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第五(5) 学习整理

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孟子》更新中~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或曰,就是有人说,冉雍“仁而不佞。”我们介绍一下冉雍,孔夫子对冉雍有颇高的评价,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可使南面是指的可以为官的,并且可以为长官的,一个地方的长官,因为以前都是座北朝南的,冉雍是以德行为著称的。

冉家有兄弟三人,冉耕、冉雍、冉有都是孔门十哲,所以也成为一时的佳话,一门三哲。孔门十哲,冉家兄弟占其三。

之前冉有我们学习过,为季氏宰是给三桓做家臣的,是以政事著称。这里我们提到的冉雍,是以德行著称的,孔门四科就是四个科目,又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冉雍是以德行为著称,而冉雍是以德行著称的,所以孔夫子对他的评价颇高。

冉雍曾经也为季氏宰,也给季氏做过家臣的,但是只做三个月,就不再做季氏的家臣了,为什么做了三个月就不再去做官了?他说“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说我给的谏言,季氏不会照着去行去做,我所说的话语,他也不会去听,因为他是以德行著称,所以他所以的谏言都是符合德行的,他会发现季氏不听从,不采纳,这个时候他就辞官不做了。并且从此以后终生没再从政,一生志于学。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论语》初稿一百篇,就是冉雍和其他的弟子,所共同编写的,才有了后期的《论语》。

这个时候有人说了“雍也,仁而不佞”,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佞,佞是指的口才,能言善道,我们在听这句话,是不是有一点可惜的味道在其中?说冉雍这个人,虽然很有仁德,可惜他的口才并不好,不是那么能说会道,这个时候我们看看孔夫子是如何讲的——

“子曰:焉用佞?”

孔夫子说,为什么一定要口才好呢?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御就是抵御、抵挡的意思;“御人以口给”,这里就是指的争辩之意,当别人说了什么话,我们总是抵挡和抵御与人争辩;“屡憎于人”屡就是数次、经常的意思;憎是憎恨、令他人讨厌。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为什么一定要口才好,如果我们总是抵御和抵挡他人,与人争辩,会常常令人讨厌的。

我们再理解这句话很有意思,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发生,比如说我们身边这样的场景,领导说了某位员工一句话,但是由于员工的口才很好,是不是就会拿口才不停地去顶撞和抵御。

比如说朋友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的,说了朋友一个什么意见,或者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如果对方口才好,就会不停地抵御和抵挡,是不是很让人讨厌呢?

比如说有的父母在说孩子的时候也一样的,当我们说孩子身上的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口才很好,他就不停地抵挡,不停地顶撞,是不是觉得让人很讨厌呢?

我们再看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不是一样的,有的老师说学生身上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有哪里不足,如果这个孩子口才是很好的,他就会不停地去顶撞和抵挡,看看是不是很令人生厌的。

所以,如果我们是一个口才比较好的人,我们一定要反观自省的,当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我们的领导,父母,在给我们一些建议的时候,看看我们是不停地抵挡和抵御的,如果是,对方一定心生讨厌。

我们换位思考是不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给别人一些建议,对别人说了一些话,如果对方口才好,不停地争辩和抵挡,去看看我们的心里是不是对这个人就会心生讨厌,甚至心里会想,下次再也不给他讲了。所以这是口才好这件事情的两面性。

我们来正确地理解这句话,并不是口才好就一定不好,也不是说口才好就一定好,我们看任何事情它都有正面和反面。

我们举个例子,说一个人性格比较慢,你说性格慢是好还是坏,看用在什么地方,有的人性格快,你说性格快到底是好还是坏,看你用在什么地方,所以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勤奋,有的人天生比较聪明,有的人天生口才好,有的人天生自律性比较强,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看事情都去看他的两面性。

我们再回到口才这件事情,口才好的一面,是可以讲出更多的道理,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表达事情,这是正面。可是反面呢?祸从口出,很多时候我们得罪人,也恰恰是因为口才好,所以才得罪了那么多人,惹出了很多祸端。

我们再比如说漂亮这件事情,它也有两面性,好处是人人都喜欢,爱美之心;坏处自古以来都讲红颜祸水,也会引起很多的争端,从这里我们开始再得出一个结论,优点即缺点。

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一个人的优点,恰恰也正是这个人的缺点。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我们懂得优点即缺点的道理,可以对治我们的自负和自卑,如果我们没有某方面的优点,不用过于自卑,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可是同时我们也不要太过于自负,不要认为自己口才,就一定是好事,也不要认为自己很漂亮,就一定是好事情,也不要认为自己性格慢,是好或是坏,我的性格快是好还是坏。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首先可以用来修正自己,不让自己过于自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也不让自己过于自卑,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去做展现其他好的那一面。

