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有必要看《资治通鉴》吗?

帝王之书

《资治通鉴》,在历史上又被称作是“帝王教科书”。作者司马光(1019-1086)在这本著作里总结了自春秋末期以来一直到五代后周一千多年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宋神宗阅后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对于这部经典著作,我相信很多人家里都会“供奉”一套。然而这部书历来知道的人很多,读过的人很少,读过的人里又以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为主,例如毛主席就曾读过十七次之多,他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巨集伟,其取材之内丰赡,使后容世有欲着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这些对于统治阶级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材料,这也是它被称作帝王之书的原因。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必要看这样一部书吗?

​难读之书

可以肯定的是《资治通鉴》对普通人来说是一部难读的书。这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也就是根据年月日的时间线来记述历史,然而历史上很多大事件是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这样的事在《资治通鉴》这样的编年体史书里就会分散在不同卷里,初翻开这部书我们会发现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事件,都是这页讲一件事的碎片,下一页又讲另一件事的碎片了。这对于学者、史学家来说可以清晰地在特定的时间段将多项大事件通过时间坐标并列在一个维度,便于思索大事件的联系,但对普通人来说太过于割裂,也无法清晰地看到各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不过这个缺点很快就被后人解决了。南宋的袁枢(1131-1205)是《资治通鉴》资深爱好者,但也头疼每件史事分散开,首尾难以稽考,为方便研读,便“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然后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发布了《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全文几乎都是照搬《资治通鉴》的,只不过以事件为单位进行了重新排版,方便读者理清大事件的头绪。

​《资治通鉴》的难读还体现在很难将它读透彻。司马光写这部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所以他着重于写对于国家兴衰与百姓存亡休戚相关的方针、政策;他写这部书的的关注点就是希望统治阶级可以意识到太平盛世得来不易,但要摧毁一个盛世是特别简单的。然而这样的一部书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没什么阅读的必要,那么我们现在有必要读它吗?

​安身立命之书


研究《资治通鉴》的第一大家,宋末元初的胡三省曾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对于为人子的普通人来说,如果不知道《资治通鉴》里中国传统政治的底线和原则,不仅不能光宗耀祖,甚至还会让后人戳脊梁骨。

曾国藩给小辈推荐这部书时曾说:“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足下若能熟读此书,将来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致失坠。”读了这部书你再出来做事你就知道原则和底线在哪里,将来不至于栽跟头,犯不该犯的错误。

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学有余力还是很有必要读一读《资治通鉴》。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