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C.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B.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一小件

雷蒙德·卡佛

“他走了。”她说着,继续轻拍他的肩头。在他的抽泣声中,安能听见厨房里咖啡壶的嘶鸣。“好了,好了,”她轻柔地说,“霍华德,他走了。他走了,现在我们必须适应这点。适应孤独。”

就在午夜之前,就在他们处理完了很多事情之后,电话又响起来。

“你接,”安说,“霍华德,就是那个人,我知道。”他们正坐在厨桌旁,面前摆着咖啡。霍华德的杯子边上还有一小玻璃杯威士忌。

“喂,”他说,“是哪位?喂!喂!”电话断了。

“就是他,”她说,“那个混蛋。我真想杀了他。”

突然,她明白了过来:“我知道是谁一直打电话来了,就是那个面包师。我在他那儿给斯科蒂订过一个生日蛋糕。他有咱们家的电话号码,一直打电话过来,为那个蛋糕骚扰咱们。那个面包师,那个混蛋。”

晴空,星斗满天。他们在面包房门前停下车。他们能看见里屋的亮光,有一个体积很大的男人系着围裙,在那片平静的白光里不时地进进出出。

“我们打烊了,”他说,“这可是大半夜。你们喝醉了,还是怎么了?”

安向前一步,迈进从敞开的门漫出来的光亮里。

“对于一个面包师来说,你可是够聪明的。”安说,“霍华德,他就是那个一直给咱们打电话的人。”她握紧拳头,愤怒地盯着他。在她的体内,正有一种至深的愤怒燃烧着。

“等会儿,”面包师说,“你想来取走你那个放了三天的蛋糕,是不是?夫人,我可不想和你吵架。我就收你半价。你要吗?”

“还说蛋糕!”她说。她知道自己能控制住正在体内沸腾的情绪。她很镇静。

“夫人,我在这地方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面包师说着,“现在,别闹事。”

他右手拿起一根擀面杖,开始一颠一颠地拍在左手的掌心上。“你是要那个蛋糕,还是不要?我得回去工作了。面包师得在晚上加班。”

“我知道面包师晚上加班,”安说,“他们晚上还打电话呢。你这个混蛋。”

面包师继续颠着擀面杖。他看了一眼霍华德,对他说:“小心点儿,小心点儿。”

“我儿子死了。”她冰冷而决绝地说,“他周一早晨被车撞了。我们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走了。但是,当然了,你不可能想到这个,是不是?面包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是不是,面包师先生?但他死了。他死了,你这个混蛋!”就如同愤怒突然爆发一样,愤怒同样突然消弱,让位给了别的东西,一种令人晕眩的反胃感。她斜靠在洒满了面粉的木桌子旁,手捂住脸,哭起来,肩膀来回颤动。“这不公平,”她说,“这不……不公平。”

霍华德的手放在她腰背上,看着面包师。“你真可耻,”霍华德对他说,“可耻!”

面包师把擀面杖放回到台子上,解开围裙,也扔到台子上。他看着他们,慢慢地摇头。

他从桌子下面拉出一把椅子,说:“请坐。”

安擦干眼睛,看着面包师。“我想过要杀了你,”她说,“我想过要你死。”

“让我说说我有多抱歉吧。”面包师说着,把手伸到桌子上,翻过来,露出他的掌心。

“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我只能想象你们的感受。我不是个邪恶的人。我不认为自己是。”这个男人说,“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

面包房里很热。霍华德从桌边站起来,脱下外衣,也帮安脱下了外套。面包师看着他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站了起来。他找到杯子,从一台电动咖啡机里倒出咖啡。又在桌上放了一盒奶油和一碗糖。

“你们可能需要吃点儿东西,”面包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

他给他们端上来刚出炉的热肉桂面包圈,又在桌上放了黄油和抹黄油的刀子,然后和他们一起坐在桌旁。他等着,一直等到他们都从浅盘子里拿起一个面包圈,吃起来。

“吃点儿东西很好,”他看着他们说,“都吃光啊,想吃多少吃多少。全世界的面包圈都在我这儿呢。”

他们吃着面包圈,喝着咖啡。安突然觉得很饿,面包圈又热乎又香甜。她吃了三个,让面包师很高兴。

面包师聊了起来,他们认真地听。虽然他们既疲惫又痛苦,他们还是听着面包师说的话。

他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里无儿无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讲起那些插在蛋糕顶上、象征新婚夫妇的小人。还有那些生日,光想想那些燃烧的蜡烛吧!他是个面包师,他很高兴自己不是个花匠。无论何时,面包的味道都比花要好闻。

“闻闻这个,”面包师说着,掰开一条黑面包,“这是口味比较重的面包,但口感丰富。”

他们闻了,面包师又让他们尝了尝,有糖蜜和粗糙的谷粒的味道。他们听着他说,他们吞下了黑面包。荧光灯下,亮得就像白昼一样。他们一直聊到了清晨,窗户高高地投下苍白的亮光,他们还没打算离开。

