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显正街记忆》还原武汉“老街流影”,一批老照片首次曝光

《显正街记忆》书影。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3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丁援)位于汉阳古城内的显正街是武汉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有着1400年历史。日前出版的新书《显正街记忆》,首次披露了一批老照片,还原了千年显正街和汉阳古城的“老街流影”。

153张历史图片

窥见百年前“楚中第一繁盛处”

显正街历代为汉阳县、汉阳军、汉阳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显正街是汉阳城的繁盛中轴,商贸兴旺,店铺密集。有唐代诗人罗隐作“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的美誉,宋代有“平时十万户,鸳瓦百贾区”的描述,明清时期的棉花交易“浪涌银花,坡呈白雪”。在清代,显正街两旁曾有汉阳府衙、汉阳县衙、汉阳府学、汉阳县学、汉阳贡院等主要机构。历代显正街街市上“重层飞栋,五金山集”,曾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显正街记忆》里,有作者麻建雄的“独家秘籍”——153张珍贵历史图片。作为摄影家,除本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老照片外,麻建雄多年来通过海内外各种渠道收集到一批显正街、汉阳古城的老照片,其中有20张独家照片是首次面世。

通过这些照片,读者可以看到100年前的汉阳古城全景,汉阳古城朝宗门到凤山门之间的显正街天际线;90年前的汉阳树,五医院的前身圣·高隆庞修女院诊所;80年前的显正街生活场景,刚建成时的显正街天主堂;60年前的汉阳俯瞰图,正在建设的建桥新村、梅岩村……

一些历史事件也通过这些珍贵照片展示出来。如1931年武汉大水,显正街及汉阳城区受灾难民纪实;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武汉,显正街及汉阳城区大火,废墟中居民抢险,圣·高隆庞诊所抢救医治伤员纪实。

这批老照片反映了清代以来的汉阳府县官印、汉阳老城墙砖,老地契、支票、发票、票证等珍贵纸本藏品,更展示了显正街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人们的生活日常,自然纯粹的民风民情。

书中清末汉阳府衙大门图片。

在显正街靠近拦江路一侧,看到清末汉阳府衙石柱础。 记者万建辉 摄

一张麻建雄从比利时根特大学获得的历史图片,显示了清末汉阳府衙的正大门及大门前的显正街街景。照片中府衙门前两根木柱的石柱础经麻建雄多方探寻,竟在今天的显正街靠近拦江路附近的一户人家门前找到了。长江日报记者随麻建雄到现场,看到石柱础确实和照片中大小形状一样。

显正街比武昌解放路(长街)、汉口汉正街要老得多

麻建雄向记者介绍天主堂。 记者万建辉 摄

1954年出生的麻建雄在显正街生活了60多年,他有20多年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历,多次为保护汉阳古迹建言,对显正街的历史发掘与文物保护有着深厚的个人情怀。经过多年搜集图片、典籍、故事,三易其稿,《显正街记忆》一书日前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视频加载中...

4月9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随麻建雄实地探访位于汉阳大道、鹦鹉大道、拦江路围成的三角地带之间的显正街。

汉阳古城也位于这个三角形片区。从大的地势讲,汉阳古城北面远靠龟山、近靠凤凰山,东临长江,南临拦江路南段,即清代以前的夹河。汉阳区史志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唐武德四年(621年),即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期营建了汉阳城,初有城门8座,后为4座,至清代留有朝宗门(东门)、南纪门(南门)和凤山门(西门)3座。

汉阳古城自唐代营建,至1928年古城垣拆除,经多次修葺、扩建,其基本格局未变。古城内的显正街,东自汉阳城朝宗门,西至凤山门,全长829米。自唐代汉阳城建成后,显正街长期为汉阳城内的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其名由“县正街”,即汉阳县之正街演化而来。

武昌城建城于东汉末年,明代修葺时,其街道格局改变了。因而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严昌洪为《显正街记忆》作序说:“它(显正街)的历史比武昌的长街(今解放路)和汉口的汉正街要古老得多。”

汉阳很早就有府一级的行政建制,与长江对岸的武昌并立。直到清末,汉阳府还在汉口设夏口厅管辖汉口。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在《显正街记忆》总序中说:大禹治水在汉阳完成“江汉朝宗于海”的壮举;东汉时期在汉阳出现的却月城成为武汉中心城区演进的开端;关羽洗马、李白游湖、岳飞驻军……众多历史名人在汉阳留下足迹;张之洞创立“汉阳造”竖起中国近代化的标杆;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在汉阳古琴台和昭忠祠设总司令部,指挥阳夏保卫战;毛泽东指点江山“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汉阳掀开新中国建设中跨越长江、贯通南北的宏图。

建于清中叶的共勉牌坊

至今激励着显正街片区学子

麻建雄带记者从武汉市五医院附近,即汉阳古城凤山门处,一直走到临长江的拦江路,汉阳古城朝宗门处。一路走来,街道逐渐收窄,有书中描述的当年石板路的感觉,街道两边不少建筑在拆迁中。

圣·高隆庞诊所旧址,现为五医院体检楼。 记者万建辉 摄

整条街留下的古迹不多,最显眼的是位于五医院斜对面的天主堂,建成于1936年,外立面保存完好。在五医院内,有530多年历史的“汉阳树”巍然挺立。“汉阳树”旁的一栋三层西式建筑,为圣·高隆庞医院旧址,现为五医院体检楼,建于1931年,当年就接纳过武汉大水的灾民。麻建雄介绍,1938年2月,白求恩来华,首诊就是在这家医院,抢救日军空袭造成的伤员达一个星期之久。在五医院大门口,立有白求恩的白色塑像,铭牌上记载有白求恩在显正街的事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麻建雄呼吁保护下来的共勉牌坊。

显正街片区现存更老的古迹是离汉阳古城南纪门较近的共勉牌坊,为四柱三间式石牌坊,柱顶有石雕饰。如今在一居民小区内,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麻建雄呼吁保护了下来。共勉牌坊铭文显示,它建于清中叶的1750年,当时位于共勉街,即汉阳县学所在地,也是考场,称为“贡院”。麻建雄介绍,共勉牌坊是一部“立体史书”,至今还在教育、激励和荫泽着显正街片区居民的孩子们。

麻建雄向记者介绍共勉牌坊。 记者万建辉 摄

麻建雄说,1958年后,汉阳城的闹市中心从显正街移至钟家村,显正街朝西延伸至汉阳古城外西大街的小商品市场、手工作坊和饮食服务区,以其独特的魅力长盛不衰的景象,仍是市民传统购物和消费休闲的理想场所,他从小就是在显正街的青石板路和大小店铺间玩耍、吃小吃长大的。

麻建雄向记者介绍“汉阳树”。 记者万建辉 摄

他在书中建议:“在汉阳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中,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中心片区,复原凤山门城楼遗址,恢复一段青石板路,扩建一个广场,把天主堂、圣·高隆庞医院旧址和汉阳树都请进来,把白求恩来过这里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用雕塑和碑廊等形式反映出来,给后人留住(汉阳古城)西门口这个老汉阳的珍贵记忆。”

拍摄于1930年的“汉阳树”。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