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人生丨李可亭:忠是人生的基本底色


编者按:

2021年始,网商社科推出“思享人生”专栏,本栏目将致力于打造具有人文底蕴、人间烟火味、有温度、有情怀的内容,回应读者诉求,回应时代议题。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商丘的故事,讲好时代的故事,兼具“思考”“思想”“智慧”“分享”“乐见”“共享”“人生”“生活”“生命”等多重价值维度,以专栏为平台,网聚正能量,让思想绽放,让人生精彩。

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在曾子看来,孔子的全部思想可用“忠恕”二字来概括。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讲“主忠信”,就是要求人们要“以忠信为主”,或者说要“亲近忠信之人”。由此可见,“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和道德范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忠”既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家庭伦理亲情关系,人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道德关系,也规范了上下级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说文解字》说:“忠,敬也。尽心曰忠”。“忠”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即把心放在正中,不偏不倚,无论对待什么,只要把心的位置摆正,就是忠。中的本义就是正,是距离两边或周围同样距离。这样“忠”所表示的就是内心的中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一、忠厚传家

有一副对联,大家耳熟能详,就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对联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三槐堂铭》。“忠厚传家久”,意思是说,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或者理解为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诗书继世长”,意为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端正蒙养,重视家教,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家庭建设,有利于引导家庭成员遵守家庭道德规范,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勤俭持家、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围。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

人人都希望自己家业兴旺,子能成龙,女能为凤,绵延不绝。但要实现心中的愿望,在持家、传家上就必须忠诚、厚道,不偏不斜,不虚伪粉饰。而且,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口头上,要持之以恒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里,“忠”与“厚”相组合,用忠诚与厚道教育子孙,形成“忠厚”家风,达到持久传家、家业兴旺的目的,其意义就十分明显了。

二、忠贞不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关系是夫妻,而夫妻相处就要在感情上忠贞不渝,或者叫忠贞不二。这样,对于上孝父母、下教子女都会起到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贞”的原意是“贞问”,占卜的意思。“贞”字始见于甲骨文,最早和“鼎”是同一个字,后从“鼎”字分化出来。甲骨文中把占卜的人称为“贞人”。在古人眼里,这些占卜的人都是品行端正的人,所以,“贞”字又引申为言行一致,端正不阿。贞人不仅占卜,而且忠实地把占卜结果记录下来,后来就演变成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传统。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一口气列举了中国历史上16位英雄豪杰、忠臣烈士,其中就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两例。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齐国国君齐庄公,太史就在竹简上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不畏权贵,不遮不掩。崔杼权势大,炙手可热,于是把这个齐太史给杀了。但接替的齐国太史继续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连续杀了两个太史。第四个太史还是这样写,并且作好随时被杀的准备。崔杼看杀不完,没办法,也就任其写下去了。晋国的正卿(相当于宰相)赵盾是个正直的大臣,经常谏劝晋灵公,晋灵公不高兴,嫌赵盾碍手碍脚,于是派刺客去暗杀赵盾。赵盾听到消息后选择逃跑,在赵盾还没有离开晋国都城的时候,赵盾的族人赵穿杀了晋灵公。于是,晋国太史董狐就在史书上写“赵盾弑其君”。赵盾说,不是我杀的,是赵穿杀的。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境,国君被杀了,你又没有惩办犯人,国君就等于是你杀的。”赵盾没办法,只好叹口气,听任董狐写自己杀了国君。文天祥提到的这两个例子,都说明记录历史要不畏权贵,坚持直书实录的史家传统,这个传统是“贞人”观念的延续。夫妻之间需要的是忠贞不渝,可以共患难,共富贵,共享乐,但不可以同枕异梦,互相打埋伏。对对方的爱情忠贞是夫妻双方的义务和道德要求。

在封建社会,强调妻子要忠于丈夫,要守贞节。甚至要求丈夫死后,妻子不能改嫁。而对于守节的妻子,有的还会立贞节牌坊。这都是封建社会的东西。现在是新社会、新时代,夫妻之间是平等的,夫妻之间的忠贞不渝、忠贞不二,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忠”字在家庭亲情伦理中的重要体现。

三、忠信为人

《论语·学而》篇中,曾子说了几句很著名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生活中,有三件事需要我们每天反省很多遍,一是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二是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三是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巩固了呢?三条中,有两条说的是“忠”与“信”。

“为人谋”要“忠”,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这里的“忠”,不但但是提醒自己别忘了,而且是反省自己尽心竭力了没有。答应为别人办的事,就要尽心竭力地办好,并且以“信”“义”为担保。