(肖铁译,有删改)

【注】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小说家,小说界的“简约主义”大师。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中的面包师生活艰辛,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即使霍华德和安深夜来包到面包房与他争吵,他回应的同时也始终颠着擀面杖做面包。

B. 小说对斯科蒂的死着墨不多,着重刻画了活着的人们的悲剧,开篇写霍华德和安夫妇俩的失子之痛,但小说结尾却使人看到了生活的一缕曙光。

C. 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安的心理发生了细微变化,由失去儿子的悲痛到对面包师频繁打电话行为的愤怒,继而转变为面对生活苦难的淡然。

D. “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一句表明,面包师对斯科蒂的死深怀愧疚,他讲述自己的不幸经历是为了博得霍华德和安的同情。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将主要场景放在一间透着亮光和浸润食物芳香的面包房之中,这样的精心安排既让情节集中紧凑,又让面包等相关物象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B. 小说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将作者的情感态度隐藏在故事背后,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

C. 小说的结尾仅是作者观察的结束,而主人公的生活仍在继续,本文打破了传统小说封闭的叙事结构,呈现开放的特点,留下想象空间,余韵无穷。

D. 小说体现了作者的简约风格,不重场景上的渲染,以工笔般的文字,对现实环境和情感背景进行极简洁的表达,故事简单,叙述平实,辞约义丰。

8. 结合文本,探究标题“好事一小件”的意蕴。(4分)

9. 这篇小说叙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这样的语言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文本二: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秦观《精骑集·序》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传”“子”“史”收录的都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面书籍。

B.文本三第①段“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方面的含义,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文本三第②段“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12、下列对三则节选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劝学》题目就是本文的论题,而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中心明确。

B.文本二第②段论述学习作用:要靠后天学习弥补不足。

C.秦观年少时读书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所以文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以作为反面论据来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

D.文本二第②段和文本三第②段都使用大量的比喻来形象说理,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8分)

(1)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4、文本三第③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3分)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3题,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江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清江的可爱,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江村”。

B. 第二句点明了时节,交代了村庄的清幽的环境,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颔联描写燕子自由来往、白鸥相伴相随的情景,令人感到自由、亲切、融洽。

D. 全诗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写作上前后照应紧凑,读起来轻快流畅。

16. 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7. 名句默写(6分)

(1)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如月亮,它可以在《短歌行》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主题;也是《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中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途中的伴侣。(3分)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归园田居(其一)》中采用远景勾画及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乡村之宁静祥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9分)

相比早已________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________。2018年6月6日至7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分布。展厅中最________的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低、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相,对提升重载铁路的运能、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___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家喻户晓 无人问津 有目共睹 万古流芳

B. 脍炙人口 鲜为人知 有目共睹 大书特书

C.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引人注目 大书特书

D. 脍炙人口 无人问津 引人注目 万古流芳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B. 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表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C. 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表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D. 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便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B. 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也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C. 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D. 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则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

21. 请为以下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进行简要评论。(共6分)

新华社上海11月2日电 为解决租房市场房源信息虚假、价格不透明等问题,10月31日,北京租房新政策正式实施,住房租赁监管平台上线。此前不久,广州推出政府住房租赁平台——阳光租房。9月底,杭州市联合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打造的政府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也已正式启用。

“新华视点”记者发现,目前,全国十余个城市已出台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方案,均提及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并明确了建设时间表。专家称,这是各地落实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关键一招”。当前,百姓租房存在几大“痛点”:虚假房源多;合同不报备,发生纠纷时租客维权困难;房东涨租、租期随意、二房东现象屡禁不绝等等。各地推出的官方住房租赁平台将通过收集和发布租赁信息、动态监测租赁信息、指导住房租赁价格等,有效遏制租房乱象。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2分)

(2)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字)(4分)


四、名著阅读知识点考查(8分)

22.费先生为了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解释得通俗易懂,大量采用东西方对比的方法来阐述。譬如,他认为西方的社会性质是属于 社会,而乡土中国则是属于 社会;西方社会的格局特点大多是团体格局,而乡土社会则是 格局。(每空1分,共3分)

23.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请结合这个社会现象,谈谈你的想法。(5分)


五、作文(60分)

24.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写作文。

中国文化里有许多关于“梦”的故事——

南柯一梦:唐代有个人叫淳于棼,性喜酒。一天,他醉酒后做梦到大槐安国做了南柯郡太守,梦里,他勤政爱民,上获君干器重,下得百姓拥戴,前后二十年,享尽富贵荣华,梦醒后才发现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他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而南柯郡就是大槐树南边的树枝。

黄粱美梦:有个卢生在一家店里向一个道士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送给他一个枕头,他枕上去就睡着了,梦中尽享生活的美好。这时店主人煮上一锅小米饭,占生一梦醒来,小米饭还未煮熟。

梦笔生花:相传南朝名士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已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 A项“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不合文意,原文中说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材料三说家国情怀是人类共通的意识,所以不能说是中国人独有的。C项,“完全一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项,原文是“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选项改为“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

