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职校安全教育与专业创新发展的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月2日,第3版“教改风采”

作者:许曙青 潘汝良 张益飞 汪蕾 林海燕


《中国教育报》2022.01.02报道截图

学校省级安全职业体验中心服务周边中小学生安全技能实践体验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南工”)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华东地质职工学校,2002年划归江苏省教育部门管理,次年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学校位于麒麟科技创新园,西依钟山风景区,东临仙林大学城。

面临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从职业学校走出的学生不断加入一线人员的队伍。如何培养一线紧缺的安全管理与服务人员?如何解决职业学校安全教育缺乏整体设计、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紧缺等教学问题?在多番考问中,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许曙青职业安全健康与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许曙青,在积极落实《关于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项目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1GLD015)的基础上,带领团队历时10年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安全普适性教育与专业渗透教育实践与研究,率先在全国创建中职安全健康与环保、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等专业及中职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10年的坚守,让该成果收到多个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及指导,得到100多所院校、200多家企业社区专家的高度评价。

从问题入手,真正解决实际困难。这是该成果的主要目标。所以,教学问题被分成3项:第一,中职安全类人才培养缺位;第二,中职安全教育体系缺乏整体设计;第三,中职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支持系统不力。针对这3项问题,南工提出5个系统化解决方式:第一,主持开展全国大样本调研,开设中职安全专业,解决中职安全专业缺位、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问题。第二,开展安全职业领域—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培养规格分析,科学设置课程,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主持完成国家中职应急管理与减灾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解决课岗适配度不高问题。第三,研制安全专业性、安全渗透性、安全普适性立体化教学资源库,解决专业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第四,建立安全专业教学、专业安全渗透、大众安全普及、安全技能提升培训四位一体的动态评价机制,解决安全类专业缺乏可操作、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问题。第五,建立国家名师引领的省级跨界融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教师共同体,解决“双师”培养路径问题。

构建安全类专业全方位育人体系

在南工,安全类教育的载体包括课程和平台。通过对全国28个省份的行业企业和院校16万个样本进行调研,结果表明,社会紧缺72万名既懂安全管理又能应急处置的中职安全专业人才,因此南工提出设置中职安全专业,并被教育部门采纳。2017年,南工开设了中职安全专业,填补了中职安全专业设置的空缺。2019年,牵头研制形成了国家应急管理与减灾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确立了培养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一线安全管理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中职安全专业基本素质领域、岗位基本领域、岗位核心领域和岗位拓展领域的岗位要求,构建了“课岗对接”图谱,研制了中职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公共基础课+安全专业群平台课+安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与岗位实习实训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安全育人平台的构建方面,南工搭建了“中职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安全知识普及+专业安全知识渗透+安全技能提升培训”四大创新平台。研制中职安全专业教学标准,依托全国安全职业教育教指机构中职安全专业目录研制组平台进行推广,推动中职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集群化发展;建立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平台,面向全国开展安全知识普及、技能提升、安全培训等活动,形成中国科协认证的全国职场安全应急知识科普大赛和应急救护技能大赛品牌;搭建江苏职校安全知识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依托江苏省许曙青职业安全健康与科技创新名师工作室开发职校安全知识教学资源库,2020年面向269所职校62.3万名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全员参与、全员认证,促进职校生安全素养提升;利用江苏省职校学业水平考核平台,开发了44个专业大类的安全知识资源库,融入学业水平考核内容,2020年参与学校223所,参与人数96373人,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安全素质提升;建成江苏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在线服务平台,服务201家企业员工职后安全培训,促进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

打造跨界融合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教师队伍是安全类教育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南工的教师队伍,是一支由国家名师引领的省级跨界融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省名师工作室、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教育专委会,基于安全专业设置、标准研制、资源建设、课程思政等项目,南工得以建成市级职业安全课程思政团队、“1+X”污水处理试点项目教学团队、ICDL咨询安全国际混合教学团队、江苏省健康与安全应急职业体验中心教学团队、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团队、全国安全知识资源开发团队、安全仿真实训平台研发与教学团队、江苏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示范职业院校培训团队、江苏硕儒国际教育集团共建的中日鲁班工坊教学团队和中日“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等10个融创团队。多年来,团队主持参与19项教改项目,取得专利著作权39项,出版教材专著20本,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5项,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等人才共58人次。

南工的创新型教师教学团队给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学校构建出“四方联动、双核主线、课证融通、五化育人、分层进阶”的中职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需求,从职业能力入手,突出“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双主线,有效推进“教学过程职业化,企业参与全程化,教学实践岗位化,实习管理与就业跟踪动态化,安全管理服务与应急处置人才培养一体化”的“五化”育人模式,实施“教、学、做、考、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并促进课证融通,形成“认知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项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分层进阶培养模式,培养安全领域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的是学校构建、多方参与的动态评价机制。依据安全类专业教学标准,建立“岗课赛证”融通的共建共享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开发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及防灾减灾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资源库及评价系统。结合安全教育、专业安全渗透、安全培训等评价模块,进行学习“结果—过程—增值—综合”评价与诊断,实施动态考核与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形成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反馈机制。

此外,学校还开发了国家安全领域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成集安全领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国家规划教材、仿真实训和职业体验平台、全国职场安全应急科普知识与应急救护技能大赛资源包等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形成了校企融合安全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和安全培训服务管理系统,完成21门安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微课、习题库和考核方案;面向44个专业大类开发了6600道安全知识试题服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校企合作共建省级安全应急职业体验中心,研发了消防灭火、高空逃生等12个仿真实训和职业体验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融”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实践、行业企业培训。

建立面向人人的安全普及教育

安全育人,要建立面向人人的安全普及教育、面向高危行业领域的专业渗透教育、面向安全管理服务与应急处置特定岗位的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培训育人体系。这是南工的安全育人理念。因此,学校明确提出了大健康、大安全、大应急的育人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教学思想,将“安全知识、技能、思维、习惯、文化”进行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融合,促进安全应急素养和能力整体提升。

主动承担保护社会安全责任的南工,面向的“人人”并非只有南工人。面向大众安全的普适性教育,安全知识普及覆盖到269所院校117万名学生;开展社会安全培训、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培训,专项服务于200家企事业单位的4000名安全技术骨干;共享资源服务社会,将教材、数字化资源和高空逃生应急体验、消防灭火仿真实训等平台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开放,开展HSE科普知识大赛、学生安全教育竞赛和应急救护技能竞赛及课堂教学;利用平台组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成果被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官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专题报道34次。获得全国“安全生产万里行”专家组充分肯定,建议以“江苏模式”在全国推广;提供政府部门决策咨询。“关于加强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等5项成果和一项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中职防灾减灾技术专业设置的建议被教育部门综合组专家采纳,列入教育部门专业目录……这一系列做法,书写着南工引领中职安全专业创新发展的格局。

南工的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在SCI、SSCI、《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96篇。成果在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亚太职业安全健康组织年会、中日韩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进行交流,得到高度评价。

躬行实践,干预担当,区域服务,协同发展……南工深研安全普适性教育与专业的10年,践行着校歌中所唱的一句句话;这10年,安全教育体系的所有做法都是围绕初心——真正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来展开的;这10年,课程体系搭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评价标准制定……自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研讨、全方位把关和落实。相信中职安全专业的发展前景会因为南工的努力和坚守,变得分外光明。

(许曙青 潘汝良 张益飞 汪蕾 林海燕)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