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中心医院“夫妻档”医路相伴五十四载,初心未改——专访王阳、万大兰


在泰安市中心医院,有一对老“夫妻档”:他们就是84岁、50年党龄的原骨科主任王阳和77岁、51年党龄的原大内科护士长万大兰。王爷爷从医将近60年,初心不改,把往日所有医学成绩全部沉淀,带着感恩之心,继续热爱着医学事业。他将救死扶伤当作一生的使命,用真诚诠释医患的温情,用生命守护着生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用时间与行动践行着一位医者的仁爱奉献,体现共产党员的本色。84岁高龄的王阳医生,现在仍在坚持每周三在脊柱外科坐诊。


万奶奶与王爷爷结婚已经五十四年了。从相识到相爱,双方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彼此的工作。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在医院度过。他们有着共同的热爱与目标,生活上相互关心与照顾。他们有着共同的心愿,帮助更多的患者,让他们早日康复。

老两口并不是同一时间来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工作的。王爷爷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被留在了本校做了13年临床教师,万奶奶毕业于济南卫校,毕业后被分调来泰安市中心医院做护理工作。两位老人在1965年全国备战,济南战地救护工作中相识、相恋。异地恋阻挡不了双向奔赴的爱情,分隔在济南和泰安两地,两人心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67年两位老人结婚了。

舍小家为大家,救死扶伤不畏艰苦

“我当上大内科的护士长那年,孩子才一岁。大内科,护士人手极少,病人又极多,每天忙到不可开交。年轻时候一心扑在事业上,值夜班、学习医学知识,一样没落下。时间都在工作上,家里的孩子却没人看管。孩子八个月大的时候,就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有一次回家,看着孩子就差点从床上掉下来,幸亏当时房子是没抹水泥的土地,掉下来也摔不伤。除了工作外,还有家务需要做,冬天屋里冷需要生炉子、打烟囱。炉子里闷着煤就把孩子锁家里,从没想过会有一氧化碳的危害。现在想想,对孩子亏欠实在太多。”万奶奶说。

为了减轻妻子生活的重担,王爷爷每个周六会坐火车赶回家一趟。打打烟囱,买买煤,有些重活,王爷爷提前准备好后,再急急忙忙的赶回济南给学生们上课。

不想和妻子分隔两地的想法一直困扰着他。但在当时,在医学院教课的工作,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一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就在第二天,毅然决然地递交了来泰安市中心医院工作的申请书。“不管是做老师、当教授,我觉得我最想做的还是医生。”王阳老师说,“做医生,可以救死扶伤,同时也希望能够与你们万老师一起工作,一起照顾小家。”1976年他如愿以偿,被调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外科。结束了分隔两地的生活,苦日子终于有了甜。

六十年如一日,哪里有需要到哪里

“马上从医60年了。”王爷爷说。自从1963年毕业,就做临床教学和医疗工作。1976年12月来到中心医院后,外科工作一直做到现在。一路走来,从未放弃对医学的探索,从外科副主任到骨科主任再到泰山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不断学习和创新。医学技术炉火纯青,对骨病、创伤、结核、骨肿瘤、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319置换等都非常擅长。曾参与研制“股骨颈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获得山东省及泰安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还有8项新技术获医院奖励,填补了医院骨科空白。

一谈起外科,王爷爷就精神矍铄。不管什么时候,病人找我来看病,我就尽全力去诊治。遇到特殊病例,需要特殊仪器,我就自己动手造,我曾经用钢丝做过一个小仪器,叫单椎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崩裂滑脱症,疗效令人满意。

1980年8月至1982年9月,王阳医生奔赴坦桑尼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那时候她们刚有了第二个孩子。在坦桑尼亚待了两年多,在那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国。所有生活的重担,又压回了万奶奶一个人身上。即便如此,她也从未阻止过王阳医生做任何事情。巡回医疗下乡、到灾区去救灾、到国外去医学援助、做医疗服务,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你们万老师也很支持我。

