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变形记》:每个人心里的“野兽”,都是潜藏的自我

《青春变形记》这部动画片很是适合少女看,至于我一个男同志观感就会稍微不足。在学会接纳自己的变化的过程中可能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家人,这是一个成长在中国式家庭的孩子绕不开的命题,如何在父母的期待和做自己间夹缝生存,《青春变形记》给出了一个相对圆满且理想的答案:相互救赎,而红熊猫就好像每个小孩青春期时逐渐萌发的自我意识,需要孩子和家长一起在顺从家长和肆意妄为之间找到平衡。

《青春变形记》的题材立意在于青春期女孩的成长烦恼,女孩小美正体验着成长的烦恼,但她比别人更特别一点:当她特别激动的时候,会变成一只巨大的小熊猫...而由于导演是华人,因此影片里的东方元素简直运用得神乎其技,结合各种关于亲情和爱的沉重思考真的还不错。

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亲情,我想大部分人都能共情,“你以为我想做这些吗我做这些还不都是为了你”这种论调从小听到大,对早恋极其敏感、天天怀疑被“狐朋狗友”“带坏”、不准吃垃圾食物挂在嘴边,等等,二三十岁了还会被问吃了什么穿了什么几点睡觉…真的很受不了这种关心模式,好像不教育改变你点什么就不会说话了,完全无法像朋友一样聊天。但又确实很爱父母、希望得到认可成为他们的骄傲,也很有可能会把这些带给下一代…真是太难了。

而关于小熊猫的隐喻,网友有很多的解读,但其实答案已经在台词里说得明明白白,那就是每个有相同经历的人心里的“野兽”,是潜藏的约束的自我,剥离熊猫痛苦又不舍放弃的那段太好了,很多时刻看到了自己。但主角身边有最完美的配置,三个支持她的朋友,一个失语的父亲,一群可以轻易改变观念砸碎束缚的女性长辈,而没有这些的我们只能独自经历对抗的过程,接纳野兽的代价是远离家庭,这太痛苦又太需要勇气,更何况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还有另一种选择,所以剥离野兽成了我们生存与生活唯一的方式。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在其给影片的解说词中写,这部影片够新意,够可爱,够细腻,够丰富,拥有我想要的一切元素,那些青春期模糊复杂的万般问题热热闹闹地揉了进去,而其内核也特别中国,或者说特别东亚,比《尚气》《花木兰》之流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不算特别说教,“成为自己”还是“成为家庭的一部分”仍是存在个人选择的空间的。

确实青春期会长痘痘,暗恋,和朋友吵架,和父母冷战,被排挤,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把这些糟糕的扔掉,连同叛逆、自由、狂热、和自己,一起扔掉。电影中关于青春期的描写很棒,但是最后母女关系还是没有彻底解决,最后落在了“我是你妈”的包容上,还是没把小孩当成独立的个体。应该说,阐述,描写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算是中国的特色,而这部电影就是这样。

尽管还是不乏某些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比如母亲的穿着和行为方式,以及建造宗祠因循守旧的生活观念,但其中更多是一种无意识,创作者更想表达的还是关于成长,关于青春,关于文化的交融。电影的意象其实特别浅显,红熊猫就象征了小孩子内心对家庭束缚的反抗,而自我认同,成长挣扎,自己的追求对抗父母的期望,可能这些真的是所有东亚小孩都面临着的相似烦恼吧,希望每个人都像主角一样坦然接受有缺陷的自己。

更多精彩推荐:

《白沙的水族馆》主打温情日常,两个少女的梦想旅程

《房子》:用可爱的羊毛毡讲述最令人绝望的小故事

《漂流少年》:关于成长与释怀的意识流动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