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对话媒体人的视频火了,这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广告短片

4月20日,在在华为终端商用办公新品发布会,余承东宣布,华为消费者业务正式更名为华为终端业务。

而从华为的官方定义上来,这部分业务包括,“打造全场景智慧化生活体验,围绕智慧办公、智能家居、智慧出行、运动健康、影音娱乐5大场景,实现用户体验与服务的商业闭环”。

换句话说,余承东领导的另一个部门,智能汽车,也和其有着深度联系。

这就不得不说起问界AITO。

不管是对拼命进军汽车领域的问界AITO品牌,还是对于一直都有“余大嘴”之称的余承东,我都没有任何偏见。在所有行业都在想方设法出圈,吸引关注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说夸大的话,是一种艺术。

更何况,余承东吹的很多牛都实现了。

更何况,余承东和问界的背后,还站着华为。

最近的问界AITO新闻是一则“对谈”,但是我更愿意称之为一则广告,让我倒足了胃口:拍摄的专业,设置的场景,余承东在说起华为和问界时的骄傲,都被一种奇怪的“氛围”打破。

我想了好久,这种氛围是什么,后来,才想明白,是“强捧”,如果说得更明白点,是“捧杀”。

在整个片子的一开始,采访者或者说,专业的媒体人,用一种近乎崇拜的语气说着自己紧张,“我采访了这么多次嘉宾,头一次这么紧张,我即将要采访一位商界大佬,一个要改变世界汽车格局的人”。

于是,这个片子在采访之初,就被定了一个调子:采访人是仰视自己的采访对象的,所有的对话都是带着一种崇拜,结果就是,哪怕在描述一个事实,也变成了“吹捧”。

余承东当然值得。

1969年,出生于安徽六安一个农民家庭的余承东,本来的人生轨迹应该是读完了小学,就和祖辈一样,继续种地,更何况,按照当年的规定,农村户口的余承东,根本不可能去城里读重点中学。

但是父亲心疼他,更心疼他的读书梦。

于是,父亲托人让他上了县里的普通初中,每天往返4个小时,就这样,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在自己的坚持中,余承东考上了了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后来更是去清华读了硕士。

余承东的命运就这样被彻底改变了,考上了大学的余承东的命运注定和父辈不同。

1993年加入华为,再之后的履历,可以用“直升”来形容,历任3G产品总监、无线产品行销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欧洲片区总裁、战略与Marketing体系总裁等。

现在,余承东在华为的title则是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管理委员会主任。

余承东值得,他的人生经历和取得的成就,都值得很多人去钦佩。

但是这种“仰慕”不适合放在“谈话栏目”中,对谈栏目所自带的真实、平等、尊重被这种仰慕打碎。

就好像,我们熟悉的很多节目中,媒体人的位置甚至要更高于采访者,原因无他,为了“祛魅”。

去掉被采访者那层光环,以一个真实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人,得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这样,不是广告的广告,才是高级的广告。

显然,这个拙劣的对谈,只是模仿的形,而放弃了精髓。

因为对谈发起者不合时宜的崇拜感,让所有的信息,或者是,“真实”,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广告色彩。

换句话说,所有的好质感和设计,都被这种浓厚却又没那么高级的广告感毁掉了。

理想的对谈,是双方对坐,平等而尊重,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对于余承东来说,和媒体对谈,展现自己的专业和梦想,前提是以平常心的方式对待。

余承东做到了,但是坐在他对面的媒体人,则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了低人一等的位置。

就是这种“位置差”,让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视频,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广告。

所以,在这则广告里我们记住了什么?

记住了这个媒体人在华为专卖店里问,来看这个车的,到底是因为问界还是因为华为?

记住了两个人在车里“狂飙”时,媒体人夸张地表情,而余承东淡定地说,“太快了”。

记住了这个媒体人故作神秘地说,和余承东对谈之后,发现余总对于车的了解,比很多专门生产汽车的老板都专业。

还记住了莫名其妙的镜头:媒体人说,“以前没钱买华为,现在没钱买华为”;余承东更是莫名接了一句,“我们的车也要做成这样”。

那么,到底,要传达的是什么?

是华为这个品牌吗?

是问界M5这款车优秀吗?

还是,华为要帮助车企做到世界第一?

这些都传达了,又好像什么都没传达,因为,在浓重的广告氛围之下,这些都变得无足轻重。

看客们只记得,媒体人对于余承东毫无节制的“捧”。

好吧,我们回到最初,只是想问一下,这个片子,到底想传达出什么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