“爸爸王”是坦桑尼亚朋友对王阳医生的尊称。在那遇到过很多疑难杂症,王医生都尽全力带着黑人朋友做手术去救病人。坦桑尼亚鳄鱼多,当时鳄鱼咬伤的病人是常年不断的。手术一做就是连台,经常没有时间吃饭。在坦桑尼亚做的是全科医生,遇到什么病就现学现治。当时有一个黑人小朋友两条腿摔断了,我给他做了骨头的固定。当时他的家人都觉得这个不可能治好,因为伤口发炎严重,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但好在我给他治好了。黑人朋友也很感谢我,他们都非常尊重咱们中国医生。”

“我今年84岁,还很年轻”王爷爷笑着说,刚刚退休的时候,他还不太习惯突然不坐诊,经常会到诊室转转,怕有病人来了找不到他,“现在我才八十几岁,还能继续工作,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

常怀感恩之心,互相欣赏共同努力

五十四年来,她们一直互相欣赏、体恤对方。“你们王爷爷对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上班会诊时,给他备的水常常忘记喝。骨科比护理科更忙,经常24小时连轴转给病人做手术,他所带领的科室,每年都获得优秀科室荣誉称号。”“你们万老师带的护理科也是年年评为优秀”两位老前辈互相赞叹着彼此的成绩,他们互相欣赏、共同进步。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因为平时工作成绩好,70年代,两人就早早就入了党。今年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谈到党员身份,两位老人无比骄傲。“因为我是党员,更要带头去做好本职工作,听从领导安排,不管做任何工作,不谈条件,只一心想做好。”工作中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患者的一腔热情,实践了医者神圣的职责,履行党员应尽的义务。把本职工作做好,对得起患者,对得起党和国家。”

“忆昔当年风华茂,是党送我上高校。”从中学到大学,因为成绩优秀,王阳医生年年奖学金,这为他的家庭减轻了负担。王医生说,“今天的一切,都是祖国给我的,非常感恩现在的生活!”

崇尚医风医德,认真严谨不言得失

“医德至上,没有医德就不要做医生,这是个神圣的工作!”王阳医生不断强调着这句话。

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医德的重要体现。谈及在练习缝合手术时,在没有现在这样的电子课件时,如何在一二百人的课堂讲解血管儿怎样缝合、肠子怎样缝合, “当时为了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就拿黑布、白布、红布,去分析解剖,分析每一针应该缝哪里。”

“每堂课我都认真准备,平时写病历我也是写的最认真的。毕竟做医生容不得马虎,更不能把工作当儿戏。”王阳在要求学生的时候,第一点就是认真,对于工作马马虎虎的人不留一点情面。王阳每天早晨去查房的时候,都要提问年轻医生们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说出个因果来,如果糊里糊涂,绝不会让他做手术。因为对科室里年轻医生严格,大家进步都很快,也很感激他。

“不能因为个人失误而耽误病人。”他从来到泰安市中心医院进了骨科,看过上万名病人,从没有出过一次差错。有时候走在街上会有人认出我,来感谢我当年对他医治。虽然有时我记不清他是谁了,但每一台手术,我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认认真真完成。大家都说,王大夫非常谦和,对每一位患者都非常耐心,不厌其烦,有问必答。

做好本职工作,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一路走来不怕苦不怕累,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勇敢探索前进,以崇高的师德医德和娴熟专业的医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治病救人的职业操守,两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好医生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回报着社会。王阳爷爷写过70本日记,日记里记录着两位老人一起走过的路,对于工作和生活的热爱从未改变。如今84岁的王阳爷爷和77岁的万大兰奶奶,坚持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六点出发一起去晨练,每年去登山徒步,他们一起风华正茂,一起白头偕老。

记者/王明霞 金富美玉

通讯员/孙滨 王格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