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骨科专家破解“世界难题”,17岁少年将卸下陪伴三年的拐杖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长沙头条#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教授团队通过“血流桥接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嫁接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打造最佳术式,仅用三期手术,为一名罹患难治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17岁少年成功治疗,解决了国内多家医院十余次手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据悉,这是Ilizarov技术和腓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技术在国际上的首次创新性整合应用。

【唐举玉主任查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决定采用三期手术让17岁男孩脱离拄拐

衡阳的小徐3岁时出现右小腿弯曲,先后在家人的陪伴下赴广州、上海、北京、衡阳等地多家医院看诊,被诊断为“右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神经纤维瘤病”。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较为罕见,发病率约三十万分之一,特征为胫骨节段性发育异常,伴随成角畸形、病理性骨折和骨不连接。

由于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难度大,被称为“没有破解的世界难题”。

自2013年以来,小徐先后接受10余次手术治疗,单次住院最长达46天。

尽管如此,他的病还是没有治愈,且出现了胫骨成角畸形、患肢短缩、骨折断端不愈合及伤口感染流脓等情况,近三年来需拄拐生活,使其备受病痛折磨。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经多方打听,家人带小徐慕名找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主任唐举玉教授

“该患者虽然先后已经历十多次手术治疗,但右侧胫骨成角畸形明显,患肢短缩不断加重,还有骨折处久治不愈合、伤口感染等问题,情况非常复杂。”

唐举玉主任耐心地与小徐妈妈沟通:“要解决患者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彻底清创,控制感染;其次是延长肢体,矫正畸形;第三是显微重建,重建患肢功能;第四是康复锻炼。”

【患者本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唐举玉主任根据患者病情制订了详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决定将湘雅显微外科团队前期研发的国际最前沿的血流桥接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技术与Ilizarov技术进行整合应用,这也是目前适合该患者的最佳术式。

唐举玉主任表示,“此次手术将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是控制感染,第二期延长患肢,第三期是对胫骨缺损区域进行显微重建,重建患肢功能。”

整合应用国际前沿技术破解“世界难题”

3月1日,唐举玉教授为小徐施行了右侧下肢胫骨断端清创术与骨延长术,将其病变坏死的组织彻底清除,再采用外固定架固定,通过术后指导延长调整。

一个多月后,小徐的双下肢基本等长,这让他和家人看到了完全治愈的希望。

然而,第三期手术才是真正的挑战。

“手术的关键是通过血流桥接-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对胫骨14cm的缺损进行重建。”

考虑到单节段腓骨瓣支撑强度不够,唐举玉教授团队巧妙设计了双节段腓骨瓣移植同时携带了腓动脉穿支皮瓣。

这样不仅保证了移植重建的骨缺损有足够的支撑强度,还可以通过皮瓣对伤口有很好的覆盖,有利于伤口更好愈合,同时避免了牺牲胫前动脉主干,预防了踝关节外翻畸形的发生。

4月13日,唐举玉主任团队按照术前设计思路,在患者左小腿截取长为30cm的腓骨,且一并携带腓动脉穿支皮瓣,将骨瓣一分为二,重新拼接后移植至右胫骨骨缺损处。

双节段骨瓣重建胫骨连续性,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利用血流桥接技术重建双节段腓骨瓣及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血液循环,同时重建了胫前动脉的连续性。

【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资料】

整个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胫骨获得完美重建,供区无创解剖,伤口直接闭合,创伤最小化,并对左侧外踝做了处理,预防踝关节外翻畸形的发生,成功解放了右侧踝关节的固定,有望最大限度恢复右侧踝关节功能,这也是相对其他治疗方法的又一优势。

“以前我的眼泪真的没有干过,非常感谢唐教授,谢谢手显微外科的医生和护士!”小徐妈妈高兴地表示。目前,小徐已顺利出院,正在康复中。


(编辑Rainbow。 )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于花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