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翻拍的。为什么《误杀2》票房又爆了?我们通过比较来判断

2019年,陈思诚在《唐探》系列中拉出肖恩,拍了一部悬疑电影《误杀》。

  没想到,这部翻拍的电影竟然拉低了13.33亿的票房。

  《误杀》不仅证明了小杨的抗旗能力,也成为国内翻拍电影的佼佼者,为所有翻拍作品提供了成功案例。

  两年后,《误杀2》如期而至,在大家都知道“翻拍”的前提下势头不减。



  首映首日票房9214万元,单日破亿仅差一尺,占总票房的76.4%,靠自己的努力几乎把整个市场带活了。

  到发表时,《误杀2》已经成功破2亿,以2天2亿的姿态领跑。

  专业媒体已经将预测的9.7亿票房修正为10.65亿。

  赢家赢了,输家输了。

  毫无疑问,陈思诚这次又赢了,《误杀2》轻松挤进年度票房榜。



  一部翻拍的电影是如何

达到这个效果的?

  看完《误杀2》我有答案了。

  教包贝尔学“翻拍”

  提前说:

  《误杀2》翻拍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电影《迫在眉梢》。

  原片拍摄于2002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争取心脏移植的费用和名额,在医院绑架儿子的故事。

  说起“翻拍”这个词,今天相信大家都会很熟悉。

  从早年的《分手合约》到近几年的《东北恋歌》,从王千源到刘德华,翻拍电影成为近年来的一种普遍做法,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翻拍电影。

  但说到翻拍,首先想到的名字是“包贝尔”。

  这家伙真的很会翻动。

  早期的《“大”人物》让他享受到人生中的第一次赞美后,他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翻拍坑。

  近年来,从主演到亲自执导,从韩国到日本,新电影项目都是在这里拍完才公布的。

  谁能想象一个人三年能翻拍六部电影?

  就像人体的中国机器。

  为什么要在一条路上走到天黑?

  原因是为了得到甜蜜。

  根据包贝尔的自述,选择翻拍的目的是因为“那里有一个你可以借鉴的模式”。

  说得好听点,可以学,说得难听点,可以抄。

  不难发现,包贝尔的翻拍作品基本都是通过纸复制的,但他知道,却不知道为什么,所以经常会出现模仿别人的情况。

  但同样的,因为原创剧本足够扎实,即使包贝尔被加工成“阉割版”两次,依然可以凭借差的信息赚取流量。说白了,就是抄作业,骗那些不喜欢看外国电影的人的票钱的捷径。

  当然,吃遍全世界的新鲜食物,难免审美疲劳。包贝尔的翻拍不仅将自己的形象拖入了新的萧条,也让“翻拍”成为了烂片的代名词。

  因此,很多粉丝看到“翻拍”就气馁。一旦被蛇咬了,他们怕绳子十年。

  但为什么《误杀》系列能取得令人发指的票房,同时还能俘获大批粉丝的高分评论?

  勇者愤怒,利刃被拉向强者;胆小的人很生气,但也会向弱者伸出利刃。

  面对一部被封为经典的作品,有人选择捷径模仿别人的动作,即使别人嘲笑,他们也心满意足。

  但是有些人很傲慢。他们想做的不是向别人学习,而是超越经典。

  在拍摄《误杀》的第一部电影时,陈思诚反复强调,团队早就忘记了原版,对待剧本也是原创的。

  他们做到了。

  影片中的节奏、重点、手法等与印度原版完全不同。

  羊的形象,母亲复仇的蒙太奇,陈冲恐吓阴影的各种镜头设计,让这部电影有了照耀你的自信。

  观看《误杀》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评论方向是:

  即使你看了印度版,也不会耽误你看《误杀》。

  到《误杀2》时,虽然导演从山姆夸换成了陈思诚的堂弟戴莫,但拍摄前对原剧本的大刀阔斧的改编依然是首要标准。

  如前所述,在原版中,《迫在眉梢》丹泽尔华盛顿的角色因为缺钱被绑架了。

  与其说是犯罪悬疑,不如说是政治惊悚片。它谴责美国的医疗政策和保险剥削。

  为了表现阶级,影片前半部分还进行了深层次的身份刻画,采用了经典的叙事方式,节奏缓慢。

  但到了《误杀2》时,编剧以倒叙开始,主角一出场就劫持了医院,背后的原因被倒叙填满,大大加快了节奏和剧情的进度。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情核心与原版有所不同。

