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人王阳明:为大明成圣,而后力挽天倾


天生不凡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然而,奇怪的是王云一直到了5岁仍不会说话,这下可把王云一家人给急坏了,四处求医告药也不见好。


一日,王云与一群小孩在门前玩耍,有一高僧从他们旁边经过,摸了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一旁看着儿子他们玩耍的父亲王华见状,连忙上前想请教,而高僧却大笑着离去,实属奇事。

晚间,一家人谈论及此事,祖父突然有所悟,他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巧的是这一改名后,王守仁就开口说话了。


年少有为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书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王守仁家世显赫,远祖是殉国英烈,高祖是名誉天下的高人,父亲大明正二品的兵部尚书。无论王守仁在意家世否,他都是大明根正苗红顶级官二代中的一员。

头顶这么大一顶帽子,最顶级的管二代该做些什么呢?

吃喝嫖赌?花天酒地?欺压百姓?行侠仗义?小王说:你们这些都low爆了,我的目标是——成为圣人,大明的圣人!

一次他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正统十四年,大明土木堡惨败,大明正统皇帝,“战神”朱祁镇被瓦刺活捉,明军二十万被瓦刺军四万打得落花流水。

当年永乐年间盛极一时的大明怎么成了这个鬼样子?

王守仁所求的,不是学术封圣,而是从思想上找出一条改变国运的道路。(颇有新青年的味道,哈哈)

他要为大明成圣,而后力挽天倾。



十五岁那年,他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后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龙场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守仁因怒触官宦刘瑾被贬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还被刘瑾派人追杀,杀手一路暗中追杀到江边,王阳明只有伪造跳水自尽才躲过一劫。

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

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

但他依然讲学不辍,无论来的是学者官员,还是汉苗贫民,王阳明都真诚相待。其中,围绕“立志做圣贤”展开的一次次传授、交流,常常令来者乐而忘返。

自顾都不暇,温饱尚不足,哪还有这等做圣贤的心事?这恰恰是王阳明的过人之志,因为在他心中:人人皆可成圣贤。


贵阳文修阳明洞


他的一生中因为坚持这个当时的“异端邪说”,受过包括自己学生的讥笑和误解。

比如,个性极傲的学生王艮一直不屑此论,一次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刻意用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微微一笑,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王阳明虽然追求做圣贤,却反对自以为是,把“圣贤”挂在口头上居高临下教训人——被教训的“人家”也是圣人啊!若把人家当愚夫笨妇,自己也要成愚夫笨妇,平等无欺。如果扛着个“圣人”去给“俗人”讲学,“俗人”会吓跑,还有谁能用心来听?又有谁能信而学、学而做呢?

这位王艮后来对老师心服口服。对于这位充满怀疑精神、不求得真理不罢休的学生,爱才惜才的王阳明感慨地对学生们说:“当年我在抓住叛乱的宁王朱宸濠时,内心连一丝波动也没有,今天却因为这个人而感动了。


平定叛乱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这个地方有一个出了名的特产——土匪,土匪极其猖獗,匪官勾结,狼狈为奸,匪患十余年都没能治好。

王阳明到任后,恩威并施。一边宣讲他的仁义思想,一边屯兵暗中观察。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

最终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权,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自己率军十六万前来平反,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两城。此时,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清人手绘王阳明像

后来又一一平定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及其叛军,无一不是战无不胜。


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回看王阳明的一生,从少时立志做圣贤开始,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不曾停歇,一生遵照内心的良知做事,不辜负自己,不辜负社会,讨匪平乱,立言讲学,他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的写照。

为大明成圣,而后力挽天倾。不愧为“此心光明”!他自光里来,又从光里去。如此,临终之时又何须再多言语!

#明朝##王阳明##王阳明的人生智慧##王阳明凭什么可以比肩孔圣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