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易声禹教授与西京医院神经外科


易声禹教授(1926.4.3-2000.1.12),我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前身)神经外科主任。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神经外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易声禹教授逝世22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先辈,瞻仰其宝贵精神,追昔抚今,再续辉煌。


(致谢:感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蒋晓帆教授的文末寄语)


新中国第一批神外专家

易声禹教授,祖籍湖南醴陵市南桥镇,1926年4月3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43年10月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1950年6月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华东军区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住院医生和外科住院总医生。自1958年3月起,一直在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前身)神经外科工作,历任主治医师、讲师、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科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进入第四军医大学专家组。


2000年1月12日15时50分,易声禹教授因病在西京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4岁。


易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医师。1952年,在中央卫生部的直接委办下,中国神经外科奠基人赵以成教授组织了全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班,抽调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名优秀青年医师参加,易声禹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中国最早期的神经外科专科医生,他们这些学员中不少人成为各地区神经外科的创建者和学科带头人,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西安、沈阳、湖南、湖北等地分别成立了神经外科专门机构,使我国的神经外科队伍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1958年涂通今教授和易声禹教授开展全国首例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


易教授一生致力于发展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他与王忠诚院士、段国升教授、薛庆澄教授、朱诚教授等一大批老专家,共同努力数十年,创造了今天为百姓服务的中国神经外科团队,以及军队颅脑战创伤救治队伍。


学而优则仕

易声禹教授造诣精深,是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国际垂体瘤医师协会成员、西北五省及陕西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学而优则著

易声禹教授从医执教半个世纪,宝贵经验凝结成册,主编和参编了许多神经外科专著,撰写和指导撰写了专业论文80余篇,并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及《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等13家期刊的主编或编委。

蜚声海外 促进国际交流

曾多次应邀出国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次担任国际神经外科学会专题会议主席,使我国神经外科学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卓越奉献 斩获国家荣誉

1991年首批获准享受国家特殊贡献科学家津贴。先后荣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2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手术台上勇闯禁区

丘脑、脑干肿瘤,历来被医学家们称为生命中枢的“死亡禁区”。相关手术不仅是世界各国专家研究的热门,也代表着神经外科技术的高峰。早在上世纪60年代,易声禹教授就已经走出实验室,在手术台上大胆而成功地施行了这一高难度的手术。


西安结核病院的护士周丽,罹患丘脑胶质瘤,生命垂危。易声禹教授为她做了手术后,她不仅挽回了生命,而且还顺利结婚生子,继续健康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还有昆明军医学校的政委王铿,陕西省政府的医生高欣……发黄的病历本上记录着一连串患者的名字,他们都曾罹患丘脑或脑干肿瘤,经易声禹教授的手术治愈后,获得了新生。


几十年里,易声禹教授在手术台上勇闯禁区,他曾成功地切除异常巨大垂体瘤、蝶骨嵴脑膜瘤,在脊柱裂合并尿失禁的治疗研究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巨大的脂肪瘤、巨大的脑膜膨出手术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易声禹教授在神经外科专业方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尤以精湛的手术技艺而著称,大家无不为他快速利落、解剖层次清晰的手术风格所折服,观摩易教授手术是一种艺术享受,是名副其实的“刀尖上的华尔兹”。


易声禹教授敢于超越“死亡禁区”,除了他惊人的勇气,更得益于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开创精神。易教授总结医生职业生涯的几个层次,令人如入禅境。第一层:救死扶伤;第二层:技术创新;第三层:挑战极限;第四层:置生死之外达无欲。并且,他还总结了神经外科手术原则的四句真言:生理允许;解剖可达;技术可能;利大于弊。


心系病患 妙手仁医

易声禹教授曾说:“我一生最大的心愿有两个:一是为病人解除痛苦,二是培养学生,为中国和军队的医学事业培养人才。”


一次,西安铁路医院为一名患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病人手术,从早晨一直做到晩上,还下不了台,病人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医院向西京医院求援,易教授立即派自己的学生去止住了血,病人转入院后,易教授要亲自上台手术。一些医生劝他,这样风险大、难度高的手术是不会成功的。


易教授说:“难才要我们去探索、去攻克、去战胜。”无影灯下,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不敢怠慢。尽管术中险象环生,他都应付自如,经过长达八个多小时的苦战,手术终于成功。



另一名临潼生物制品厂的工人,患蝶骨内侧巨大脑膜瘤,在其他医院两次手术都失败了,病人怀着一线希望来到西京医院。


这是一个罕见的病例。易教授精心制定了周密而稳妥的手术方案,他采取冷冻加显微手术技术,最后成功地为患者摘除一个大14×10×2cm、重864克的蝶骨嵴内侧巨大脑膜瘤,手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陕西周至县一个叫张斌斌的姑娘,因患巨大脂肪瘤型脊柱裂,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易教授将其收入院后,精心制定了手术方案,成功地为姑娘施行手术,摘取了“包袱”,使她下地站立起来,得以延续幸福生活。


