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中埃携手打造新时代命运共同体

2019年12月,伊萨姆·沙拉夫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伊萨姆·沙拉夫/供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出版以来,在海外持续热销,产生了强烈反响。近日,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接受《中国新闻发布》专访,分享他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的阅读感受。

《中国新闻发布》:2014年9月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文版第一、二、三卷先后面向全球出版发行。您对该著作的整体印象如何?

沙拉夫:习近平主席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哲学家。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领导人,具有强大的领导能力,而且富有人情味;他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有能力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应对当前的全球挑战。这部著作让我领略到习近平主席在治国理政中的理性思维和远见卓识,对于我增进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主要内容等都非常有帮助。

在这部系列著作中,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间,带领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作为占全球制造业份额最大的国家,也是GDP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又通过自身发展为世界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这样的伟大奇迹,激励着其他许多国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将更加壮大,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可能在一些国家再次落地开花,蓬勃发展。我认为,中国能取得巨大发展、创造奇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高瞻远瞩,改革设计充满智慧,带领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下,国家保持稳定,长期性的重大决策得以持续贯彻,在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和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令我印象深刻。通过阅读系列著作,深入了解中国的扶贫工作,你就会发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时间内成功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加快恢复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不断发展进步,人民收入稳步提高,持续增加人民获得感,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收录了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20年1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论述,共有报告、演讲等270篇,分为54个专题。其阿文版的全球发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中国主动与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沟通的重要标志,表明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另一方面,这也极大地满足了阿拉伯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读懂中国。我相信,不仅对于埃及,中东、北非的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借鉴。

《中国新闻发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请您谈一谈,中埃两国应如何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埃及卢克索,卡纳克神庙内的壁画。视觉中国/供图

沙拉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张,还专门提到了卢克索神庙,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认为,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文明交流互鉴,就是倡导国家之间要进行全面合作,就必须有互信。要相信自己的文明,并去尊重别人的文明,尊重双方的不同。文明并不是要一模一样,而是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天下大同”。

晨曦中的中国金山岭长城(河北滦平段) 视觉中国/供图

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文明。埃及有尼罗河,中国有黄河;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埃及清真寺里有迷人的阿拉伯文书法雕刻,中国古老的建筑上绘有精美的汉字书法艺术。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和相互借鉴,从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才能真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日落时分的埃及吉萨金字塔 视觉中国/供图

埃及与中国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两国文化交流绵亘古今。两国沿着丝绸之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繁荣文化事业、深化人文交流的道路上相互借鉴、同舟共济。埃及是中东和非洲第一个在大学里设立中文系的国家、第一个在电视台播放中国连续剧的阿拉伯国家、非洲第一个中国大陆公民组团出境目的地。2002年,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正式落成,这里举办的每场活动都广受欢迎,越来越多埃及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事实上,我参加了中心的许多讲座和论坛。2016“埃中文化年”,埃中双方在两国25个省市举办了涵盖文化艺术、图书、广播电影电视、思想对话、青年教育等各领域交流活动100余项。

中国银川,宁夏博物馆收藏的精美壁画。视觉中国/供图

2021年,埃及新增两所孔子学院,中文进入埃中小学课堂有重大进展。四所孔子学院、两个孔子课堂、两所“鲁班工坊”见证着埃中人文交流日益深入。就个人层面来说,我非常荣幸当选第六届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理事长。云课堂、云展览、云美食、云演出、云讲座见证着两国的民心相通。埃中两大文明交融互鉴步入新时代,埃中友好更加深入人心。2021年7月,埃中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协定落地,埃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新的发展。

眼下,埃中文化交流并未因疫情影响而停滞不前,反而在两国人民合作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未来,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文明对话和互学互鉴,通过文化交流建立共同语言,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实现理念相通、心灵相通,搭建人文交流的桥梁,为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注入长久动力。

《中国新闻发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记录了“一带一路”建设从提出倡议到不断走深走实的历程。您觉得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新时代埃及发展的前景有何意义?

