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免试上清华,成为载人火箭的总设计师,被人称作“航天妈妈”

从明朝想要利用火箭的士大夫万户开始,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中国人一直没有停止对于神秘的太空的探索,最近成功发射的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也证明了这一点。

2022年6月5日,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的发射中心成功将三名宇航员以及神州十四号飞船送上了太空,圆满完成了作为载人火箭的使命。

大部分人将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舱内的航天员身上,但是那些为了能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而在背后默默努力的人,同样也应该被大家记得。

小编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载人火箭总设计师容易的故事。

容易

虽然她的名字叫容易,但她本人做的工作并不容易,作为载人火箭长征二号唯一的女总设计师,她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航天事业中。

并且,容易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曾经被保送到清华,获得多项专利技术,并且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享受国家的特殊补贴,还获得了“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为了能让载人火箭更加安全的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她带领团队没日没夜的研究,使得我国在火箭设计的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为将来新型载人火箭的研发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火箭

这样的一位“航天女英雄”,究竟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付出了多少?她又是如何走上航天这条路的?现在的她又怎么样了?

大家喜欢这位并不容易的载人火箭女总设计师吗?喜欢的话就点个赞为我们的巾帼英雄加油打气;您也别忘了给小编点点关注,您的支持就是小编最大的动力。

从大山走出的姑娘

容易是个土家族姑娘,1978年出生在湖北恩施的一个小山村里,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这也使得容易从小十分懂事。

湖北恩施

不过懂事的她却有一个令父母十分头疼的爱好,那就是喜欢阅读与航天相关的书籍,如同明朝的万户一般,容易对于湛蓝天空中隐藏着的秘密充满了好奇。

但是父母在田地辛苦劳作赚来的钱并不能够满足容易对于知识的渴望,她的父亲只好在农忙之余去城里打零工赚钱,只为了能额外赚取一些钱买到相关书籍,能让容易多看几本书。

就这样,在父母的帮助下,容易逐渐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在上学时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

相关书籍

容易理解父母的辛苦,之所以给自己取名叫“容易”,就是希望她将来能够一切顺利,不用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当个农民,所以容易一直在努力学习,她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同时她也很听父母的话。

但是在容易高一这年分文理班时,她第一次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文科,而是跟随自己的意愿选择了理科。

当时她的父母原本是想让女儿学文日后可以当个老师,这样也算脱离了大山,但是从小就对科技痴迷的容易一心想要在这方面继续学习,所以才进入了理科班。

课堂

学习上丝毫没有被落下的容易在这个时候就在心里暗暗决定,自己以后要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学习,成为一名报效祖国的军人。

怀揣着这样一个在当时看来还很令人惊讶的梦想,容易在高中时一直刻苦学习,同时也会帮父母下地干活,借此来锻炼身体,毕竟国科大是军校,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老师们也在学习中渐渐看出了容易的心愿,她高中时的班主任就曾经特意为她写了一段话,赞扬了她的聪慧,并且还点明了她对于航天事业的热爱。

太空

于是,等到1997年高考结束以后,容易就迫不及待地在第一志愿那一栏填下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

原本容易的父母觉得军校太辛苦,不是女孩子该去的地方,加上容易的成绩完全可以进入清华北大学习,所以他们并不赞同女儿的选择。

但是看着容易充满渴望的表情,夫妻二人觉得不应该束缚女儿,而是应该让她像一头“小马驹”一样自由自在地在草原驰骋,于是同意了容易的选择。

国科大

走出大山的容易来到了大城市,进入了自己向往的学府学习,看着城市里的车水马龙,望着低空飞过的飞机,容易更加坚定了自己好好学习的想法。

报考了航天技术学系的容易接触到了比小时候更深奥的航天知识,她沉醉其中,越发感觉自己与天空的距离越来越近。

除了航天相关的知识以外,容易还需要学习空间站、火箭等的设计,并且需要有强大的计算和实验能力,这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的容易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空间站

但从小在艰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她拿出了面对数学难题时的那股劲儿,多次突破自己。2001年,出于对航天的热爱以及优异的成绩,23岁的容易被保送到了清华继续研读。

2008年,基本结束了学业的容易看到了祖国经历的灾难,也看到了祖国举办的第一场奥运会,这种复杂的情感促使她心中为国效力的心情越来越浓厚。

进入研究院

于是,就在这一年,容易进入了中国运载火箭的技术研究院,正式开始了她在航天事业中的新篇章。

清华大学

在容易的老家,她是村里有名的“别人家的孩子”,大部分人都觉得她走出了深山进入了城市,还进入了研究院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不用再为生活发愁。

但是容易的生活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她并不是“天赋型”的学生,所有的成绩都是容易自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所以在人才辈出的研究院中,她觉得的自己有很大的压力。

在这里,大家每天都很忙碌,不仅要学习,还要将工作完成得很好,这让容易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样优秀并且努力的团队中,容易也受到了影响。

火箭总设计师容易

于是,在这样一个良好氛围的带领下,工作期间的容易在国外的各大权威期刊上刊登了将近40篇的论文,论文观点都十分新颖,为学术界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她还因为自己拥有了6项专利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使得容易在研究院被更多人注意到,也让她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大家对这位一直热爱航天事业的总设计师有什么想说的话,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也能和大家一起共同讨论。

容易领奖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时,参与其中的容易感到激动不已,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到大型的航天工作中。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怀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接下来的工作中去。长征七号技术难题的攻破、神舟十号火箭的指挥、火箭故障的判断......这些任务中都有容易的身影。

