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赞!家门口也可看名医,分级诊疗破解看病难,“三甲”联体“乡镇”输出“青岛模式”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

分级诊疗是医改历程的一个重要布局方向,关于如何做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打破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一冷一热”的尴尬局面,青岛近年来不断破题,打造分级诊疗试点区,建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在试点区,成功将三甲医院与基层乡镇卫生院联体、连心,输出分级诊疗思考下的“青岛模式”,先进举措甚至赢得新华社和央视点赞。然而在任重道远的改革路上,青岛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突破?青岛面向全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基层医院的探索

家门口实现名医首诊

每个周三的下午,青岛西海岸新区灵珠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内科的门诊上挤满了前来看病的群众,甚至病号范围辐射了大半个胶南。在问诊室里坐着的正是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的心内科专家、教授安毅。一个患有急性心衰的患者在诊室经过安毅问诊之后,因为治疗需要,安毅立即将他收治入院,择期进行微创手术治疗。从看病到安毅为他联系住院治疗,前后就用了40分钟。“之前要租车,坐客车去很远的地方看名医,今天在家门口也能看上名医”。60岁的村民刘莉在家门口实现了基层首诊,足不出户就可以仿佛真的来到三甲医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几乎零障碍。村民受益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社区基层医院的不断探索。

每周三下午,安毅都会定期来社区医院看门诊

灵珠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西海岸,是一所以骨伤为特色的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辖35个行政村,直接服务人口将近5万,中心有职工109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可以达到85%。然后,这样一个科室相对健全的卫生院,以往的门诊量可谓是“微乎其微”。传统诊疗观念的影响下,村民有点小病就“点名医疗”,几乎全部跑去了三甲医院。

“城乡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许多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就投向大医院,加上健康知识宣传的不到位,群众知识知晓率低,导致盲目就医,常见病、多发病都到大医院就诊。”卫生服务中心院长樊永江深知目前社区医院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也为患者扎堆大医院,小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感到担忧。基于此,一个院长带领全院的“系列想法”也开始实施了。

离社区医院十公里外,就是有名的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能不能将这里的名医资源引到基层?樊永江联系了同想为基层做公益的安毅,也就是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心内科的专家,行医几十年,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很深的造诣。2021年1月,他们设立青岛市心血管病防控专家工作站(青岛西海岸新区灵珠山心血管基层服务联盟)。安毅教授为首席专家,同时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鲍勇为顾问,以及青大附院心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位专家参与,一个联盟成立,彻底改变了附近居民的就医模式,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甚至远程会诊,分分钟就可以解决。

通过健康直通车,基层医生上门服务,连线三甲医院,推动双向诊疗进行

央视点赞下的“缩影”

青岛基层诊疗量不断提升

专家工作站的建立,服务了至少上千名患者,甚至带动了整个胶南的社区医院争相效仿。不仅如此,一辆名为“青大灵珠号—心连心”的健康直通车成为三甲医院联通乡镇、社区医院的纽带,可以随时实现双向转诊。

今年春节期间,灵珠山街道社区84岁的韩永发因为突发放射性后背疼痛来到青大附院进行首诊,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手术之后要经常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波立维对症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等。如今有了这辆车,车上带有便携式超、心电图、智慧家医服务箱,基层医院的医生可以开车来到韩大爷家中,并通过互联网连线安毅,在他的指导下,老人做了心电图、测量血压等相关检查,经远程复查,韩永发术后恢复良好,安毅也结合老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用药指导。这辆车实现了为辐射区域的心脏病患者随访、筛查、提前干预,以及心脏康复、术前和术后的健康指导,及时发现急症并进行转运。通过互联网远程心脏监护和会诊等,建立双向转运制度,青大附院为灵珠山医院提供更加快捷、高质量的心电诊断与监护等技术帮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专家的诊断和服务。这种举措也引来央视的关注和点赞,中央13套做了全程报道。

健康直通车引来央视点赞

其实,这种“三甲”联体“乡镇”的模式在青岛各区市已经成熟运行,取得了良好效果。崂山麦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崂山区卫生局与市立医院合作成立。该中心设有内科、外科、口腔科、B超室等,这样的“硬件配置”在基层社区并不多见。中心负责人董旭风介绍,整个中心由市立医院“托管”,全部医护人员均由该院东院区派驻,常驻医护人员36人,包括3位全科医生。另外,市立医院16位学科带头人和相关科室主任每天轮流坐诊。同时,中心的心电图、医学检验结果全部实现远程诊断。经过多年发展,麦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飞跃。通过青岛不懈努力,基层诊疗量不断提升。目前,根据青岛市卫健委提供的数据可以了解到,青岛市内四区已联合上级医院组建了4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医疗集团)、31个松散型城市医联体,建起18个县域健共体。全市基层诊疗量2019年首次超过52%的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达到56.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2%),相关经验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通过专刊刊发推广。

从寥寥无几到排起长队,社区医院基层首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针对诸多痛点不断破题

多项政策推动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的改革目前存在多种问题。日前,青岛市政协相关领导在调研中就指出,推进分级诊疗,三个问题横在所有基层医疗机构的面前:一是人才问题,优秀医疗人才引不进来,引进了也留不住;二是基本药物制度,很多药物在基层不允许使用,而治疗慢病常见病、与上级医院对接,有时恰恰需要目录中没有的药;三是医保控费的限制。

针对上述带来的问题,青岛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分级诊疗机制的运行。不仅推动专业人才建设,鼓励基层社区医生多看病,看好病,提升医护人员的待遇等,还加快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改革上发力,打通人员、经费、业务、药物、信息等环节的堵点,使医共体“真联实合”,实现人才下沉、精准帮扶等。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方式对分级诊疗利益的引导作用,青岛也将推进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医保总额付费改革,合理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支付政策,引导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到基层接受治疗,推进急慢分治等。针对患者用药的连续性和便利性,青岛也有计划向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实施“延伸药方”,大大提高患者到基层就诊的积极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