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五次东扩始末:俄罗斯实力差距是硬伤,又被美国忽悠一错再错

最近在俄乌冲突中,有一个不断被提起的关键词——北约东扩。

现在普遍认为,自1999年以来,北约在美国的主导下先后进行了5次东扩,成员国从16个增到了30个,防区向东推进了一千多公里,并直抵俄罗斯边境,是造成此次俄乌冲突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北约东扩的隐患在冷战结束后就已经被埋下了,其后又在俄罗斯的一再妥协下形成了今天的局面。换句话说,是俄罗斯的战略误判造成了北约不断东扩的事实,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普京一再对西方充满幻想,才使俄罗斯最终陷入了退无可退的绝境。

那么俄罗斯又是如何被美国忽悠,一步步放弃原则,选择妥协,放任北约东扩的呢?

首先来简单说一下北约是什么?

北约的全称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8月24号,总部位于布鲁塞尔,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之所以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因为它是由北美和欧洲国家组成的,跨越大西洋的一个国际组织。

那么为什么要成立北约这个组织呢?

其实简单来说,北约就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欧洲各国元气大伤,而美国则逆袭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在最大的敌人轴心国瓦解之后,美国就开始把目光转向下一个可能的敌人,也就是逐渐兴起的社会主义,还有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由于当时,很多欧洲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好,美国担心苏联会趁虚而入,所以为了让欧洲可以快速地振作起来,美国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用于战后重建,也就是俗称的马歇尔计划。1948年马歇尔计划启动,美国向欧洲提供约130亿美元的资源(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500亿美元),从而奠定了在欧洲的影响力。

但经济援助是面子,美国人看重的是军事合作的里子。所以在1949年时,美国、加拿大还有其它10个欧洲国家,一起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承诺建立一个共同防御的军事组织,而这个组织,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作为回应,1955年5月14日,苏联阵营签署了《华沙条约》以对抗北约,冷战对抗进一步升级。

在冷战期间,北约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防范华约组织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因此,军事的议题就成了北约安全战略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实事求是地讲,在北约东扩的过程中,包括前苏联在内都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进行过几轮讨价还价,但可惜的是,最终的结果都是以苏联或者是俄罗斯的妥协和退让而告终。戈尔巴乔夫时代如此,叶利钦时代如此,甚至普京时代也是如此。

戈尔巴乔夫的退让

1989年12月3日,美苏双方领导人在马尔他高峰会议上宣布结束冷战。1990年6月,戈尔巴乔夫与老布什就专门讨论了统一以后,德国将何去何从的问题。戈尔巴乔夫试探性地提出,统一以后的德国既不应该留在北约,也不应该留在华约,而是应该保持中立的地位,成为北约和华约之间的缓冲地带。

没想到老布什坚决不同意,表示无论德国以什么方式统一,统一以后的德国都必须留在北约内部。应该说此时是决定北约今后走向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苏联能够坚决地提出自己的主张,美国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可是没想到,仅仅在一个月之后,戈尔巴乔夫就向老布什作出了让步,放弃了德国中立的原则。所以随着柏林墙的轰然倒塌,1990年10月3日东西两德合并,民主德国脱离华约组织,正式以德国的名义宣布加入北约。前苏联的这一让步,就造成了北约在还没有扩张成员国以前,防区就已经向东扩大了的事实。也是因为在这一次较量中尝到了甜头,在北约以后的东扩问题上,美国表现得更加咄咄逼人。

柏林墙倒塌一年以后苏联解体,俄罗斯取代苏联登上了国际舞台,原先与北约分庭抗礼的华约组织随之解散。这时,失去对手的北约该何去何从,在北约内部也出现了较大分歧。虽然有一部分人认为北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解散, 但主导北约的美国意见还是占了上风,美国人认为尽管苏联解体了,传统的安全威胁不存在了,但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却很大,北约有必要维护这些新生的所谓东欧自由民主国家。由此,北约开始从军事同盟组织,逐渐变成了推行所谓输出普世价值的扩张工具。

