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花钱打网游,充值通道为什么一路绿灯?


  近日有媒体报道,多位网友投诉称孩子用家长手机偷玩游戏并充值上万元,但部分软件应用平台、网游公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打折”退款(据5月24日《中国消费报》)。

  “熊孩子”上网课偷偷打游戏,用成人账号大额充值,一夜之间豪掷千金父母却浑然不知。近年来,随着网游的普及和各平台差异化的充值规则,未成年人网游充值行为愈加隐秘。一边是只想追回钱款的“无辜”父母,另一边是被“熊孩子”折腾得叫苦不迭的应用平台、游戏公司。一时之间,谁该为“熊孩子”充值行为负责成为众说纷纭的话题。

  事实上,“熊孩子”背着父母大额充值,相关应用平台、网游公司要不要退款、怎么退,法律是有明确规定的。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在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情况下,其行为无效。“熊孩子”只为打怪升级,更新游戏装备,全然不知成千上万的金钱来之不易、价值几何,其充值和交易行为明显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不符,当属无效行为。家长只需证明游戏的充值操作由孩子实施且家长对此不知情,相关平台、公司就应当全额退款,不能“拖延”,也不可以“打折”。

  更值得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未成年人的上述大额充值行为,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据《中国消费报》报道,有网友反映,上述投诉涉及的部分游戏软件并没有人脸识别认证机制,有的甚至无需注册会员,以游客身份即可直接消费。由此可见,相关软件、游戏的防沉迷机制存在严重漏洞,限制未成年人大额消费机制不健全,明显与2019年、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两份通知的要求不符。这也提醒相关应用平台和游戏公司,当务之急不是纠结退款问题,而是应该集中力量强化自身人脸识别、实名认证技术措施,对不正常的支付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拦截和预警。这些问题不解决,“被折腾”就是咎由自取。

  作为未成年人父母、监护人,在强调“不知情”的同时,也必须反思自己是不是尽到了责任。对“熊孩子”放任不管,不履行应尽的监管义务,遇事一句“不知情”把责任一推了之,这样的家长肯定是不合格的。作为父母、监护人,必须对孩子的上网、游戏行为严加管束,尤其要对注册、充值行为严格控制,通过设置多重密码、消费通知提醒、取消免密支付等手段,把支付渠道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对于屡教不改的“熊孩子”,要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进行批评教育,坚决制止其沉迷于上网、游戏等非理性行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堵住未成年人的大额充值通道,需要凝聚多方合力。唯有相关方各尽其责,才能给这条非正常通道点亮红灯,减少乃至杜绝未成年人的非理性充值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来源:正义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