比如说口才好这件事情,他是没有属性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学习圣贤文化,不断地去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个时候口才好是不是就发挥好的那一面?因为坏的那一面,我们自己懂得避开,伤害他人的话我们不会讲的,得罪他人的话、不该讲的话我们是不会去讲的,我们懂得谨言慎行。可是,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往往用出来的都是不好的那一面,总是与人争论对错、是非,逞口舌之力。

我们再来看性格慢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懂得不断地提升,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个时候性格慢,我们可以找一些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比如说性格慢,我们可以适合研究某一项技能,比如说我们可以擅长文学著作。

我们再说这里的冉雍一样的道理,口才并不好,同样也是孔门十哲,以德行著称,并且编写了《论语》的初稿,所以这里孔夫子说“焉用佞?”冉雍的仁德怎么还需要用口才好来体现出来呢?

我们讲完修己,我们再讲外用,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就懂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性格慢的人,我们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性格快的人我们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口才好的人,我们把他放到口才好的位置上;有内秀的人,不善言谈的人、文笔比较好的人,我们把他放到相应的位置上。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扬其长避其短,我们才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在一个企业管理当中,只有我们懂得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在,让自己变成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看问题才比较公正,说他口才这件事情没有好,没有坏,我给他找一个相应的位置,我们再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内在就可以了。

再看看我们教育孩子,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有的孩子他就擅长画画、或者他就喜欢写字、或者他就爱好跳舞、或者他就喜欢想要去学钢琴,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要懂得观察孩子的爱好,不光要观察他的爱好,当我们有了智慧以后,你可以看懂这个孩子的天赋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非要逼迫他,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非要让他去做自己不合适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看看孩子累还是不累?我们自己也很辛苦。

我们对待员工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有的人口才就是不好,你非要让他变得能说会道,他很累,我们也很累;有的人的文笔就是不佳,你非要让他变得文字优美,不太可能的,而且太累了。

所以,只要我们懂得儒家文化背后告诉给我们的那个东西,我们学《论语》是学它背后的义理,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学了这个价值观和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才可能看清楚事情的真相,才能懂得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去修正自己,更好地去帮助他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这里孔子说,我不知道他仁不仁,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弟子仁不仁呢?并且冉雍是以德行著称的,所以这里孔夫子在说什么?先不说他仁不仁的事情,“焉用佞”,又重复了一遍,不光是仁德不需要口才好,做任何事情不是只有口才好,才行得通的。

我们从这句话再来延伸一个观点,“勿求全”不要求全,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工作当中,在我们的家庭当中,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都在求全?

比如说这个员工很勤奋,如果他口才再好一点就更好了,如果他再自律一点就更好了,如果他再博学一点就更好了;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他很听话,我们说如果这个孩子有更多的才华就更好了,如果他学习再好一点就更好了;这个人做事情很严谨,很认真很负责任,我们就说了,如果他在变得更圆融一点就更好了.

我们对我们的老公也是如此,对我们的老婆也是如此,他工作很好,如果他对我在温柔一点就更好了,如果他再体贴一点,所有的节假日都记着那就更好。同样我们对我们的老婆也是一样的,如果他在贤惠一点就好了,如果他再能赚钱一点就更好了,如果他对孩子能在多一些陪伴就更好了。

所以生活当中我们好像不停地求全,为何会求全?因为看得不透彻,看得不明白。所以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思维,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够了,我不需要让他口才变得更好。

我们再回头讲,比如说孔夫子对于子贡,他是贵重的,他是贵气的,他有重用就可以了,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是修成君子不器的。

比如说子路,他只要勇猛有德行就可以了,我不需他出口成章能言善道,我不需要他像颜回一样“不迁怒,不贰过。”

所以说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夫子的思想,他不会去强迫的,要求每一个人必须变成什么样子,你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个“一”是所有的弟子都要去修习的,那就是内在的仁德,这个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到了我们现在不是也一样吗?这个人勤奋也好,性格快也好,性格慢也好,是否漂亮也好,口才好不好,这些我们并不去改变,但是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内在的仁德不可缺,我们行为的礼可缺,和不可少,诚信不可无,这都是内在的道德修养。

所以我们学儒家文化,最核心的地方在于修身,就是内在不断地去提升,而外在的性格体现和性格特点,不要去求全。

我们对我们的员工、我们对身边的朋友、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断让他提升内在就好了,性格的东西不用去强求,他修成什么样子就成什么样子,但是内在的仁爱之心,内在的善良和包容不可缺少。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