众所周知,生活中,“信”是非常重要的,“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人若离开了信,就不可以为人,就象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輗和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輗”和“軏”都是车上套牲口的“关键”,可见,“信”对于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孔子还说过“民无信不立”的话。有一次,子贡问怎样当官、做好政治。孔子说了三条,一是要使国家有足够的粮食(“足食”),二是国家要有足够的御敌之兵(“足兵”),三是要让老百姓信任我们(“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在必不得已的情况下去掉一样,在这三者中先去哪一个?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在剩下的二者中必不得已再去掉一个,先去哪一个?孔子说:“去食”。没等子贡再问,孔子就接着说,没有粮食人会饿死,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你看看,在孔子心中,在传统文化中,在现实生活中,“信”是多么的重要。如果老百姓不信任你,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粮食再多,军队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里说的是从政、治理国家,由此及人,为人处事也要以“忠信”为前提。

商丘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商业文化最讲求“诚信”,童叟无欺。因此,弘扬我们的商业文化,那就要高举“忠信”的大旗。

四、忠诚履职

对于工作,对于岗位,对于职责,对于社会,我们要忠诚。“忠”本身就有“诚”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尽己之谓忠”,无论干什么,尽心尽力就是“忠”。杨倞在《荀子·礼论注》中说:“忠,诚也”,而“诚”又与“实”同义,“忠诚”就是诚实无欺,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岗位职责,比如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医生要“救死扶伤”,农民要“种好一亩三分地”,警察要“抓小偷,维护治安”,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等。而处长的职责又与科长、组长、一般人员的职责不同。所以,每一个人,要找准自己的岗位,了解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岗位要求,就是忠诚履职的表现。

诚实无欺,首先是不欺骗岗位,得到一个岗位不容易,我们要善待它,“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其次是不欺骗自己,如果你喜欢,那就好好干,如果不喜欢,那就“跳个槽”;第三是不欺骗服务的对象,不仅要拿事当事,还要拿人当人。无论你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是病人,还是老百姓,你都要善待他。在忠诚履职这方面,我们要树立“不欺” 精神,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这是对一个人在道德操行上的基本要求,我们在为官、做人、处事、治家等方面,都要自始至终贯穿这样的“不欺”信条。

当“诚”“实”与“忠”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履职的本色也就体现出来了,也就符合人在岗位面前的自然属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敬业”的内容就是关于忠诚履职的要求。“敬业”了,也就有了“责任”和“担当”。不“敬业”,“责任”和“担当”从何而来?实际上,很多事情的“高大上”,都是由“平凡”累加起来的,不是靠唱高调、摆花架子糊弄出来的。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天冷要加衣,饿了要吃饭,早睡早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诚心诚意、老老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经年累月,你就是一个忠诚履职、而且一定能取得成绩的人。

五、精忠报国

大家都知道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很厉害,家喻户晓,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母亲更厉害,不仅生养了岳飞,还为岳飞刺字,让岳飞“精忠报国”。历史上,“孟母三迁”,培养了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而“岳母刺字”也同样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典范,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造就了我们心中的精忠元帅。

“精”,是“竭尽”的意思,在国家面前,每一个人都要不避生死,竭尽全力。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每每让我们感慨万千,荡气回肠。

传统民歌《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展示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卫国家,是对国家尽“忠”、忠于国家的表现。花木兰父亲年龄大了,自己又没有长兄,于是替父从军。这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表现。她忠孝两全,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家国情怀。更令人感叹的是,花木兰是个女儿身,女扮男装,义无反顾,履行了一个男人应尽的职责,这充分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木兰从军”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理期盼。花木兰虽是文学形象,但其事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于是家喻户晓,流传不绝。忠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商丘市虞城县有木兰祠,是花木兰精神的重要纪念地。

安史之乱期间,张巡、许远守商丘,苦撑十个月,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破被杀。睢阳之战,保障了江淮半壁江山不受破坏,为唐军反攻、收复洛阳和长安赢得了时间。张巡“守一城而捍天下”,功莫大焉。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忠臣烈士,其中就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张睢阳齿”是指张巡守睢阳,城破被执,骂敌不绝,叛军用刀搅其齿,至于死的惨烈史实;“颜常山舌”指的是颜真卿的弟弟颜杲卿被叛军割舌之后仍喷血骂贼的壮烈事迹。有人指责张巡“杀妾飨士”太过于残忍,但如果从“精忠报国”的角度来看待,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且这个壮烈的事情发生在封建社会。

张巡为捍卫国家而死,即为“忠烈”。“烈”是“为正义而死”。历史上,对国家或人民无限忠诚而牺牲生命的人,不胜枚举,这些忠臣烈士,都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彪炳史册,光耀千古,激励着一代代人前仆后继,为国家民族奋斗终生,贡献一切。

由此可见,忠是一个人的基本底色,也是自然规律赋予人们的一个自然属性。保有并弘扬忠厚、忠贞、忠信、忠诚、精忠等思想,对于个人品质生活的打造、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李可亭系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博士 二级教授 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会长)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