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两次反围剿,第一次首选歼灭最强敌人,第二次为何选了最弱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国民党新军阀之间最大规模的混战,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等势力与冯玉祥西北军、阎锡山晋绥军等组成的反蒋联盟,纠集了上百万大军,整整大战了1年。中国共产党趁机在长江以南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成立苏维埃政权,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都迅速壮大。


编辑搜图

▲第一次反围剿形势图

10万大军发动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底,蒋介石在张学良东北军协助下取得中原大战的最后胜利,拿下了华北、西北地盘,却发现自己后院起火,遂将黄河以北受降等一系列事宜交给张学良负责,自己开始匆忙布置向各根据地红军的围剿,重点就是毛泽东、朱德指挥的红1方面军和位于赣南、闽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俗称“中央苏区”。

此时的中央苏区已有200万人口,遍及34个县,其中9个县城被完全占领,红1方面军和当地武装也发展到4万余人。为了剿灭这股强大的力量,蒋介石下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指挥7个师又1个旅,共计10万人,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分路向红军指挥机关所在的东固地区扑来。


编辑搜图

▲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张辉瓒第18师成为首个目标

面对多路并进的敌人,究竟如何应对,红1方面军总前委在罗坊召开了会议。在毛泽东同志的主张下,大家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将敌人诱入苏区腹地再行围歼,在选择歼敌目标上,大家最终选定了第18师张辉瓒部或第50师谭道源部。在来犯的敌人中,这两个师战斗力最强,尤其是张辉瓒的第18师,该师系鲁涤平倚重的主力,前身是北伐军第2军,1928年10月缩编为第18师,算得上经历过北伐战火考验,装备也还精良。

12月30日,红军先是在龙冈地区取得大捷,歼灭第18师主力2个旅,活捉师长张辉瓒;随后,红军乘胜追击仓皇撤退的敌50师,歼灭3000余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胜利结束,前后共歼敌15000余人,缴获枪械12000余支,电台2部。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于1931年2月派军长部长何应钦坐镇南昌,统一指挥湘、鄂、闽、赣4省军队,构建了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800里的弧形战线。


编辑搜图

▲第二次反围剿示意图

第二次反围剿选定第5路军为目标

经过2个月的准备,何应钦调集了18个师另3个旅,共20万人,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分4路向中央苏区推进。这次,红军继续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但在歼敌目标的选择上,却与上次不同,没有再选择强敌,而是选择了最弱的第5路军王金钰部,该军系北洋军阀残余改编,又刚刚从中原大战战场调回,地形不熟、水土不服,士气也不高。

之所以前后两次选择的歼敌对象差异如此,因为第一次来犯的10万敌人虽然气势汹汹,实际上都是些地方杂牌,并没有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而国民党杂牌中战力较强的西北军和桂军刚刚和老蒋闹翻,因此也没有参战,张辉瓒师虽然强,但也就是相对而言,属于“矮子里面挑将军”,加上该师仅万余人,在4万红军面前根本无还手之力。


编辑搜图

▲红军反“围剿”

两次反围剿的敌人战力差距悬殊

第二次反围剿的20万敌人则不同,除了李金钰第5路军外,还有朱绍良第6路军、蔡廷锴第19路军和孙连仲第26路军等部,朱绍良部系中央军部队,枪械精良,弹药充足;蔡廷锴和孙连仲部虽然都是杂牌,但战斗力非常强悍,蔡廷锴部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坚守上海,打得日寇四易主帅、增兵10万;孙连仲部在1938年台儿庄会战中,正面阻击日寇矶谷廉介第10师团,血战3昼夜,一步不退。

反观第二次反围剿时的红军,连续作战已经十分疲劳,兵员也没有来得及补充,因此不能像上次那样选择强敌,最红选择了倒霉的王金钰,首先歼灭其所属第28师,然后从赣江东岸乘胜出击,一直打到闽西北山区,横扫700余里,五战五捷,取得了歼敌3万余,缴枪2万余的重大战果。

编辑搜图

▲红军取得胜利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