实下,蒋介石政府只得承认外蒙独立。为了少背骂名,蒋介石提议在外蒙举行一个“全民公投”,苏联方面也同意了。

当然,这种“全民公投”纯粹是为了给蒋台阶下,没有任何公正性可言,在公投中,外蒙独立得到了98%的支持率。随后,外蒙独立被写进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31946年1月,国民政府发文承认外蒙独立,蒙古国彻底脱离了中国。

寻求与美国的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此时在蒙古国问题上,双方倒也相安无事。可在中苏交恶时,蒙古国给中国造成的威胁,不亚于古代北方异族入侵。

苏联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装甲部队随时可以毫无障碍地南下,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会对当时的“深挖洞、广积粮、三打三防”等政策印象深刻。

好在战争最终没有爆发,随着苏联解体,我国的北方边患暂时解除。

苏联解体后,蒙古摆脱了北方的控制,“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正式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于1992年更名为“蒙古国”。

蒙古获得了自由,但也失去了靠山。

虽然俄罗斯一再向蒙古表示:“兄弟你等我东山再起”,但蒙古看了看俄罗斯一塌糊涂的经济,觉得依靠俄罗斯发家,比海军打败美国还不靠谱。蒙古国迫切需要另寻一个现代化大国合作。

抛开俄罗斯,蒙古国的邻国便只有中国了。但蒙古国表示:中国是大国,“但不是我想要的大国”。

首先,蒙古受苏联影响多年,早已没有了同昔日宗主国的认同感。同时蒙古国认为,自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了“自由民主”,因此一直对南方大国保持高度警惕,蒙古国拥有不到一万人的精锐部队,他始终将部队主力驻扎在南方。

而且,90年代是中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年代,中国在诸多国际事务和冲突中,选择了克制隐忍,这难免会让坐拥最强海军的蒙古国瞧不上。

蒙古国心中完美的合作对象,是海军同样强大的美国。

于是,蒙古国抛出了“第三邻国”的概念。美国见缝插针,与蒙古国互相确认为“第三邻国”,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为蒙古提供了援助。双方从2003年起,每年都会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联合军演,蒙古国甚至出兵参与了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

在美国的支持下,蒙古国一度萌生了重振蒙古帝国雄风的念头。

遗憾的是,地利条件实在限制了蒙古国的发展。美国跟蒙古的军事合作也仅限于演习上,美国做梦都想在蒙古派驻军队,建立军事基地,可蒙古国的两个邻国是不会答应的,原因可以参考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的反应。

苏联到古巴尚可走海路,美军想要到达蒙古,在中俄不对其开放领土领空的条件下,或许只能打地洞钻过去了,毕竟把航母开上陆地不太现实。至于开凿上千公里地洞的项目,即使是国力排第一的美国,恐怕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腾飞和俄罗斯经济的恢复,蒙古国依靠美国的设想,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美国与蒙古国合作的“可汗探索”,也逐渐演变成人畜无害的多国维和军事演习。从2007年起,中俄每次都会派出代表团前往观摩。2015年,中国更是直接派兵参加演习。

相信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蒙古国会逐渐看清形势,选择正确的盟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