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阅读小组里的50多万种阅读:手机和书本之间的极限拉扯

记者 郭春雨

要不是收到了手机账户的扣费短信通知,张良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kindle电子书。

电子书早就不知道往在哪个角落里积灰了,自从制定了健康饮食不再吃泡面,kindle连最后一项“盖泡面”的功能都失去了——只有每个月会员扣费的12元钱,提醒着张良该看书了。

“看书好难”,尤其是在手机电量满格的前提下。豆瓣上有3000多个读书为主题的小组,其中人数最多的读书小组光看名字就觉得“读书难”:“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小组里有598833 个成员,他们自称为“书呆子”,在手机和读书的拉扯中,试图找回生活的控制权。

每个读书的豆瓣小组,都有众多“豆友”

极限拉扯

静下来看一会书有多难?

按照计划,张良想要在3月份看完两本书:《悲惨世界》《百年孤独》。如今4月也快要过完,只勉强打卡看完一本《百年孤独》。

“人物关系太复杂了,这些传了好几代的故事,那个名字太长了,我经常看着看着就忘了前面说的是啥。”张良说,自己强迫睡前看50页书,但是每次一拿起这本书,看了没有5页眼睛就觉得睁不开了。

“拿起书,就想睡觉。拿起手机,人就精神。”张良说,在这种“极限拉扯”之中,自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勉强看完了一本《百年孤独》。

书是看完了,里面能记住哪些内容?

“大体故事能记住。但是我就一直到看完整本书,我都没弄清这些人物关系。”张良觉得这本书可能对自己来说有点困难,因为长期的手机阅读习惯,已经无法让自己集中注意力,从而记住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冗长的故事线,“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安静地看会书,总是忍不住就去旁边摸手机。”

手机有什么好玩的?和书里的内容相比,手机每一个APP感觉都很好玩——大数据算法之下,手机所传播的每个信息似乎都精准地控制着兴趣,吸引和刺激到神经感官。

“都知道读书很有用,读书是一件好事。但是真的沉静下来看完一本书感觉太难了。”张良说,相比手机带来的刺激,读书给予的平静和思考,是任何电子产品所不能带来的体验。为了读书,他跟几位关系好的朋友成立一个“读书微信小组”,每天在里面打卡进度。开始的时候大家还都比较自觉,群里也比较活跃,会说一下自己读书的进度和心得,但没过多久,大家就在群里默契地不再说话——“当初许下的豪言壮志,都纷纷打脸了,还有啥好意思说的。”

“阅读难”反映在数据之中,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1.44分钟,2020年人均每天接触平板电脑的时长为9.73分钟。

张良2021年7月份购买的书单,到现在都没看完

在此之前,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纸质读物的阅读量、阅读时长均有所下降。2019年,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

调查还显示,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比2018年的19.81分钟减少了0.12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与2018年基本持平。

对比鲜明的是,2019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41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不到其中的五分之一。

“买了以后看”

“会不会看?”

“不知道”。

“那为什么还要买?”

“买了以后看”。

在人数超过50万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豆瓣小组,简短的几句介绍,描绘出了目前大部分人的阅读状态:“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满架的字纸用怨恨的眼看我……所以,这里只谈买书和藏书:看与不看,再说吧。”

50万个“豆友”,有50万种的阅读习惯。在这里,他们讨论着哪个平台买书更为优惠,哪本书值得阅读和收藏,当然,还有就是绕不开的“读书困难”话题。

“我买书的过程非常快乐,看书的过程就很漫长痛苦。”李林告诉记者,自己买书的欲望,远远大于读书的欲望。从精心整理书单、下单、到购买、放到书架上,感觉自己完成了这个过程后,就已经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

“我家里很多书,连包装的塑封都没有拆。”李林说,自己几乎每个月都要拿出一百多元钱去买书,喜欢的书千千万,但真正翻开看的没有几本,“有一次我又往家里拿快递,我妈看到问我,你又不看书,你买这么多书干嘛?”李林回答的是“买了以后看”,但“以后”是什么时候,自己也拿不准。

