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这个村庄用构树皮造纸曾远销省内外


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鲜为人知的是,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街道办事处郑庄村曾使用构树皮,通过古法制作构皮纸,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期间红火一时,畅销省内外。

构树皮制造的纸为构皮纸

“我们村使用构树皮,通过古法制作构皮纸,有一定的历史!”当日,在郑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原许昌县长村张乡高中教师郑星五说,构树是一种野生树木,树干约有茶杯口粗细,一般生长在野地或土坡上。这种树木生长较快,今年砍伐明年再生,而且生长不受干旱等气候条件影响。

“我们村把构皮纸称为‘手抄纸’,是经过捣、抄、烘等工艺制作的纸张,该工艺传承自东汉时期蔡伦的造纸技术。”郑星五说,据三国时魏博士董巴在《大汉舆服志》中的记载,蔡伦曾在洛阳以野生的构树皮为原料制造构皮纸,这是现代文献中有关构树皮用于造纸的最早记录。

构树不用人工栽培,韧皮产量大于麻,逐渐取代麻纸的地位,一度成为人们主流用纸。构皮纤维虽不及麻纤维长,但远长于竹纤维,一般在5毫米到10毫米之间。由于构树皮本身具有一定的白度,而且纤维素含量比较高,因此构皮纸的白度要高于麻纸和竹纸。构皮纸质地较绵软、韧性好,常被称为“白棉纸”,亦有“蝉翼”“冰肌”等雅喻。

闻名千古的“澄心堂”便是构皮纸的一种。宋朝时期,浙江常山、开化一带多产构皮纸,颇具盛名。“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这是美术家对纸中奇葩“澄心堂”的描述。北宋名臣蔡襄在《文房四说》中说:“纸,澄心堂有存者,殊绝品也。”其价值可见一斑。

构皮纸因纸张纤维较长、纤维质量纯净、木素含量低,成纸强度好、极耐老化,在古代常被作为上等抄写及印刷用纸,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唐宋时期的构皮纸文献,历经千年依然纸墨如新,让人惊叹。

构皮纸有72道制作工序

“生产队发展集体经济期间,我们村建有造纸厂,就是用构树皮制造构皮纸。”郑庄村原村党支部书记郑保才说,构皮纸的制作相当繁琐,从最初的剥皮晾晒到蒸煮,大约需要72道工序。

制作构皮纸只用树皮,不用树干,树皮的质量决定了构皮纸的质量。我国传统构皮纸制法,是一套完整的生产工序,包括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榨干、焙纸。

具体操作,首先用刀片把构树皮剥下来,将树皮内皮浸泡。泡料又称浸料,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级分开,扎成小捆,泡在水塘里。浸泡的时间随原料品种不同而不同,浸泡大概10天左右,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杂质除去,为制造良好的纸浆打下基础。

然后用碱或石灰水溶液高温“蒸煮”,将粘连在纤维间的果胶、木素等除掉,使纤维分散开形成纸浆。煮料过程也要几天,取出后还要堆置发酵。然后把蒸煮后的浆料放入布袋内,经过冲洗和摆动,把纸浆中夹杂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洗净,再把洗净的浆料放在阳光下晾晒,即晒白。

接着是打料,传统的做法是用人力、水碓、石碾等把浆料捣成泥膏状,这是构皮纸制作过程中最繁重的工序,其目的是使浆料中的纤维分丝、帚化,交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纸页。

抄纸形象地说是“捞纸”,是把纸浆和水放在抄纸槽内,使纸浆纤维游离地悬浮在水中,然后把竹帘从抄纸槽中抬起,让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然后把抄成的湿纸倒扣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从上面浇上一瓢水,湿纸会自动落在湿纸堆上。

郑庄村生产的构皮纸畅销省内外

通过构树皮手工造纸技艺生产的纸被称为荆纸,也叫牛皮纸,用途广泛,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构皮纸制作好后,用刀切割成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然后用细绳捆绑,一捆90张。

“我们制作的构皮纸主要销售到酒厂,酒厂再用猪血和豆腐,将其制作成酒篓,白酒存放在里面不渗、不减,而且口感极佳。”郑保才说,当时,他们村制作的构皮纸除了销售到许昌的周边地市外,还远销山东省菏泽市等地市。最红火的时候,他们村的构皮纸需要用火车皮往外运。


20世纪70年代,郑庄村村民通过在造纸厂工作挣工分。每年春节期间,村里一算账,每家每户一年能挣几百元,其他村庄才挣几十元。郑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造纸已被机械化代替。

“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打算在村里建设村史馆,将以往制作构皮纸的工具、照片留存下来,通过文字资料,还原构皮纸制作流程。”郑星五说,村史馆建好后,他们打算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把这项已经消失多年的手工技艺重新拾起来。许昌晨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