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就失业,青年律师是选择授薪还是单干?

文 |申文波律师

  •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有句话说:“在你想要评判别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处境并不如你”。

给别人提建议,实质上是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灌输到别人身上,极有可能伤害别人的“尊重需求”。

本文试图从一个经历者的角度谈谈对律师行业的看法,希望读者有所判断,各取所需。

实习律师执业就失业一点不夸张,甚至来说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律师行业对实习律师并不友好,低工资、低保障、钱少事多是常态。

当然这种实习状态往往被冠上“实习不要考虑挣钱、学习本事才是正道”的行动尺码,即使实习律师自己感到焦虑、无力,但又好像说不出哪里不对。

实习期间有案件做、收入可观、前途无量的概率,还不如网路小说霸道总裁遇到我概率大。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律师,实习期间不积攒力量,领证的那一刻很高兴,随之而来的是时刻侵袭的焦虑感。

有些人顶不住压力,选择考研读书、有些则考公彻底远离律师行业。

青年律师执业之后面临的选择其实并不多,要么咬咬牙做个体户,自耕自吃,要么是选择做授薪,拿固定工资旱涝保收,但在收入上有所突破要困难的多。

至于合作拿提成、boss分配案件的模式则可遇不可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到事业上的贵人,执业前期碌碌无为仅能养家糊口是常态。

做个体户和授薪律师各有利弊。

个体户,要承受收入随时清零的风险,除了生活上的房租、卡座费、律协会费等压力外,还要拉下脸宣传自己搞案源。

拉案源的途径有很多,同学、老乡、商业推广、抖音等自媒体以及参加各种论坛讲座等活动,目的无非是让更多人认识律师,扩增获客流量。

这些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且很多是长线投入,短期内看不到效果,这个等待期最磨人心性,最痛苦难捱。当然,个体户意味着时间自由,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事务,有些人野蛮生长的速度要远远大于合作律师和授薪律师。不过,今年应该不是选择单干的有利之年。

自由对于个体户而言,除了时间自由外,其他都不自由。

相对于个体户而言,授薪律师旱涝保收的特点似乎更诱人,毕竟相对于冒险者的高回报的不确定性利益而言,追求确定性利益更符合人的原始本性。但疫情正在改变/打破这种确定性,降薪、裁员的风也刮到了律师行业。

授薪律师做的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boss或团队的业务、非诉业务、交通事故保险业务、银行催收业务等等。虽然业务分类不是特别科学,但大致可以分为重复性的拧螺丝钉、独立办案的业务员两类。

对于前者诸如银行催收、保险业务,虽然短期内可以快速积累财富,但长期来看对个人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有心人可能会尽量扩大这类业务的边际效用也确实做出来名堂了,但实际上成功的不多。

还有在非诉团队审合同、参与商务谈判之类的,除非老板给的多,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可能干了四五年出来一样没有案源。

就像某位前辈所说的那样,有些红圈所的青年律师在高端写字楼喝着咖啡,领着月薪几万的工资,大部分一眼望到头了。

因为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和随着执业年限的增长,拧螺丝的角色注定被顶替,到时候多少人免不了经历独立的阵痛。

对于团队或boss也是什么案件都接的情况,确实能够借此提高办案能力。团队或者boss承办什么案件、交办什么类型的案件,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相对于个体户而言,短期内会接触到不同的案件,执业经历短期看是占优势的。

选择授薪则意味着选择自己的时间被工作填满,对于拓展案源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又或者有些团队禁止/变向禁止律师个人接案,有些团队给的很多让律师看不上个体户的野路子等等,都影响个人的发展。

对于实习期间没有积累案源,拓展案源渠道,又没有或很少参与案件的办理,业务能力不行,不妨先做授薪提高个人的办案能力。但不建议长期做授薪,最好一年为限,两年最多了,毕竟菜鸟是一时的。

独立并不意味着原先的团队不会和你合作了,反而现在很多团队希望青年律师能够尽快独立,这样既有利于后期合作案件,也会极大的减少用工成本。

要做自己,要有专业人设,要成为身边同事不可多得的王牌,合作的机会则会越来越多。

对于纯授薪固定的银行催收、保险类的业务,真的不建议长期做。当然如果管理比较宽松,可以决定是否承接案件、承接多少案件,也可以作为前期困难时期的过渡。

希望每个前行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走下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