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学(二)

一说起焦虑,相信很多

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诉说焦虑给

自己带来的烦恼以及自己当前的焦虑处境。在生活的重压下,焦虑症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令人无可奈何。但是,你真的了解焦虑吗?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焦虑吗?焦虑是我们情绪的敌人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误解了焦虑,将焦虑看成是消极的情绪,却没有意识到,焦虑提醒了我们周边潜在的危险,让我们对周围的环境做出了

恰当的反应。

焦虑的核心问题是担心,是对未来感到没有把握的一种感受。比如担心失业,担心发生交通事故,担心得重病,担心买不起房,担心钱不够花。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本是古人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对事情要有长远的考虑,不能只顾眼前。但是对生活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焦虑俨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焦虑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产生于危险不明确而又会来临时,人们对危险持有警戒态度,并伴随无助、不安、紧张、忧虑等心理状态。

从焦虑心理学概念来看,焦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焦虑如同喜怒哀乐一样,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只是这种情绪是不愉快的,是消极的。如提心吊胆、感到身心不安等,甚至会有末日降临的感觉。

2.焦虑是一种综合的情绪体验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恐惧等多重感受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性情绪反应,是一种综合的情绪体验。

3.焦虑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情绪状态,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者危险即将到来或者将要发生,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威胁或危险,即此时的焦虑属于“无中生有”;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时,诱发焦虑的事情与焦虑的程度不相符,即表现得“小题大做”。

4.焦虑会引起行为异常及身体不适在焦虑体验存在的同时,人们常常会出现异常的行为,身体会有不适的特殊感觉,甚至伴有明显的身体功能障碍。常见的表现如下:类别常见表现

行为异常来回走动、小动作增多、表情紧张、姿势僵硬、坐卧不安等身体不适胸闷发紧、嗓子发堵、呼吸困难、全身无力等身体功能障碍出汗、颤抖、呕吐、尿急、尿频、心悸、头晕等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表现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梦魇等;或表现为胃肠不适、消化功能紊乱等。焦虑是一种主观感受,你将注意力放在哪里,你的精力和情感就会投入到哪里,因此,要想不受制于焦虑,你就得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焦虑的问题中转移出来。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对将来的事情有所担心是可以理解的,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将来。但是焦虑症的焦虑往往是一种“杞人忧天”式的空想,对不确定是否发生的危险进行消极的预判,从而使自己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心理学冷知识

焦虑如同其他情绪一样,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敌人。

焦虑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对周遭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或危险存在警惕心理,它的出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你所关心的人或事正面临着威胁或危险,请你做出恰当的反应。

焦虑症的几种常见类型

焦虑症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了解每一种焦虑症的特征,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刺激或情形时,会表现出不同形式的焦虑。

常见的焦虑症有以下六种类型:

1.特定恐惧症

特定恐惧症是指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形感到恐惧,如电梯、飞机、雷电、黑暗、某些动物等。

这类患者在潜意识中认为这些事物是不安全的,如电梯可能坠落,飞机可能坠毁,雷电可能伤到人等,于是他们便会避免与其接触。

2.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也称为急性焦虑发作,即在无明显原因或无特殊情境的条件下,患者在生理或心理上突然出现恐惧反应。

惊恐发作的典型表现有心悸、眩晕、出汗、颤抖、腰膝无力、呼吸困难,出现失控感或濒死感等,让患者产生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感觉。

惊恐发作通常会引发广场恐惧症等逃避症状,而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活动意愿。

3.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焦虑症状。很多强迫症患者都会产生“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想法。

强迫性思维是思想层面上的表现,即脑中经常反复出现令人感到困扰的想法或画面,如经常怀疑门窗未关紧,怀疑水龙头未关好,怀疑自己要失控等。

强迫性行为是动作层面上的表现,即患者强迫自己实施的某些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水龙头,敲门一定要敲三下等。

4.广泛性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症指的是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对各种事情产生广泛而持久的过度焦虑,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不安,并趋向于慢性过程。

这种焦虑症患者总是幻想可能出现的各种消极后果,通常会给人留下“神经质”的印象。此类患者除了有紧张不安的焦虑情绪体验外,身体上也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如失眠、坐立不安、颤抖、出汗过多、心悸、气短、尿频、肌肉紧张等。