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李林的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对于阅读,已经从“阅读这件事本身”,逐渐演化成为了“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豆瓣小组里的很多人,对阅读给予了不同的功能性希望。有人觉得自己“没有主见,希望通过看书提高自己,能够有独立的思想”;还有人希望缓解焦虑,能够通过阅读“让日子静下来”;还有人觉得看手机的时间太长,感觉不仅是精神绷不住,眼睛也熬不下去了,“希望有人一起打卡看书,远离手机”。

豆瓣的小组人员来来回回,很多帖子在更新了一篇“开始阅读打卡”之后,就沉寂下去,不再有下文。

守住阵地

在书和手机的极限拉扯中,“豆友”绵羊算是守住了“阵地”。作为豆瓣读书小组的一员,绵羊觉得自己重建阅读习惯的契机,源自想要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抽身出来,慢慢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花在手机和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每天工作疲惫不堪,回家除了瘫着只想刷手机,这是一种漫无目的地‘刷’,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刷出些什么,网络大数据不停地把更新更好看的信息推送到我面前,我的大脑来不及反应就开始不停地接受,我的手更像是被粘在了手机上,根本舍不得放下。 ”绵羊说,2021年,她开始改变,试着杂七杂八随便看点书,并没有精心设计书单,也没有十分看重书的价值,开始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焦虑,也抵消了一部分玩手机的时间。年底回顾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仅仅只是从玩手机的时间里分出了一些,积少成多也足够看不少书了,可见以前所谓的‘没时间’不过都是借口。”随后,绵羊开始逐步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时间的调整,在培养起初步的阅读习惯后,绵羊加入了一个“打卡读书群”,每天阅读20分钟,一天不打卡就会被踢出群。

豆友晒出的读书笔记

为了“不丢掉2块钱的进群费”,绵羊在和群友的互相监督鼓励中终于坚持了下来,完成了令人欣喜的第一次“全勤”,不过很快绵羊就发现,这样的“打卡阅读”虽然让她的阅读速度急速提升,但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整理思绪,遗忘的速度更快。

在完成一个月的打卡任务后,绵羊没有继续参加20分钟挑战群,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记录阅读进程,并开始尝试做月度读书笔记整理,并从阅读中开始整理自己的书单。在今年的2月份,绵阳完成了8本书的阅读,并且把书单和心得发布到豆瓣上,和“豆友”们一起进行书籍的共享和阅读。在3月份,读书打卡天数为25天,绵羊完成了书籍阅读共计9本,并且还吸引了一批和她同样兴趣的“豆友”,一起互相鼓励着打卡阅读。

阅读书单的更新,能坚持多久?绵羊不知道。

在戒掉手机、摆脱碎片化知识,重新开始阅读的这个过程中,绵羊说,感受到了“长辈戒烟”一样的难处。

同样是守住了“阵地”,王凯的阅读习惯从书单开始培养——最开始,他会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短篇小说进行阅读,随后慢慢换到中长篇,在觉得自己能够“坐住”以后,再开始切换长篇小说,并且加入一些历史、文化类的书籍阅读。

“我有一个不玩手机的秘诀,就是卸载抖音。”王凯说,为了不让短视频去“争夺”自己的时间,自己手机上没有安装任何的视频软件。“我以前的时候经常刷手机不停,好几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眼睛也疼,头也疼,而且严重影响了我的睡眠。”王凯说,自己重建阅读习惯,大概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跟减肥一样,觉得很难,实际上当你看到自己每次都在进步,那种成就感是刷手机代替不了的。从阅读中发现乐趣之后,再坚持就不那么难了。”

豆友晒出的读书笔记

既然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这么难,那阅读有什么用?

“我觉得增长一些系统的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阅读这件事情本身就在重塑我的生活秩序。”王凯说,从阅读中找到乐趣、获得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是一种“从电子市场的包围中,逐渐找回生活主动权”的过程。

对于阅读的意义,绵羊描述得更为文艺:“阅读是另一剂良药,给了我独自一人也不会感到孤独的勇气,我从书里汲取我需要的养分,在这个春天和植物一起生长。”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张良”“绵羊”为化名。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