一次,一名七八岁的小女孩患脑瘤,急诊送到病房,出现脑压增高、呼吸停止的危象。易教授见状,立即俯下身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然后立即采取紧急降压,急诊手术,在精湛的手术技巧下终于使女孩脱离了危险。


孩子的家长感动得直掉眼泪,说:“您是有名的大夫,为一个孩子还这么精心,真叫我们过意不去。”易教授笑笑说:“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医生应该做的事。”


学养深厚 活跃各大学术舞台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医师,易声禹教授是我国、我军著名专家。他记忆力过人,学养深厚,出口成章。无论主持会议或讲学从不需讲稿,讲课绘声绘色,逻辑严密。易教授学术地位很高,但他从不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学习进取,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可谓虚怀若谷,大家风范。



易声禹教授是我国神经外科领域内学术活动十分活跃的著名教授之一。他经常不辞辛苦,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向军队内外的医疗单位和同道传播医疗知识和经验,指导工作。


1991年5月“华东地区脑移植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易教授特意从西安赶到山东出席这届会议并给予悉心的指导。在会上,他发言介绍了国际脑移植状况并把我国的脑移植研究引向了健康和正规的轨道。他强调目前脑移植应以基础研究为主,逐步、科学有序地在一些重点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尝试。1992年,王忠诚院士和易声禹教授又在北京天坛医院共同举办了“全国第二届脑移植学术会议”。


这两届会议为我国神经移植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会后易教授等专家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联系,于1993年出版了我国首部《脑组织移植》专著,并请王忠诚院士为该书作序。



易声禹教授曾多次代表我国神经外科医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那时出国人员很少,我国出席“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学术会的人数每次仅仅3~5名专家。易声禹教授英语水平很好,通过他可了解到欧美国家神经外科的进展和研究方向。


1993年,墨西哥第十届国际神经外科会议召开。易声禹教授已经是第四次參加这个神经外科领域最高的国际学术会议。12年前,在西德慕尼黑的第七届国际神经外科学会,中国第一次派岀神经外科专家参加,易声禹教授是五名中国学者之一,并担任专题会议主席。12年后的这场会,易教授报告的《异常巨大的垂体腺瘤150克/8cm手术成功的经验》,引起了大会的轰动。当时,大会主席问在座的各国专家有没有谁做过如此异常巨大的垂体腺瘤?会场鸦雀无声,继而报以热烈的掌声。大会主席亲自下台来与易教授握手祝贺,并高兴地说:“中国易教授的报告,是对神经外科学的一大贡献,达到了国际最好水平,是成功的范例。”此后,每届的国际神经外科学会都写下了中国易声禹的名字。


1995年6月及1998年9月,安徽省立医院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组织和主办了“中法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术会议”,王忠诚教授、易声禹教授及国内诸多专家应邀出席会议。易教授一边为法国外宾担任同声翻译,另外又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国外专家解答。这两次会议很好地推动了我国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的迅速发展和人才培养。



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现在出国开会的代表人数每次已多达100、200人之多。在20世纪80~90年代,易教授与国外专家交流的经验和他所了解的神经外科的进展和信息,他都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国内同道,使大家耳目一新、收效良多,对于这代人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传道授业 孜孜育人

如前所述,易声禹教授一生最大的第二个心愿,是培养学生,为中国和军队的医学事业培养人才。


作为我国神经外科首批博士生导师,易声禹教授尊师重教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易教授感慨人生难以忠孝两全,特别是有效时间不外乎几十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努力治学、普度众生、留下桃李满天下才是真。


在易声禹教授的倡议下,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以老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神经外科红军博士涂通今教授命名的“涂通今全军神经外科奖”。多年来在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神经外科青年学者。


易声禹教授对待学生既严格又充满慈父般的爱。每当学生在学业上或课题研究工作中碰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他总是不吝予以勉励。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分析问题,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指导的研究生每写出一篇论文,他总是逐字逐句认真修改,一篇论文常常要修改十几遍;有时实验的时间过长,就吃睡在实验室,他经常在深夜里给研究生送煮鸡蛋、方便面;看到学生在椅子上睡着了,就做好后勤点蚊香驱蚊……学术滋养和生活关爱均无微不至!易声禹教授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热爱和心血!