5.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某种威胁或伤害后而出现的过度恐惧,是一种经历创伤后的心理失衡状态。创伤往往具有令人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如被抢劫、被强奸、遭受身体暴力、发生交通事故、经历地震等。

此类患者通常会做噩梦,或在头脑中不时回忆,表现出紧张、易怒、高度警觉的状态,给人一种疏离的感觉。因担心灾祸再次发生,或沉浸在灾祸中无法自拔,很多患者会酗酒或滥用药物,进而感到抑郁、绝望。

6.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症,主要指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过度担心、紧张和害怕的焦虑情绪。

此类患者在公众场合说话时会脸红,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在公众场合进食时会紧张不安,担心自己行为不当;在开会或聚会等场合,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害怕等情绪。由于对社会交往过度担心,所以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也会给人留下孤僻的印象。

一般来说,有焦虑症的人通常不会只出现一种症状,而是会出现多种症状。因此,我们要对常见的焦虑症症状有所了解,对焦虑有整体的认识,从而将自己从焦虑症中解放出来,不让焦虑影响我们的生活。

心理学冷知识

美国心理健康机构流行病学领域调查表明,焦虑障碍是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约对8.3%的人口有影响。英国滑冰运动员戴维·金在谈及个人经历时曾说:“若不能直面自己的焦虑,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它只会有增无减;若无视它,也就无法将它转化成对当下或日常活动有用的力量。”

焦虑来源大揭秘

每个人焦虑的原因不一而足,同一件事情,可能对这个人来说是小事一桩,不值得焦虑,对另一个人来说却会使其恐慌担忧。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是否会焦虑其实更多地取决于主观想法。

当你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是,如果焦虑的程度与客观事件明显不符,或者焦虑持续时间过长,则会被诊断为焦虑症,这不仅会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还会给他人带来不便。

那么,焦虑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人们会患上焦虑症呢?具体来说,焦虑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恐惧

恐惧是焦虑症的主要诱因,恐惧更多的是人的一种本能,是某种意义上人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逃离危险,摆脱威胁,从而更好地生存。而焦虑是恐惧情绪的升级。这就是说,当你对某些事物产生过度的恐惧时,便会感到焦虑,如果这种焦虑的感觉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就有患上焦虑症的倾向。

2.过度认知的思维方式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模棱两可、无法确定的事件看成是危机的先兆,认为坏事情肯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感到异常无助,紧张不安。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也是一件十分严重甚至是危险的事情。正是这种过度认知的思维方式,使焦虑如影随形。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认知模式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及自己的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焦虑症患者在生活中经常会因为错误的认知而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认知模式表现对自己的评价

爱走极端

十分绝对,认为事情非黑即白,一遇到挫折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价值,

很差劲

处事消极

总是看到生活中消极的一面,自动忽略积极的一面

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

思维固化

认为事情只要发生过一次,就会再次发生,生活中的不幸一定也会再次发生认为自己会一直陷入困难

和不幸中

疑心重

怀疑自己马上就要生大病或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整天无中生有,瞎担心

认为自己的生活会很糟

糕,对生活失去信心

放大错误

把一般性的过失、挫折和困难看得过于严重,夸大自己的不足,低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没信心,认为自己

没有能力

错误推断

把自己的不良感觉当成事实,认为产生不良感觉是因为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认为自己能力不强,总是

做坏事

3.对自己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三段论,以此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其中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的冲动与本能;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与觉醒,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期望追求完美的自己,若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则会产生罪恶感及焦虑感。

比如,在工作了一天后,你的身体感到极度疲惫,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你看到有老人上车,却没有给老人让座。事后回想起来,你会认为自己当时的做法是错误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都应该把座位让给老人,你出现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追求“超我”认知中的完美主义。而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做法与这种想法恰恰相反,因此,你会认为自己做了错事,于是开始变得烦躁、焦虑。

4.环境的变化

环境也会诱发焦虑症。生活中环境的变化、应激事件的刺激、生活的压力及失落感都会引发焦虑症,比如离婚、失业、丧偶、财务危机、患病等。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焦虑是由现实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总结起来就是害怕受到外部世界的伤害。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变化,变化会让我们缺乏安全感,变得紧张不安,从而感到焦虑。正如托马斯·霍姆斯和理查德·拉赫在“社会再适应评价”量表中得出的结论:太多的变化会击垮一个人,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濒临崩溃的边缘。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原因,焦虑症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疾病因素、性格因素、不良嗜好等,无论是内在的心理因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焦虑症。了解诱发焦虑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预防和缓解焦虑,远离焦虑症的困扰。