  原版本是因钱而起,《误杀2》钱收了,心却被权贵偷偷抢走了。

  人们的动机已经从指责医疗政策的漏洞变成了直接揭露管理层的人命。如果你改变一个动机,你就会改变整个背景。

  矛盾彻底升级。

  没想到,中国版的剧情方向比美国版更直接,更暴力,更大。

  全身一启动,核心的变化就动了整个故事线。

  如果说原版是行为规范的政治惊悚片,那么《误杀2》就是符合当代审美的标准悬疑片。人物复杂,情节颠倒,爆米花指数暴涨。

  为了跟得上剧情走向,《误杀2》删除了大量在原中医院交换的群戏,增加了记者线和市长线,连很多配角的形象都突然变了。

  在进电影院之前,我特意复习了一下原版,对比一下它们的区别。

  结果《误杀2》起步后几乎和原版背道而驰,根本找不到任何重合点,就像两辆车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后却往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跑。

  编剧烧光的所有脑细胞都指向最终的结局。

  我不想糟蹋,但还是想称赞一下【0x9A8B】的结局:既升华了主题,又从侧面呼应了原版,甚至在某些方面弥补了另类的遗憾。

  完全可以这么说:

  有些翻拍电影怕你看了原版会相形见绌。

  但是《误杀2》,我真的建议你看完原版再看这个,你会发现《误杀2》就像是一个平行宇宙的原创作品,除了基本的剧情设定之外,没有什么共同点。

  难怪很多看过原版再看《误杀2》的观众也纷纷竖起大拇指,一次次称赞创新。

  我还是想说那句话:

  翻拍的意义并不是让你原封不动地复制,而是在同一个剧本的基础上,创造出一部具有个人审美的新作品。

  学习,包贝尔。

  为什么肖恩成为悬疑新宠?

  肖恩近年来一直很受欢迎。

  大银幕票房屡创新高,小银幕也是如此。

  现在举例来说,《误杀2》票房大爆发,破10亿已成定局,给肖恩的履历增加了不少。

  同时,首次挑战电视剧主角的《误杀2》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什么大家都找到肖恩了?

  原因是肖恩独特的“怂”精神。

  过去悬疑剧的主角不是轰轰烈烈就是才华横溢,一出场就给人安全感。

  然而,肖恩的形象与之背道而驰。相反,一切从“小”开始。

  在《谁是凶手》中,肖恩是一个被逼上梁山的父亲,他为了女儿不得不欺骗全世界。

  在《误杀1》中,肖恩也是一个被绝对君主中的官员逼迫的歹徒,他为了儿子的心脏把医院作为人质。

  到了《误杀2》时,小杨又成了菜鸟警察,自责多年前错过了射杀凶手的机会,背负了半生的愧疚。

  在他身上有一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真实感,让观众无法习惯性地把剧情演绎在他身上。

  同时,这种真实感也造就了他独特的反差。他可以软弱,可以隐忍,但是当他爱的人受到迫害的时候,这个一无所有的人也可以拿起武器,对抗这个世界。如果一个生命可以换来另一个生命,医院的屋顶将会挤满排队等候的父母。

  澎湃的口号背后什么都不是旁观,而当肖恩接地气的形象和表现把这句话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时,——

  这个小肖恩又成了大爸爸。

  父爱的厚重一直是《谁是凶手》系列的锚点。

  这也是导演变了,演员变了,但肖恩还站着的原因。

  这种脆弱的真实感是肖恩站在悬疑世界的基础,这个角色类别也是最容易获奖的。

  看完电影,很多人在称赞完导演之后,都没有忘记称赞肖恩,甚至影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下一个赢家,

  会是他吗?

#误杀2##包贝尔##肖央#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