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美丽与哀愁:昔日东方小巴黎,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

我7岁全家搬到哈尔滨,从小就听我妈说,这座城市是东方小巴黎。后来九十年代的扩建,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哪座城市不是这样呢。

印象最深的新闻是每天投递到家里的生活报,有一段时间,上面频繁出现一个人的名字,我市小将孔令辉获得全省冠军,我市小将孔令辉获得全国冠军,我市小将孔令辉获得世界冠军。一时之间,各种表彰新闻接踵而至。

小时候家里住在黑大对面,感觉去一趟博物馆是很远的距离,几乎很少去。后来回到哈尔滨,特意徒步走了一下,其实并不算远,尤其地铁开通以后,很快就到了。顺便,还真的去了一趟博物馆看看里面到底是啥样。其实博物馆不大,里面有恐龙什么的,对黑龙江的历史介绍也不详细。回过头我在大学群里问大家谁去博物馆,果然没有一个人去过。

离开老家黑龙江已经快20年了,最初的10年好像对哈尔滨的印象是逐渐模糊的,因为生活在一个地方,却不一定就熟悉这个地方。更何况,去过的地方不多,而城市的变化又很大。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游走了全国所有的省以后,哈尔滨在脑海中的印象反而清晰了起来。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你一记温柔的哀愁。

松花江大桥

歌剧院

过去是通火车的,如今是步道

防洪纪念塔纪念塔,松花江边

庆祝建党百年

2021年夏末,特别去了一趟哈尔滨,呆了10几天,天天骑着自行车看望这座城市,和一些老同学,并且寻找一下本地传说中的小吃。

尽管说,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发生着巨变,但哈尔滨的变化是相对的。很多人把哈尔滨歌剧院的设计推崇备至,也的确很漂亮,歌剧院周边的湿地,很适合休闲散步。但是街头巷尾的很多地方,似乎30年来也未发生什么变化。从老道里到老道外,从通达街和兴路的内路到黑龙江大学和服装城,很多地方的样子就和30年前是一样的。

变化也不是没有,以前的洼地空地如今都成了热闹的街区。一直以来我就想去哈师大看美女,从哈师大毕业的朋友总是夸奖那里的女生多么漂亮。如今,那里的夜晚繁华而出名,师大夜市,人山人海,美女没见几个,想吃什么都要排队很久。变化有繁荣也有衰败,我从小走路上学的学府三道街,如今坑坑洼洼的到处是积水,路的两边都是破旧的小店,这里比30年前更差。学府路紧邻的二一一医院,尽管盖了大楼,但口碑却一落千丈,过去医院门口最出名的是买报纸的老大爷,我从小天天路过都能看到他,也从他那里买过体坛周报。有一次我问他,在这儿多少年了,老头说买报纸57年了。后来我再也没见过他了。

学府三道街

学府三道街

小时候我们旅行都去松花江边,如今这里也是全国的网红打卡地。这里真的是好,真的是漂亮。铁路大桥连着湿地,可走过去。江边各种俄式风格的建筑,像是漫步在普希金诗情画意的作品之中。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变化,可能也是哈尔滨人的脸面了吧。而著名的中央大街,变化不是太大,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自然是马迭尔冰棍。我不想偏袒哈尔滨,但这里的冰激凌冰棍,就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国内没有地方能相比。

江边步道

这辆马车有多少年了

来一根冰棍

俄式风情

路边比较容易被人忽略的建筑

每年夏天哈尔滨音乐节、啤酒节

华美西餐厅倒是挺让我失望的,因为小时候从来不敢进去,也没有钱去这样的“高档餐厅”。成年后回来再进去吃饭,觉得面包很好吃,红菜汤也好喝。逐渐的这里也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好几次回哈尔滨想去吃,都因为人太多而没进去。这次再去,感觉到的物是人非,就餐者聊聊,面包和红菜汤价格涨了一倍,味道却与记忆中的相差甚远。国营饭店我们知道服务是很差的,现如今能感觉到工作人员流露出的意识想要为客人提供好的服务,但是处理问题还是很欠火候的。我看着外卖区域和顾客吵架的,就想因为5毛钱他们吵了好久,干脆我替老太太给他们得了。

除了吃喝,洗浴也真的是很棒,门票不贵,里面各种池子以及汗蒸。浴池里的伙食也都很不错,哪怕一碗冷面,或者是上几个菜,价格也不贵又好吃,另外按摩做得也好。的确气候寒冷的地方,洗浴文化盛行也是可以理解的。以前去芬兰,那边的人就自豪地说,500万芬兰人300万个桑拿房。

