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学城潜力无限的背后靠什么

孙大侃 丨作者

导语:1988年9月,邓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1992年,邓公视察南方时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0年,绵阳科技城成立,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城”。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对各城市的高新区基本上都熟悉了,但近来,像科学城和科技创新中心等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视野!比如西部科学城,特别是兴隆湖无人不知,那里就是成都的科学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科技的力量

目前,我国在高新科学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局面: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是大而全,一般对应的是整个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大多位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价值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

  • 国内科技创新中心概念的提出始见于2014年。近年来,国家接连部署有北京、上海、粤港澳、算上成渝应该是共四个科技创新中心。从国家创新版图看,“四大中心”于东西南北各据一极。
  • 科学城与科技创新中心一样,都是功能比较齐备的城市区域,但规模更小,在其辐射范围内的一个特定区域,为科技创新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位于新城区或卫星城,比如北京中关村、广州科学城。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特点是小而专,一般对应的是单个,科技创新中心覆盖范围则没有特定限制,包括区域范围内所有重大城市乃至城市群。

  •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原始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其重要标志是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比如: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广东深圳,3个一线城市, 1个二线城市。

有些区域兼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学城的双重身份,比如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也是科学城。

总的来看,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城三者内涵既有重合,也有区别。

  • 批复单位看: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全局角度统筹谋划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地方政府申请建设,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科学城大多由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发展阶段自行规划建设。
  • 功能定位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研”为重,而科学城注重“人-科-产-城”的全方位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则是前两者的总合。
  • 地域范围看:从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地域空间范围从小到大的过渡。

✍ 目前,国家已经批复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四个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同时,武汉、南京、西安等城市都有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规划。这也正说明了改变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力量,一个是思维力,一个是科技力。


西部科学城如何建设

✍ 2020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其中,打造“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核心载体和重要抓手就是“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这也是国家赋予重庆和四川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两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成渝两地多部门开始了频繁的互动,一系列合作意向、规划纷纷出台。在双城建设规划中“科技”一词出现了55次,“创新”则出现了94次——可见两地的决心有多大。

2021年12月起,成渝科学城管委会将形成合力,从“十个方面”和“三个机制”上展开进一步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十个方面包括: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协同推进高校院所交流互动、协同实施科技人才招引培养、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协作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力打通跨区域投融资通道、共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联合搭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共同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具体分三步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的科创中心。

01 ▍共建的基础是什么

✍ 第一:成渝地区历来是我国战略大后方的核心区域,体现在国家的交通第四极、经济第四极,包括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等方面。

盆地内的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引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引擎,具备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经济基础。

  • 分别拥有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开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平台基础;

西部科学城以前,2016年,成都科学城开工建设;2018年,重庆宣布将建设重庆科学城。这是基于2016年发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建成若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其成为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础平台”。

  • 要入选这类城市,首先综合性必须要强——科教、文卫以及经济缺一不可,入选这类城市必须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

2021年止,中国共有19个城市进入全球创新集群100强。较2020年,成都从全球47位上升到39位,提升8个位;重庆列69位,同样提升8个位次。两个在全球排名前100的创新集群协同创新,会产生1+1>2的协同创新能力。

✍ 第二:如果单独分建,两个城市就会显得弱了,只有相向而行、合力共建,实力与资源才能互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联动整体推进。

科技创新中心是城市形态和地域概念,涉及创新主体、层级、关系更为复杂,在科技创新中心层面有三层制度关系:同省异地关系(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省级府间关系(四川/西部(重庆)科学城);央地关系(中央和四川)等。

还可以建立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金三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最终提高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02 ▍两地科学城目前的现状

✍ 西部(成都)科学城总规划面积361.6平方公里,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99.4平方公里,距成都中心城区约25公里,距天府国际机场约30公里。

天府新区的发展重点也是成都科学城,以兴隆湖为代表的绿网水系、交通网线将渗透其中,实现生态、产业、城市的高度融合。

环湖布局建设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创意设计、军民融合等六大产业组团,重点发展基础科研、互联网大数据、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研发服务、产业孵化等高端产业。

特别是作为成都科学城区域内的重要空间载体,有“未来建筑博物馆”之称的独角兽岛项目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未来10年内,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

在校学生规模将达到3000人

这是一所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国际视野

和国际影响力的科教融合学院

下半年学校就可开学了

如今已经入驻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1958年成立,这个曾经身处华西坝、工作区域仅有110亩的科研院所,在近10年里,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0多项,授权专利高达2600多项,为四川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其中成都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东部新区为省级新区。