沙拉夫: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成员,我越是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并见证其不断推进,就越是能体会到习近平主席对于世界发展格局与人类未来命运的战略思考。

对于埃及和很多国家来说,脱贫都是重要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多边合作的创新模式,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带来了新的前景。尽管埃及的光照充足,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但面临技术和资金等难题。中国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建设成本,积累了丰富的光伏技术扶贫经验,因此,埃及借鉴中国的光伏技术发展经验非常重要。中国用70多年发展历程所书写的奇迹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我非常希望与中国的友好合作能使埃及实现同样的发展。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愿景”正深度对接。非洲第一高楼——埃及新行政首都CBD标志塔已实现封顶,“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初具规模,埃中合产电动汽车上路试行,阿拉曼新城高层综合体创新起步。在中国企业和技术的助力下,本班光伏产业园在埃及南部的阿斯旺沙漠上拔地而起,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产业园之一;埃及本土制造的第一块光伏太阳能电池板也于2019年5月从中埃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下线。

展望未来,埃中两国关系发展面临新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我相信,埃方将全力落实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与中国各界同仁一道,落实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提出的“九项工程”,推动两国在政治、经贸、教育、文化、旅游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力争把埃中关系打造成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样板。

《中国新闻发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多次提及中埃友谊及中阿、中非友好。您如何看待中埃两国交往的历史和未来?

沙拉夫:埃及和中国都是具有古老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亚历山大,古丝绸之路成为联系双方的重要纽带。近代以来,埃中两国人民在反殖民、反霸权的斗争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60多年前,在万隆会议上,纳赛尔总统同周恩来总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埃中两国由此携手合作,迈上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征程。

1956年5月30日,埃中正式建交,埃及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建交66年来,虽然世界风云变幻,埃及与中国也各自经历多次领导人更替和内外政策调整,但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友好和稳定,经贸合作不断加强,文化交流持续深入。两国相互同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埃及在开罗萨拉丁城堡、卢克索卡纳克神庙和阿斯旺菲莱神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地亮起五星红旗灯光秀,向中国人民表示坚定的支持。为协助埃及建立口罩生产线并实现中国疫苗本地化生产,中国先后向埃及提供四批援助物资和疫苗,两国企业签署疫苗冷库项目合作协议,这些都见证了埃中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埃及也由此成为非洲首个拥有疫苗生产能力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有句古谚语:“出门路上靠朋友。”在两国官方深入合作的同时,埃中民间友好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埃中友协广交各界朋友,不断扩大埃中友好朋友圈,培养知华、友华的接班人,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向埃及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介绍真实的中国。尽管埃及与中国相隔万里,但我相信,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就像尼罗河和长江一样,历经千年,奔流不息,这份深情跨越地理、穿越时空,将一直流传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我主持的非政府组织——埃及沙拉夫可持续发展基金会,曾与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合作,主办了一场名为“认识中国”的研讨会,以帮助埃及人民了解真正的中国。

《中国新闻发布》:您访问中国超过30次,并且一直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请您分享一下对中国文化的感受。

沙拉夫:我总说,如果想了解另一个国家的人文状况,最好是到那个国家生活一段时间。虽然我并未在中国待很久,但对中国的多次访问使我对这个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自2005年以来,我多次访问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感受海运发展;在宁夏参观有近500年历史的纳家户清真寺,并和当地的穆斯林家庭共进午餐;到山东考察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我来说,中国并不陌生,但每次来中国,她的发展变化总是让我印象深刻。每次访问中,我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也能感受到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道义的坚守。

我对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古筝、剪纸、折扇,这些中国风的物件为我的生活添了不少雅趣;我喜爱中国音乐,经常听的一首乐曲是《茉莉花》,那婉转优美的旋律让人回味无穷;我特别喜欢中国的书法、国画,还有中国朋友曾送我一幅《富贵长春》图,盛开的牡丹花象征着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置身各种历史博物馆,聆听艺术藏品讲述古老的故事,总让我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震撼;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每一次体验都让我感到惊艳。

我喜欢中国食物,比起埃及食物,中国食物更清淡、健康。我也崇尚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念,并且多次体验中医疗法。我还学会了使用微信,有自己的微信号,和许多中国友人加了好友,有时还会和中国年轻人一起合影、自拍。如今在中国,网上购物、手机支付成了流行的生活方式,一切变得越来越智能,这让我感觉非常奇妙。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与非洲日益广泛的合作,中国在埃及乃至整个非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埃及,人们学习中文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大多是源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我非常希望越来越多的埃及人能有机会去中国,通过品味中国文化、体验中国人的生活,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采访对象: [ 埃及] 伊萨姆·沙拉夫(Essam Sharaf) 埃及前总理,“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实务版)第005期 读懂中国栏目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