在洗浴的地方来一碗冷面,10块钱都不到

浴池种类繁多,真是漂亮

有失望的自然也有惊喜的。在道外的老鼎丰,吃了一根冰棍就止不住了,实在是太好吃了,奶味十足,后来连着两天都吃,还带回了冰糕吃。道外小时候就很少来,因为这边最破最穷。但是后来,这里因为摄影师和一些电视节目的功劳,反而成了网红打卡地。道外隐藏着太多太多的美食小店和小吃,韩国美食家白钟元曾拍摄的《街头美食斗士》,有一集就是讲的哈尔滨。

剧中来到一个破旧的老店,连个门牌子都没有,在这儿吃炒肝脏,让看客们直咽口水。我查到是叫老万饭馆,门口可真叫一个破。吃饭的人很多,过了饭点再来,我看到老板就说慕名而来的,老板说没有网上说得那么好,不过价格倒是挺好的,我点熘肝尖,配了点大肠什么的,份儿也不大,老板就问65吃不吃,我说吃呀,都来了怎么不吃。味道也确实不错。在这儿的几天时间,什么烧麦、锅包肉、肚包肉、烧烤、卷饼、血肠、冷面、菜卷、红肠等等。除了张包铺传说中如何好吃的锅包肉以外,其他的东西都很合我的胃口。

吃了冰棍,又买了冰糕,不过还是冰棍好吃

老万饭馆门脸

老万饭馆

和同学聚餐的烤羊腿,据说疫情期间,学府四道街餐厅只有这家活了下来

最近哈尔滨好像流行吃麻辣面,说实话不是我的口味

奋斗路副食店,肉食天堂,感觉没有过去那么热闹了

肚包肉很好吃

又干又硬的张包铺锅包肉,好多人都是慕名这道菜来的

我最喜欢的哈尔滨风格的鱼香肉丝

有一件事我想和很多人能引起共鸣。大家对哈尔滨的印象主要是冰雪,以及俄式风情,却比较忽视这里的美食,我觉得并不亚于成都重庆等著名美食之都。和澳门有点像,就是隐藏着很多有着历史的老店。

不过我对哈尔滨意见最大的,就是马路。这座城市的建设对自行车是相当不友好的,别说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道路狭窄,哪儿哪儿都是停放的车,即便在宽阔的主路上,留给自行车的路则是窄窄的一条线,很难想象是这么窄,可培养高超的技术本领。当然行车路也不见得有多科学,我租车去城市周边转转,两次差点发生摩擦,而三个左转向的路也有点奇怪。

开车去了一趟呼兰,记得萧红笔下的《呼兰传》吗,还有曾经传说中的呼兰大侠。印象中就很遥远,不过真的开车去了,也不远。曾经大学同寝室的兄弟总是从呼兰带新鲜的牛奶来,这次开车去,反而找不到牛,看到的是一片繁华的街区景象。

另外有个地方也不错,就是伏尔加庄园。这里超级大,各种俄罗斯式的建筑风情,在这儿还品了一下用冰伏特加,酒杯是用冰做的。如果喜欢拍照,带着女朋友来的话,这儿可真的是不错,冬天的时候玩雪滑梯也不用排队。

伏尔加庄园

冰做的酒杯

我在外闯荡十几年,好多朋友同事提起哈尔滨,无不是充满了神奇和向往,好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好美的一座城市。在哈尔滨时,和同学们一起聚会,却明显感觉到大家有一种躺平的态度,毕竟都已经这个岁数了。有的同学年轻的时候没有出去闯荡,如今年纪大了,反而有丝丝的遗憾在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班的同学,在北京聚会时,大家展示自己的健身成果和业余爱好,而在哈尔滨,则是啤酒烧烤,谈职称考试什么的。

我总觉得,生活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件事。就像人民的名义里的那位爱好天文的区长,在宇宙的眼里,我们又如何呢。但是,生活在此处,和生活在别处,都是为了生活,甚至是生存。我喜欢哈尔滨,喜欢自己的老家,看到一些不痛快的地方,可能就会更生气。哈尔滨大学林立,年轻人却流失严重,风景优美,吸引了无数未曾来过的人。我想,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本就是人之常情,对我个人的想法也是同样的矛盾,有时惦念家乡的美好,有时又想到去忘却。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