新经济活力区:规划面积88.9平方公里,定位为新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

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面积69.8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创业要素汇集区,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

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60余平方公里,定位为国际创新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汇集区,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 自2020年6月成都未来科技城筹建以来,白纸画图、平地立城,已落位重大项目13个,总投资超1028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5个;在谈项目40个,其中重点促进项目20个,总投资超300亿元。

▲ 国际科教园区 项目效果图

▲航空发动机维修实训中心 效果图

▲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期(B区) 项目效果图

▲成都未来科技城展示馆 项目效果图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有的朋友不知道,这里主要是指高新西区)

“一核四区”通过数字链、创新链、价值链,集成创新要素资源,与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相嫁接,形成科学城发展的拓展空间。

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优势:已聚集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6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5个,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精准落地科技创新基地22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4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建成西部地区首个百P级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已为450余家用户提供服务。

西部(重庆)科学城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西部槽谷,东衔中梁山、西揽缙云山、南接长江、北拥嘉陵江,规划区域范围1198平方公里。重庆高新区直管园是科学城核心区,面积313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7个镇。

生产空间:一核四片多点。“一核”即重庆高新区直管园,“四片”即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璧山四大创新产业片区。


生活空间:一主四副多组。“一主”即以高新区直管园的50平方公里的科学城主中心


生态空间:一心一轴两屏。“一心”即以寨山坪为依托的城市公园,是科学城的“城市绿心”。


西部(重庆)科学城优势:核心区聚集了重庆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建立起3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签约高校科研院所项目33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靠干瞪眼可推动不了生产力。过去,重庆都是以工业发展为主,尽管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但是仅靠工业明显是走不远的。如果重庆转型主方向,那么科学城就肩负了这一使命。

重庆科学城所处的西部槽谷,位于中梁山和缙云山之间,无论是东向与中心城区,还是西向与渝西、四川成都的连接,交通均不通畅。为此这一点佩服重庆的决心,下大力度规划建设35条穿山隧道、10条轨道交通。因为到2035年规划人口约340万,对于重庆的地势来说,必须要交通先行。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成都的科学城与重庆的科学城与主城区的直径距离都基本在30公里左右,成都向南,重庆向西,大方向两个城市相向而发展。

  • 重庆科学城房价也就2万的样子,因为重庆超过三万的楼盘不多。而成都科学城区域超过3万,其中新经济活力区(高新区)的价格更高。
  • 重庆买房一定要选择科学城方向,这是重庆最火的区域了。而成都要看个人情况,投资与自住两回事。如果自住仅为了和科技人才当邻居,而其他方面完全不沾边就算了,正所谓科学城左右散步的都是科学家,连说话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 人口结构方面,成都要有优势,而重庆人口基数大,但老龄化较严重。

✍ 两个城市虽然在上层规划中是统一的,但是实际落地执行中,对于两个城市却有很大的区别。

重庆是直辖市,成都是副省级城市,重庆在行政级别上更高,获取资源更容易。但成都的一流高校与学科等软实力都要多于重庆,其科技实力也要高于重庆市。

成都是强省会城市,且发展史可以往前溯上千年,历史底蕴和文化都非常厚重。重庆则属于近代开埠后才真正崛起于历史舞台,并且一直是以生产型为主的工业城市,科技研发相对缺乏土壤,转型肯定要有观念的转变,并克服诸多难题。

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一核”依然向南发展,巩固了过去向南发展20年的成果,但规划的“一核四区”比较分散,感觉没有核心的发展方向。

西部(重庆)科学城,有着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重庆西部槽谷位于中梁山和晋云山之间,南有长江、北有嘉陵江流经的地带是平原,是建设科技新城区的理想地区。

  • 重庆过去一路向北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发展不动了,再向北就到了四川广安,而重庆的西面还有广阔的空间。
  • 之前重庆是一座大山大水的山城,但自从城市向西以来,就有平原型城区了。目前科学城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问题,上面已经讲过解决办法了。

✍ 归根结底,成渝双圈所确立的科创中心等“第四极”的地位,是由重庆和成都(四川)共同拿下的,离开任何一个,都不可能担起“第四极”的重任。

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烟火”,离开了彼此,都无法到达巅峰。其实成渝和广州、深圳这个组合比较像。

科创中心的机遇非常大,两方只有联手合作,唯有错位发展,互相借力,才能成全最好的彼此,增强自身在国家区域版图上的分量,真正做实中国的大后方。

▌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公众号 【城市房产观】 不作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