心理学冷知识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真正妨碍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你的大脑会绑架你的情绪,一点挫折与意外可能会因为你的消极思维方式而让你变得焦虑不安。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你内心的循环可能就会失控:一开始是因为威胁或危险而焦虑,但是恐惧会让你过度反应,使情况变得更糟,这样你自己就会更加焦虑,如此恶性循环,焦虑便会一直影响你的生活。

关于焦虑症的六个认识误区

焦虑症不是多么难缠的东西,更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你不必因为患有焦虑症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正确认识焦虑症,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自然可以摆脱焦虑症。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焦虑情绪,甚至有些人已经患上了焦虑症,但是由于对焦虑症的认识不足,人们对此很难重视起来。甚至有些人把焦虑当成是个人性格的缺点,因焦虑而感到内疚或是尴尬,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人们对焦虑症的错误归因导致他们无法正视焦虑症,也就耽误了对焦虑症的治疗,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只有消除对焦虑症的误解,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症。

认识焦虑症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点:1.有焦虑的感觉就代表患上了焦虑症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就好像大脑中形成的一个固定的“程序”,当我们认为自己要面临威胁或危险时,这个“程序”就会启动,我们就会产生焦虑。因此,有焦虑的感觉并不代表就是患上了焦虑症。

要辨别自己的焦虑是否属于焦虑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判定:(1)是否持续较长时间

偶然出现短时间的焦虑情绪,并不能称之为焦虑症。一般来说,焦虑情绪出现了较长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才能称之为焦虑症。因此可以说,焦虑症的焦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2)是否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焦虑症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比如,因为焦虑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恶化等。

只有满足了以上两点,才可以判定为焦虑症。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对焦虑症的判定是一个较为粗糙的评判,要确定是否患有焦虑症,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诊断。

2.焦虑症就是精神病

焦虑症是由焦虑情绪引发的心理障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病因之一是脑部化学递质分泌不足。而人们所说的精神病,往往指的是精神分裂症,这两种症状的脑部化学递质有所不同。

而且,精神病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如出现幻听、妄想等情况,表现为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而焦虑症患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出现幻听、妄想等情况,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所区别。

3.焦虑症靠个人意志完全可以克服焦虑症是焦虑的病态反映,需要专业、系统的治疗方法才能克服,如借助专业书籍、心理咨询等。用坚强的意志面对焦虑的情绪,确实可以缓解焦虑,但是仅仅靠个人的意志是无法完全克服焦虑症的。当焦虑症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时,就不是意志力所能克服的了。

4.改变性格就能克服焦虑症

有一部分焦虑症患者在性格上可能比较内向,但性格内向并不是焦虑症的全部成因,还有很多因素都会诱发焦虑症,如家族遗传、生活压力大、消极的思维模式、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此,不必刻意通过改变性格来克服焦虑症。

5.只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就可以治愈焦虑症药物治疗对焦虑症有一定的帮助,但焦虑症并不仅仅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不良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高要求、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都是引起焦虑症的关键因素,因此,仅仅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很难达到治愈焦虑症的目的,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是相辅相成的。

6.只要放松心情就不会患上焦虑症生活紧张、压力大确实会诱发焦虑症,适当地放松心情,减慢生活的节奏,确实可以缓解焦虑的情绪,但这种做法只治标不治本。焦虑症并非纯粹是由生活紧张、压力大而引起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焦虑情绪背后消极的思维方式及与之相关的负面行为。只有抓住焦虑症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治本”。

如果你正在为焦虑症而烦恼,不妨先试着了解它,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地了解了焦虑症,才能更好地战胜它。

心理学冷知识

杰弗里·施瓦茨博士和莎伦·贝格利博士认为,大脑环路运作遵循“最繁忙者生存”法则。也就是说,一旦形成了大脑回路,大脑就会召集尽可能多的神经元或脑细胞,焦虑越多,大脑将会越多、越快、越容易地映射那些焦虑的神经联结。当我们想办法消除焦虑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掌控思维的转换力,以此来改变大脑的处理过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