易教授常常告诫学生为人要诚实,要谦虚,学业上要刻苦,不能偷懒。他送给学生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全靠奋斗,唯有奋斗才能成功。”他的学生,著名脑外科专家章翔教授,不仅在年仅43岁的时候接替了科主任的担子,而且成为我国该学科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易教授欣慰地说:“看见年轻人成长,有出息,我打心眼里高兴。”


易声禹教授一生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甘当人梯、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他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有的成为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科技银星”,有的成为新一代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1989年,易声禹被总后勤部授予“伯乐奖”,所在的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更发展成为当时全军唯一的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页献。


忘我工作 精力充沛

易声禹教授常说:"人没有累死的,只有闲死的"。


在他的日程安排下,永远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军队实行干部休假制度以来,他只休过一次。他像一个精力旺盛、不知疲惫的骆驼,不停地向前走着。


易声禹教授对于工作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只要不出差,除了日常工作外,晚上九点及周末早上必定到病房,巡视全科病人,然后到办公室审稿写文章、处理各种事务,即使出差在火车、飞机上也是手不释卷。为了准备重要论文、报奖材料,曾多次通宵达旦地工作,第二天仍照常上手术,看不出一点疲惫的样子。


过人的精力源自健康的体魄。易声禹教授早年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赴印度、缅甸抗日作战,先后参加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岛、中越自卫反击战和抗震救灾医疗队。跋涉的脚步丈量出了易教授爱国的万丈豪情,这一壮举同样需要强健体力的支撑。


另外,易教授中年时骑自行车从西安到北京长途跋涉,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虽然身材瘦小,但体质、力量过人,论掰手腕、赛自行车,常使年轻人汗颜。


众多周知,那个年代抢救外伤病人时,多用咬骨钳咬除部分颅骨形成骨窗,年轻医生双手握钳有时也费力耗时,但易教授却可以单手握钳快速咬开骨窗,大家都敬佩得暗挑大拇指。


年愈古稀的易教授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并没有停止执著追求的脚步,他反而更忙了。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办公室看书、写作,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他照常參加科里的査房和业务活动,遇上抢救危重病人,他还亲自上台手术,晚了就睡在办公室的那张小床上。他呕心沥血、著书立说、身兼数职,党和国家也授予他极高的荣誉,回首身后走过的一个个坚实而辉煌的足迹,易教授只是淡淡的一笑,他说:“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理想永远是在前面,你必须执著而永不停步地走下去。”


党性修养 节俭无私

易声禹教授从他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那天起,就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开始每月留出专款作为党费,承载着他对党的忠诚及博大的胸怀。1999年初他被发现左下腹包块,当时有关专家建议立即住院手术治疗,但他为了如期参加当年6月在韩国汉城召开的亚洲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大会却推迟手术,等到7月手术时无情的癌魔已迅速扩散。即便如此,术后2个月他还抱病主持了全军神经外科高级讲习班。他把党员兢兢业业、无私忘我的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301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合作主编并出版了《实用神经外科学》一书。该书内容庞大,全书多达10万字以上,主要是由易声禹教授和涂通今教授、段国升教授、张纪教授、曾广义教授撰写的。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对各类疾病系统论述技术实用、文图并茂、文辞流畅。在参考书十分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这是一本深受大家欢迎的教科书和宝贵的参考书。这本书凝结了军内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的无私奉献,出版的书上没有署名也没有稿酬。易声禹教授为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在国内率先编写了这本书,这完全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易教授一生严于治学,救命无数,但自己却省而又省,俭而又俭。他常用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70多岁了仍舍不得换,顶风冒雨、来回骑行在上班的路上。妙手仁心、享有盛誉的易教授一辈子只使用了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书和资料,一直堆到天花板。另一件陪伴他一生的物品,就是办公室里的一架简易行军床,他时常在那里阅读、研究、思考直至深夜。


易声禹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军队、热爱神经外科专业,救死扶伤,医德高尚。他工作兢兢业业,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神经外科学科建设,常拖着病体,参与和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手术,主持全军神经外科学习班,以实际行动履行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生信念。其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是万里征程中辉煌的精神丰碑,其当之无愧这大医之名。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神经外科主任蒋晓帆教授寄语

感谢神外资讯在易声禹教授逝世22周年之际制作的专题,让我们有机会一起缅怀先辈、追昔抚今。

易声禹教授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用敬业奉献的一生诠释了一代名医大家的卓越风范。易声禹教授的学术历程,完美体现了空医大人奉献、拼搏、创新、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神经外科医生,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指路明灯。承载着先辈的光荣与梦想,赓续着66年的血脉和风尚,在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西京神外人将继续在传承中笃行,在创新中奋进。我们共同期待、一起努力,西京神外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感谢易声禹教授的教诲引领,终生难忘!学生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