叶利钦的退让

从1993年上半年起,美国开始透露出北约东扩的信息。在当年6月份召开的北约理事会上,首次提出要研究北约与东欧国家的关系问题。说白了就是研究北约要不要扩大的问题。然而,这时的叶利钦政府正处在与西方国家的蜜月期,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处处展现出要融入西方的姿态。因此,叶利钦政府在最初面对可能出现的北约东扩的信号时,表现出了非常令人迷惑的行为。

1993年的8月份,叶利钦访问波兰,他在与波兰总统瓦文萨的会谈当中,就拍着胸脯说,俄罗斯理解波兰想要加入北约的愿望,波兰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不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之内,波兰要选择哪一条道路,要跟谁结盟完全由波兰自己决定。随后,叶利钦又访问了捷克,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的这些表态不但被写进了当时外交公报当中,给那些想要加入北约的国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以为俄罗斯不会阻挠北约的东扩,当然也坚定了美国北约东扩的决心。

但随后俄罗斯国内出现的动荡,还是改变了北约东扩的计划。

1993年10月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调集坦克炮轰议会大厦,造成了157人死亡的惨剧,震惊了世界。这件事让美国人意识到,以叶利钦为代表的西方政权,其实还非常不稳固,如果选择在这个时候扩张北约,可能会造成亲西方政权的垮台。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俄罗斯就有可能脱离美国的控制,或者陷入内乱,而这两个结果都是美国人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俄罗斯还拥有极为庞大的核武器库,如果这些核武器的监管出了问题,对全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因此美国改变了策略,将北约东扩换成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推出了“和平伙伴计划”。

按照北约的官方解释,所谓的和平伙伴计划是指,北约邀请前华约国家和中立国家参与的合作机制,允许这些国家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维和行动与人道主义行动等。因为并不是直接把东欧国家纳入北约,这使俄罗斯放松了警惕,周边的23个国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都纷纷加入,甚至连俄罗斯在1994年6月22日也正式加入了和平伙伴计划。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北约正式成员国与和平伙伴计划国之间,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军事演习,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现在来看,如果美国真心是以这样一幅姿态来扩大北约的影响力,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和平伙伴计划,今天的俄乌战争也不会爆发。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和平伙伴计划只不过是美国的权宜之计。它其实是以开放的合作组织为幌子,先麻痹俄罗斯然后拉拢周边国家参与,而真实的目的却是从和平伙伴计划中筛选出比较合适的国家,再分批吸收进北约。

随着俄罗斯国内政局逐渐稳定,1994年北约在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东扩计划。这时,之前还声称中东欧国家在加入北约的问题上可以自行决定的叶利钦,态度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他致函美德英法四国领导人,表达了措辞强硬的激烈反对。

对于叶利钦的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有一种分析认为,他一开始可能根本没觉得北约会真的东扩,所以故意摆了一个高姿态,但没想到给自己绕进去了。在重新评估了新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后,才认识到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可能造成的实际威胁。

但是之前说过的话也不能说反悔就反悔,于是叶利钦就又耍了一个小聪明,说我不是反对前华约国家加入北约,前提是俄罗斯也要加入北约,既然北约对于一切新兴民主国家都开放,并且北约东扩也不会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那我们都是北约成员国也就都安全了。叶利钦的这一招相当于釜底抽薪,本来北约防范的就是来自东边的威胁,现在连俄罗斯都加入了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所以,俄罗斯提出加入北约的想法除了能和美国斗斗嘴以外,根本解决不了东扩的问题。

时间来到1996年,眼看北越东扩的决心越来越大,拦都拦不住了。

在这种情况下,叶利钦政府与美国展开了冷战后的第一次博弈。他首先选择了军事示威,采取了包括加强和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停止履行裁军条约、调整国家军事战略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阻止北约东扩的决心,于是叶利钦政府又转变策略,提出了三种北约东扩的折中解决方案。一是东欧国家可以加入北约,但主要是参加北约的政治事务,而不与北约军事一体化;二是北约可以吸收东欧国家,但是不能在东欧国家部署核武器和军事设施;三是划出所谓“叶利钦红线”,提出北约不能与俄罗斯接壤,要求波罗地海三国绝不能加入北约。结果美国人一条都没同意,完全拒绝了叶利钦的提议。

