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乡村振兴应发展生命康养产业

我们的社会结构变化和需求侧变化是直接相关的。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的消费一般是基本生活消费。比如说早期老一代的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这些消费品都是和工作生活直接相关的,带有生产性质;进一步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就是纯生活消费的;再进一步就是奢侈性消费,比如好房子、好车、旅游等消费;那么如果再进一步呢?当奢侈性消费都有了,那该买什么呢?该“买”生命了,这几年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康养,那么“买”命就是生命产业的需求。那它带来的就是生态的、环保的东西,包括立体循环农业、体验农业等。那么供给侧就要改成立体循环的、体验的、创意的东西才能符合中产阶级的需求进而带动消费的结构性变化。

这里要注意,中央早在2017年就提出,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字,这个群体大约有4亿人,中国社科院也表明,中国中产阶级家庭人口占比达到了37.4%,超过了三分之一,这个规模已经大大超过美国人口,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的中产阶级人口的总和,这个情况应该说是比较重要的。如果说我们看5年前或者10年前,中产阶级的消费还是非理性的,比如买包包、开豪车、追求豪华旅游等,但因为疫情的爆发,这种非理性消费被疫情给“教育”了一下。所以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开始全面转向生命消费(健康消费、康养消费),那么在这个方面上城市恰好不能提供,越是大城市,越是搞城市群,那么污染就越严重。比如北京的屋子里灰尘总是非常严重;比如我们近一两年才开始在城里推行垃圾分类,但城市周边的垃圾场都已经被填满了,大量的垃圾直接埋在山里,一下雨山沟里流出来的水就是经过垃圾的,因此大城市周边水、土、气三大资源的污染都很严重;再比如像上海这种人口密度太高的地方,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总让人见不到太阳。这种干法使得大城市严重不适宜人居,患严重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当然,也有人说大城市人口的预期寿命值还是高于乡村的,其实这是算法问题。好的医疗条件是能保证一些有条件的人、支付得起高额的医养费的人能够维持长寿,这样的群体一下就把平均值拉上去了。但实际上,稍有常识人都知道乡村才是康养的最佳之地,尤其是高海拔地区。我们说海拔600公尺以上到2000公尺以下,大约1400公尺的空间未来的发展是最好的,因为它最能够维持生命的周期。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们的乡村旅游推进的是旅游产业化,比如种植示范、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农业工厂、人工景区、特色小镇等等。大家很不了解,其实现在特色小镇大部分亏损,人工景观大部分门可罗雀,实际上很难维持得下去。


所以我们说曾经很火爆的乡村旅游,只要是按照旅游产业化的模式做了重资产投入,无论增加了亲子教育、闲暇郊游、拓展训练、商务接待、网红打卡、农耕体验、拍照摄影等等,近年来大部分都陷入亏损,那些农民自办的农家乐只是因为成本内化才能够勉强维持,而市民下乡往往都是做轻资产运营,民宿收益目前介乎于二者之间。当我们把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与大康养结合的时候,我们就要通过城乡融合推动社会参与式的六产化农业,才能实现产业兴旺。事实上,“产业兴旺”的合理内涵是多业态的集成创新,而不是过去简单的招商引资,请投资人投资资本,占有乡村的资源就能够发展,希望大家特别重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