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也可能是心脏有问题!民国大医章次公的方子,心好,胃才好

有些好心的朋友,给我留言,说罗老师,你少写点东西吧。

一来,你写得累。二来,东西多,我们也看不过来。

对此我想说,这里内容丰富,这不是坏事。同样的内容,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至于说累,这倒确实有一点。但是,在钻研写作的过程中,我也体验着快乐。

你知道吗?好中医,就是四大名捕。别人治不好的病,破不了的案,他却可以抓住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最终找到真凶。这个过程,扑朔迷离、很有趣味。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章次公前辈。他生于1903年,卒于1959年,活了才50多岁。但是,人家的成就很高,辨证思路常常独树一帜、屡起沉疴。

有一回,章次公接待一个患者。这个人,医案记载是个女性,姓陈。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每次吃东西以后就干呕。尤其是饭后,反胃干呕更为明显。吃下去的东西,最后能成功地留在胃里,这对她来说并不容易。

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胃不好?此人用了不少胃药,都无济于事。

是不是吃的东西不卫生?经过检查,发现也不是。

最后,此人几乎有些放弃希望了。她琢磨着,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活到哪算到哪吧。

后来,此人几经辗转,找到了章次公来医治。这时候,距离她最初发病,已经快一年了。

章次公一看,发现患者确实干呕反胃。细问得知,患者时不时有胸闷之感。再仔细一看,发现患者的下肢浮肿呢!

章次公问,这双腿浮肿,多久了?患者回答,好久了。

章次公摇头叹道:这哪里是胃病啊?

于是,他书方一首,但见——

炮附块,肉桂,生白术,茯苓,怀山药,补骨脂,肉蔻,姜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症状很快好转,反胃之感消失, 之前存在的胸闷和下肢浮肿现象,也随之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呢?

医案里写了这么一段话:胃之不健,实基于心力之痿弱。用健胃药无效。

说白了,患者的反胃干呕,其实是心病。

我给你解释一下。

首先,你得明白中医藏象理论中的一个道理,就是心火生脾土。心属火,脾属土。火能生土。故而心为母脏、脾为子脏。

心的功能正常,脾胃的功能才正常。心的功能不正常,必然导致脾胃功能不正常。这就是所谓“母病殃及子”。

对此,现代医学是有临床印证的。

比如说,心脏不好的人,时间久了以后,胃也不会好。因为心脏射血机能的下降,会导致消化系统血液供应不足,这就会引起胃肠病。

再比如说一些心梗患者,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他们常常会出现胃痛的现象。

由此可见,心机能不好,母病及子,的确可以导致脾胃失常。

那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平时胸闷不舒、下肢浮肿,这很显然是心气,心阳不足,水湿内停的表现。心气心阳不足,母病及子,当然可以引起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反胃干呕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必须得温补心气心阳。在这个基础上,再来降逆、健脾、和胃。

好,你看看当时章次公开的方子吧——

炮附块,肉桂,生白术,茯苓,怀山药,补骨脂,肉蔻,姜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这里头,附子、肉桂、补骨脂,这是温补心肾之阳的。五味子,安心神、养心阴。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肉蔻行气温中,半夏降逆和胃理气。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非常简单。

你看看,这就是利用养心温阳之法,化解胃反一症的例子。中医治病,是不是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当然,这案例,也给我们很大的启迪。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心脏病患者,会出现胃部不适的现象。

胃胀、干呕、不适,这些现象一旦出现,不能只想到胃,还要想到心。尤其是从前有心脏病史的人,更要如此。

一般来说,胃胀、干呕、不舒,如果伴随下肢浮肿,或者伴随一躺下就胸脘憋闷加剧的现象,那一定要考虑和心机能下降有关系。这是一点临床经验,我和你分享。

总而言之吧,中医学,是很有意思的学问。钻研其中,会享受到无穷乐趣。我愿意把这些有趣的东西拿出来,和你们分享。我们一同进步。

文中章次公所用的配伍,仅供参考,不能当作处方使用。不同的人,需要经过不同的化裁。非专业读者,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要盲目。用药绝非儿戏,我们必须谨慎。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