2.A【解析】“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见契约也是需要的。

3.D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做事留余地】B.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依然能够对细微的事物有着未灭的关怀与悲悯】D.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世态炎凉】材料二的论点是:“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材料二有原话“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4.(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

(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

(能概括出一点并分析2分,答到两点并分析4分,不分点作答扣1分)

5.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1分)、家与国统一性的(1分)、国与族统一性的(1分)、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的(1分)一种美学情怀。(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

6.B A.“他回应的同时也始终颠着擀面杖做面包”错误。C.“细微变化”“继而转变为面对生活苦难的淡然”错误。D.“面包师对斯科蒂的死深怀愧疚”“为了博得霍华德和安的同情”错误。

7.D D.“工笔般的文字”错,这篇小说对现实环境和情感背景进行极简洁的表达,这种极简洁应为“白描般的文字”,而不是“工笔般的文字”,“工笔般的文字”应是细致入微的描写。

8. ①“好事一小件”指的是“吃”,面包师以面包等慰藉悲痛的霍华德夫妇,使他们意识到生活还要继续,这是一件微小而美好的事。②“好事”之小与苦难之大形成对比,启示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有时一些小小的满足和温情却能抚慰心中的巨大伤痛,寄寓了作者对遭遇苦难之人的悲悯和人性中温情的赞美。(一点2分,共4分)

9. ①使情节紧凑集中,订蛋糕、儿子因车祸而死、频繁接到陌生骚扰电话、霍华德夫妇与面包师的冲突等情节在对话中交代或展开,不枝不蔓简单高效。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描写凸显了霍华德夫妇失子的悲痛,面包师生存的艰难、命运的悲苦、助人的良善。③是揭示小说主旨的主要途径。小说“直面苦难,温馨相助”的主旨是在人物对话中逐步揭示出来的。④能提升阅读体验。通过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易引起情感共鸣。(一点2分,答对3点得6分)

10.D

11.A

解析: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传在文中指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说、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12.D 解析:《登泰山记》第②段“苍山负雪”、“半山居雾”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11题D选项对应。

13.(1)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抵挡你几万疲困的士兵。

(重点字词应注意:精骑三千:定语后置,应为:三千精骑。敌:抵挡,对抗。羸:疲困)

(2)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重点字词应注意:须臾:片刻。跂:踮起脚跟。博:广博,宽广)

14.参考

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整散句结合,(1分)紧扣时令特点,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他山脉的特征,(1分)突出了泰山峻峭、苍劲、寒冷的特点,(1分)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1分)(答对任3处即得3分)

课外文段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B B项,“透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错误。应是表现出难得的一段安定生活给作者带来的满足和欣然。

15.

16. (1)描写了老妻画纸、稚子敲针的安定祥和的生活画面,(2分)(2)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终于过上暂时安定生活的欣喜之情。(2分)

17.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夜飞度镜湖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第一三小题每空1分,第二小题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 C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第一空后面是“高铁”,结合句意应用“家喻户晓”。“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注意和前面的“家喻户晓”对应,应用“鲜为人知”。“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引人注目”,引起人注意;句中空格前是“最”,与“引人注目”搭配恰当。“万古流芳”,好名声永远流传;“大书特书”,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句中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用“大书特书”。

19. D

20. B

21. ①. 标题:十余城将建官方租赁平台
②. 评论:政府主导建设租房平台,助推楼市新生态,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切切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决心。

22.法理 礼俗 差序

23.这是中国人对“乡土社会”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具体的认知与理解。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有“菜”,就有“土”;有了“土”,就有了“根”。这一中国社会现象,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24.【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本道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由多个段落组成,在写作前,应先明确材料背后的多重涵义:其一,“南柯一梦”是通过梦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差异来强调,不管在梦里做了多少事,现实还是很残酷;其二,“黄粱美梦”是通过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来强调,改变现状的,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做梦;其三,“梦笔生花”是通过梦想延申到现实来强调,只要足够努力,那么离成功也不远了。三则故事,都围绕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写作任务应紧扣“梦想与现实”这一核心问题,表达自己的思考及引起联想、思考与感悟的文章,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立意参考如下:

1.当梦想照进现实;

2.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3.让美梦不再是梦;等等

(二)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

主题:“梦想与现实的思考”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所列举的“梦想与现实的思考”。写作过程中对“梦想与现实”的关系,要有充分的思考,还要有明确的判断。如果没有明确的判断,不得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材料

材料由三个关于“梦”的故事组成。可以结合材料的核心意思,深挖“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也可以就“梦想与现实”中的问题剖析其危害,提出解决对策,但一定要写有足够的论据与相关的阐述,能自圆其说。总之,要注意扣住“梦想与现实的思考”写作。

任务三:文体——自选

根据材料性质,议论文容易上手,记叙文同样可以写,只要明确体现主题即可。

语言:体现文体特色,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侧重理性色彩;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侧重文学色彩。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