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溪大桥:从收费到免费(叶曙明)

作者 叶曙明

1

不管人们对即将来临的新文明是否有足够的思想准备,1980年代初,珠三角愈来愈繁忙的公路交通,已预示着一个新文明迫在眉睫。

那时,广东全省连一条高速公路也没有,从广州到中山150公里,开车竟要七八个小时。大部分道路都是只有几米宽的双向碎石路,途中还要经过四个渡口。番禺全境只有106公里通车公路,光渡口就有七个。广州到番禺才15公里路程,也要跨越两个渡口,至少花三四个小时。如果遇上台风、大雾,渡船停航,等上一两天也不稀奇。说起当年的渡口,跑长途的司机们无不叫苦连天,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寒风刺骨,天天都要大排长龙,有时车龙长达两三公里,挤成一团、混乱不堪。

“路通财通”。以霍英东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港澳工商界人士,把这个观念带到内地,急切地想在广州、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与港澳之间,开辟一条通道。

1981年,霍英东捐赠和低息贷款6000多万港元,发动兴建了广珠公路上的中山、细滘、沙口、三洪奇四座大桥,目的是打通珠三角的西走廊。广珠四桥在全国率先实行收费还贷,以桥养桥的经营模式。1994年5月,怀胎10年有余的广深高速公路,终于建成通车。

大石大桥通车典礼盛况


2

高速公路改变了人们的时间与空间观念。西走廊打通后,霍英东又一心要打通番禺进入珠江口东岸的通道。1982年,港澳殷商何添、何贤兄弟与霍英东共同捐资600万港元,修建了番禺大石大桥。1983年,霍英东又再捐赠300辆五十铃1.75吨货车(变卖得1485.5万元)给番禺政府,何氏兄弟捐赠200万港元,共同策划兴建洛溪大桥。

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和省公路勘查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马上开展了地质勘查和建桥的设计、论证工作。两名设计院专家飞赴澳大利亚,专程向正在兴建中的门道桥取经,据说当时运回来的资料就有上百公斤重。设计院最初确定了三个桥梁建筑师人选,但其中两个知难而退,最后只剩下毕业于成都工学院,当过“右派”的桥梁专家杨高中,成为唯一人选。当年他52岁。

洛溪大桥位于广州港出海的南航道上,全长1916米,主桥长480米,主跨度180米,双向四车道,通航净空高达34米,以确保7000吨海轮能顺利通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连续刚构桥”的新桥型和大吨位预应力体系的新技术,桥的自重比国外同类型桥轻了10%。

许多专家一看这个设计,都倒吸一口冷气,大呼难以置信。一家桥梁公司甚至扬言,这个设计太危险了,一旦遇上强台风,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不改图纸,他们就不提供建桥设备。但杨高中胸有成竹,坚持不改。

霍英东在洛溪大桥工地上

1988年12月,洛溪大桥落成通车。霍英东在剪彩典礼上说:“家乡的路越走越宽,家乡的桥越建越好了。”无论在什么天气,从任何角度去看,洛溪大桥都是那么雄伟壮观,让人情不自禁地吟哦起梁启超的名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洛溪大桥是当时国内最高的公路桥梁,按同类桥型,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因此被中外专家称为“亚洲第一桥”。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的萧汝诚教授说,就技术层面而言,洛溪大桥在中国的桥梁建设史上,“具有绝对的里程碑意义”。

随后,番禺政府又利用霍英东番禺基金投入3000多万港元,兴建了第三座大桥——沙湾大桥。


3

珠三角变了,广州变了,番禺变了。人们愈看愈肯定:道路与桥梁原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可以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大家都懂得以桥养桥,以路养路,”霍英东兴奋地说,“广东在短短十几年间搞了2000多座桥。”1970年,广东全省(包括海南岛)的可通车公路才3.55万公里,到2004年底,不含海南岛的公路总里程也已近11.2万公里了,其中高速公路2519公里,一级公路7060公里,二级公路1.6590万公里。桥梁2.3009万座,112.4154万延米,居全国之首。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62.5公里。地级市已全部通了高速公路。道路和桥梁把广州与整个珠三角连接起来了。从此,广州南部热闹起来了,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几乎可以说,每天驶过洛溪大桥的车流量,就是测验南拓热度的温度计。洛溪大桥原设计每天的车流量为三万辆,1988年刚通车时,日车流量为8195辆,1993年已超过四万辆,到2005年,日车流量更达到6.5万辆,严重超负荷。洛溪大桥面临的最大危险,不是台风,而是急剧增加的车流量。一位记者写道:“当我们在这座大桥上行驶时,似乎都可以听到它的喘息声。”