无论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代,俄国人很少蒙受过这样的羞辱,这对叶利钦政府来说非常难堪。既然阻止不了北约东扩,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怎么堵住反对派的嘴,怎么给民众一个交代,让民众相信,北约东扩不是俄罗斯的外交失败,也不会损害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于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叶利钦政府开始更加积极地要求跟北约对话,试图营造与北约的友好关系,来迷惑俄罗斯民众。美国显然知道叶利钦的想法,也不失时机地表示愿意和俄罗斯谈判。

于是在历时4个多月和6轮艰苦的谈判后,1997年5月27日,俄罗斯与北约签署了北约和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本文件,文件规定双方共同设立常设联合理事会,解决威胁双方的和平与稳定的问题,协商和通过涉及双方利益的决定。

在签字现场,叶利钦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文件,它不仅符合俄罗斯与北约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将有助于加强欧洲的安全和稳定。说着说着,他又口无遮拦起来,当场宣布从签字之日起,俄罗斯的导弹将不再瞄准任何一个北约国家。为了气氛的需求,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还和叶利钦唱起了双簧,宣称这不仅是俄罗斯的胜利,也是北约和整个欧洲,大西洋共同体的胜利。克林顿也满怀诗意地开始展望未来,他说在20世纪的黄昏,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的俄罗斯,和新的北约,在一个充满无限机会和希望的新欧洲,携手工作的新世纪的到来。

然而,这个看上去皆大欢喜的文件实际上对俄罗斯而言却形同废纸。因为北约除了答应不在俄家门口部署核武器以外,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而那个俄北常设理事会也只是一个对话机构,虽然俄罗斯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却连投票权都没有,根本改变不了任何决定。更要命的是,签署了这份文件,北约就相当于得到了一张东扩的“通行证”,为今后不断扩张埋下了伏笔。

对于叶利钦政府而言,签署这份文件其实是在无力阻止北约东扩的情况下做出的妥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无奈。唯一让叶利钦政府感到欣慰的可能就是,它可以抵消一些俄罗斯民众反对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国家安全尽在掌握之中的假象。

然而所谓的共同胜利实际上只是俄罗斯单方面的战略退却,是对战后雅尔塔格局的重大修改,标志着冷战后北约主导的欧洲安全格局的形成。因此,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家诺夫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份新的凡尔赛条约。

不出所料,1999年4月,北约就吸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加入,实现了冷战后的第一次东扩,使得北约的防区向俄边界推进了800多公里。相形之下,作为军事大国的俄罗斯,在军备开支上却囊中羞涩,无论是在战略力量还是常规力量上都已经失去了冷战时期与美国建立的战略平衡。

普京的妥协

2000年3月,普京上台执政。无论是从传统的地缘安全考虑,还是从稳固大国地位出发,普京都不可能放弃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但他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态度和外交政策上也都保持着与西方合作的想法。

他先是向北约发出俄罗斯准备与北约恢复接触的明确信息,随后又主张要大力提高俄同北约的伙伴关系水平,此后,在2002年5月,俄罗斯还与北约签署了《罗马宣言》,建立了“20国框架”,构建了新的安全合作机制。可以说,普京上任后尽可能低调处理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甚至包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适度让步,争取与美国主导的北约达成谅解、建立信任,以此来换取北约停止东扩的承诺。

然而,俄罗斯的天真并没有换回美国的同情,普京的务实并没有换来同等的回报。2004年,北约再次接受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7国成为新成员;此后又分别在2009年、2017年和2020年多次东扩,先后增加了14个成员国,严重挤压了俄罗斯的地缘版图的战略空间,也背离了普京关于“北约东扩不能损害俄罗斯的安全利益”的核心诉求。

即使这样,北约仍不满足,又把目标对准了乌克兰。要知道,乌克兰在苏联时期,就是仅次于俄罗斯的加盟共和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自然资源,还是工农业都是其它东欧国家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那么俄罗斯就会彻底暴露在北约面前,相当于北约把枪口抵在俄罗斯的脑门上,面对这样的生存危机,有哪个国家能够坦然接受呢?只不过等他们幡然醒悟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