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唯一亲笔自传,一部笑中带泪的剖白之作

说到电影喜剧,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出生英国伦敦,4岁登台表演,5岁因为蛋挞离家出走,睡过菜市场,遭遇穷困潦倒;25岁成为片酬最高的电影明星,将美国默片推向高峰,卓别林封神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人生智慧?近日,新书《卓别林自传》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是卓别林唯一的亲笔自传,一部笑中带泪的剖白之作。


“我于1889年4月16日晚上8时,出生在沃尔沃斯区的东街。此后不久,我们一家人就搬到了兰贝斯区圣乔治路的西广场。据母亲说,当时我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的家境相当宽裕,一家人住了三间陈设很优雅的屋子。我至今记得:母亲每天晚上去剧院之前,总让我和雪尼睡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爱怜地给我们把被窝掖好,然后将我们嘱托给一个女仆。3岁半时,我闯了个祸。比我大4岁的雪尼变戏法,把一枚硬币吞下肚去,再从脖子后边取出来,我不甘示弱,也同样把一枚半便士的硬币吞了下去,害得母亲只好去请医生。每天夜里从剧院回到家,母亲照例要留一些好吃的东西在桌上—一块那不勒斯蛋糕或几颗糖果—让我和雪尼第二天早晨吃,讲好了要我们早晨别吵闹,因为她往往睡得很迟。”“我不大留意我们的经济恐慌,因为我们经常在那种恐慌中过日子;再说,我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对家中的烦恼事情很容易就忘记了。仍旧和往常一样,我总是放学后才回家,帮母亲做点杂事、倒掉污水并拎一桶干净水上楼,接着就匆忙赶到麦卡西家去,在他们那儿度过整个黄昏—只想到要躲开我家那间令人愁闷的阁楼。”在《卓别林自传》的开篇,卓别林便首先对自己曾经贫穷的家庭情况作了一个概述。

事实上,如自传中所载,卓别林的童年比较贫困,父母在他3岁前就已分开。父亲在年仅37岁时因酗酒过量去世,母亲则长期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卓别林和他的同母异父兄弟雪尼在贫民习艺所里度过了童年的大段时光。年仅10岁,他就加入了童伶舞蹈班,开始了职业演艺生涯。他参与了卡诺剧团《福尔摩斯》一剧的巡回演出,并成为舞台明星。他随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期间,被基斯顿电影公司雇佣。在他的第二部电影短剧《威尼斯儿童赛车》中,他创造了极富盛名、深受喜爱的“流浪汉”形象。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 很快,他开始自导自演。为追求更大的自由和更高的收入,他先后又加入了安奈山、互助和第一国家电影公司。1919年,他与道格拉斯·范朋克、玛丽·碧克馥、D.W.格里菲斯一同创立了联美电影公司。其后发行了大师级作品《巴黎一妇人》《淘金记》《马戏团》《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等。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卓别林的事业陷入低谷,他本人一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1952年,他迁居至欧洲,此后导演了最后两部电影《纽约之王》和《香港女伯爵》,同时完成了这部自传。1972年,他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7年12月25日,他在瑞士沃韦辞世。

这部自传是卓别林年逾古稀、告别银幕后回顾自己一生生活和从影经历之作,其中展示了卓别林全部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他如何发现和完善自己的天赋,他此后的电影生涯如何展开,以及他如何获得了全球声誉。

卓别林非常擅长文字讲述。他的自传极其流畅,他擅用剪辑手法讲故事的天才显露无疑,整部书被逸事趣闻、轻松幽默点亮。《纽约时报书评》这样评价本书:“精彩、跌宕,有如卓别林的另一部电影杰作,令人深深沉迷。”

在自传中,卓别林谈到了演戏技巧的相关话题。“有人说,演戏的艺术在于能使自己心里感到轻松。当然,这条基本原则适用于一切艺术,但一个演员尤其要能克制自己,能保持一种内在的支配力。一场戏无论演得多么激动,但演员内心的主宰应是沉着而轻松的,是可以随时调整和指导自己情绪的起落的——外在的你可以激动,内在的你必须受到控制。而一个演员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自己心里感到轻松。我的办法是自己体验出来的:在出场之前,我总是极度地兴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精疲力尽,但到了上场的时候我反而心里感到轻松了。无论如何,演戏基本上需要的是感情……一个人十分聪明,但如果毫无感情,他就可以表现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一个人情感丰富,但如果没有智力,他结果就是一个与人无害的白痴。但是,如果智力与感情获得理想的调和,那样就产生了最好的演员。对于一位伟大的演员来说,他的基本特点在于演出时热爱他自己……这可能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然而伟大的演员一心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趣味:欧文演《钟声》,特里演斯文加利,马丁哈维演《香烟工人的罗曼司》,这三出戏都是很平常的戏,然而戏里的角色却被扮演得非常精彩。你单是热爱戏剧还不够,你还需要热爱和相信你自己。”这段细致入微的讲解,可谓道出了演戏的真谛。


这部传记不仅是早期的演艺名人回忆录,而且还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真实细节和关键轨迹:伦敦南区贫苦的童年、初次登台的经历、为争取拍摄自主权而付出的努力、失败的婚姻、从好莱坞的逃离,以及个人丑闻。纵观卓别林一生作品,于1940年10月27日上映的电影《大独裁者》算得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从电影技法上看,是他第一部有声电影;从社会影响力来看,其影响力更是超过电影本身,在当时的战争年代引起了巨大社会轰动。“独裁者终会死亡,他们从人民那里夺取的权力会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只要我们不怕死,自由永远不会消失。”《大独裁者》最后,卓别林的这段演说词成为影史上不可超越的经典,深深地鼓舞了乱世中的普通人。好莱坞导演阿尔奇·梅奥甚至将其与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相提并论。此外,这部电影的演词直到今天也依然打动人心:“我们都要互相帮助。做人就是应当如此。我们要把幸福建筑在别人的幸福上,而不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我们不要互相仇恨,互相鄙视。这个世界上有足够的地方让人生活。大地是富饶的,是可以使每一个人都丰衣足食的。”“飞机和无线电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些东西的性质,本身就是为了发挥人类的优良品质,要求全世界的人彼此相爱,要求我们大家互相团结。”“我们发展了速度,但是我们隔离了自己;机器应当是创造财富的,但它们反而给我们带来了穷困;我们有了知识,反而看破了一切,我们学得聪明乖巧了,反而变得冷酷无情了。我们头脑用得太多了,感情用得太少了。我们更需要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性;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聪明乖巧,而是仁慈、温情。缺少了这些东西,人生就会变得凶暴,一切也都完了。”


作为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卓别林最大的贡献是将此前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高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水平。从他的电影开始,人们意识到,原来真正优秀的喜剧往往都是让人“笑中带泪”,而不仅仅是搞笑那么简单。“创作一部喜剧时,说来也矛盾,悲剧的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我想,这是因为嘲笑是一种反抗的态度,每到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用嘲笑的态度去反抗自然的力量,否则我们就会发疯。”1915年起,卓别林将喜剧、欢笑和轻松带给了满目疮痍的战后世界。后来的25年里,世人经历了大萧条和希特勒的上台,卓别林始终坚守岗位……从未有人在人们如此需要的时刻,给如此广泛的人群带来娱乐、愉悦和宽慰。对此,《纽约时报》就评价道:“在此一百年中,几乎再没有人在任何领域取得过如此之高的声望。”(读者报记者 何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