与洛溪大桥连接的105国道和1905省道最初只有九米宽,双向两车道,塞车塞得一塌糊涂。为此番禺把这两条路从九米扩宽到18米,但无济于事。当广州大道扩建为双向10车道以后,洛溪大桥更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交通瓶颈了。人们用尽“心肌梗塞”、“肠梗阻”、“脑血栓”等词汇去形容那里的堵塞。专家指出,洛溪大桥的路面已千疮百孔,桥体的裂缝在迅速增多,将影响大桥的寿命。

现在每天经过洛溪大桥的,不仅仅是番禺当地人,也不光是游客,自从祈福新邨、华南碧桂园、南国奥林匹克花园、丽江花园、广州雅居乐、锦绣香江等大型社区在番禺建成后,已有几十万广州市民搬到那儿居住了。这座桥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2005年6月洛溪大桥还贷期结束的“大限来临”,是否要取消过桥费也成为市民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


4

争论的焦点,超出了还贷期后还要不要收费的范围,直指问题的核心:洛溪大格的过桥费,究竟合不合法?有人指出,过桥收费的原意,是用来还贷。但洛溪桥主要是霍英东、何贤昆仲捐钱兴建的,并不存在还贷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霍英东没有从洛溪桥收过一分钱,但还贷项目上却有他的名字?


一位广州市人大代表强调,他反对四处设站收费,不守信用、不合法的路桥收费。“市政府提出要协调经济发展,让市中心南拓,可城外有那么多的收费站,谁愿意住到那边去?”在2004年2月10日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小组讨论上,市长林树森同样坚决地说:“我也是人大代表,我支持路桥收费!”另一位人大代表则说:“我只接受在合法范围内的收费。”去就之分,全系于一个“法”字。

政府用尽一切办法,决心把洛溪大桥的日车流量从6.5万辆,压回到三万辆。除了兴建洛溪二桥的远景规划外,一项立竿见影的措施,就是实行过桥收费,限制车流量。“为保证洛溪大桥的安全,”市交委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洛溪大桥不能继续收费,“就只能实行交通管制了!”

然而,当洛溪大桥还贷结束之后,再以还贷为由继续收费已失去法理依据。广东省政府在2005年6月22日作出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从7月1日起终止洛溪大桥的收费。那天,广州几乎所有传媒都派出强大的采访阵容,坐镇在洛溪大桥两头。

当7月1日零时整,由北向南,车牌号为粤A-MY241的绿色的士第一个免费过桥时,在场的市民都鼓掌欢呼,“长短炮”的闪光灯劈劈啪啪闪个不停,电视摄像机的镜头也两面夹击,把的士围得水泄不通。报纸都用大篇幅报道了洛溪大桥免费头两天的情况。对比一下各家传媒的报道手法也很有趣。省媒体《羊城晚报》的大标题是《免费洛溪桥车流畅顺大道通途》《历史一刻欢呼声响夜空》;市媒体《广州日报》的大标题是《洛溪大桥免费首日,上午很堵车傍晚较缓慢》《洛溪大桥免费次日大塞车》。

在广东,再也没有一座桥像洛溪大桥那样,自建成十几年后,还一直争议不断,新闻不断,飞短流长,无日无之。在媒体上、在互联网上、在政府、在人大会议,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这种情况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洛溪大桥是番禺的“财神”与“福星”。如果没有洛溪、大石二桥的开通,加拿大华裔实业家彭磷基断不会在1991年跑到钟村佛子岭一片荒山上,投资兴建号称“中国第一村”的祈福新邨;东南亚声名赫赫的蛇王钱龙飞,也不会在1992年到大石飘峰山兴建“飞龙世界”。大概也不会有后来的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长隆夜间动物世界,更不会出现那么多美丽的园林度假生活社区,被房地产界戴上一顶“番禺是中国的房地产王国”的桂冠。所有在番禺投资、置业的人,不都是因为坚定地抱着“路通、财通”的美好憧憬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广彩与珐琅:中西融合的惊艳之作(叶曙明)

北斋曾记否,往事终成烟?(叶曙明)

还没真正年轻,却已老去的广州工业时代(叶曙明)

霍英东童年丧父(叶曙明)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