参与航天任务

2009年的时候,容易接受了F火箭故障检测逃逸系统的设计任务,即便之前有些工作经验的积累,但是在容易自己看来,她还是个“新人”。

火箭升空

要知道,载人火箭的故障检测系统和逃生系统,是飞向太空中的航天员生命的重要保障,容不得半点马虎。

面对如此重大的任务,容易在经过了不断地查找资料后,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将原本的系统加以完善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系统对于故障检测的准确程度。

也因为这个任务,容易的能力也被上级领导看到,并对她进行了重点培养,不久以后,容易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上级任命她为神州十二号载人火箭的总设计师。

神州十二号

载人火箭的发展历史

作为载人航天任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载人火箭的研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计划研究载人火箭。在这之前,美国和当时的苏联先后对于太空进行了探索,并且发射了载人飞船和空间站。

在1992年,经过漫长的研究和计划,我们国家正式实施了代号为“921”的载人航天工程,并且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计划。

长征二号F火箭

在这年年底,长征二号F火箭的研究也正式开始,一开始由于我国当时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程度,所以在1999年长征二号F火箭只是将“神州一号”无人飞船送上了太空。

但是,这也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一步,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让当时的研究人员兴奋不已,大家也充满了干劲儿,开始研究载人火箭。

那个时候,作为火箭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研究人员,荆木春和同事每天在图书馆等各种地方查阅资料。

荆木春

由于中国是第一次研究载人航天的事业,而国外对于这方面的核心技术又进行了严格把控,所以当时研究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各种难题和各种方案的实现都需要靠自己不断地摸索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不仅仅是荆木春,当时的许多航天人也都是抱着这个想法在黑暗中一点点前进,大家都想让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

杨利伟

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核实、检查以后,荆木春和他的同事们研制出了载人火箭的故障安全系统,为长征二号F载人火箭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

2003年10月15日,提高了安全系数的长征二号F火箭,将我们国家首位宇航员杨利伟成功送进了太空,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中的国家。

虽然之前已经有了无数次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国家在每一次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上都会有新的突破。

准备发射的火箭

原本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在CZ-2E运载火箭的基础上进行了提高,在安全性方面是按照可以搭载载人飞船的要求去设计的。

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长度大约有58米,起飞重量可以达到479.8吨,并且还捆绑了4个助推器,作为我们国家唯一可以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它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

提高安全度

容易作为它的总设计师,在上面耗费了无数的心血。为了能让火箭的安全系数更高一点,容易曾经花费将近5个月的时间对火箭进行了改造。

火箭发射

原本容易在这方面就有一定的经验,在她的努力下,火箭的安全系数从0.97提高到了0.98,但是她并不满足。

在容易心中,每个航天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在神秘莫测的太空中,她能够为他们做的就是将危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于是容易将这个安全系数提升到了0.9996。

大家别小看了这串数字,它代表着容易设计的火箭发射失败的概率都不到万分之一,它也代表着容易为航天员们的安全又提供了一层保障。

神十二整装待发

2021年,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被长征二号F遥运载火箭成功送往太空,飞船里的三位航天员也在飞船行驶到预定轨道后进入了天河核心舱。

这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航天员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这一切都离不开容易在背后的用心付出。

当三位宇航员成功进入空间站的消息传回地面时,当时的指挥大厅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容易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神十二地面指挥中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围的工作人员兴奋地搂上了容易的肩膀,冲着镜头介绍到:“这是我们的容总!”周围的人都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这也是容易第一次在大众面前亮相。

作为载人火箭的唯一一位女性总设计师,不仅仅是这个头衔引人注目,容易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

神舟飞船的第一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当时就站在镜头一旁,他忍不住对着记者说,只要你看到容易,就感觉一切都容易了。这个名字也使得容易成为了研究院的“吉祥物”。

容易与火箭

可是容易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截止到2021年,她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交会事业以及空间站的所有6次任务,并且她还曾经3次担任发射现场的总指挥,以及3次担任火箭安全系统的负责人。

在18次任务中,容易虽然每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是那种紧张的心情至今都无法让她忘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容易谈到自己最紧张的一次工作经历就是神舟九号发射的时候。

那次是中国首次进行了载人教交会对接任务,也是容易参加的第一次交会对接任务。

神舟九号的三位航天员

她当时看着宇航员坐在她和同事们研发的火箭中,打开舱门进入飞船的那个时刻,容易忽然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一名火箭设计者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也是在那个时候,容易就无比地看重载人火箭的安全系数,她觉得只要自己再努力一点,航天员们就能更安全一点,她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在工作中更加严谨和仔细。

她还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将每一次的发射任务都记录了下来,并且将自己对于这几次任务的思考都用图文的方式整理在一起,以便之后翻阅。

容易讲话

有时候她还会将这个本子分享给没能到场的同事,这样即便是大家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到场,他们也能通过容易的本子了解到指挥现场细节。

不仅如此,容易从未停下对载人火箭的研究,现在的她已经开始带领团队对我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的技术难题进行突破。

她开始着手将运载能力更加精细化,通过对弹道、动力等设计的优化,从源头上降低了火箭的结构重量,并且提高了重型载人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容易参加活动

作为一个母亲,容易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航天事业中,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航天妈妈”。

容易的日常生活

她的儿子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设计制造火箭的英雄,也为自己的母亲感到骄傲,从来不会在容易工作时打扰她,只会在母亲休息的时候通过手机视频看看自己的妈妈。

并且容易的儿子还十分懂事,换了新的学习环境即便有不适应的地方也不会让容易担心,在两人的视频通话中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容易接受采访

容易清晰地记得,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时,她需要在指挥现场工作,那个时候刚好是中秋节,自己无法赶回家,只能在成功完成任务后与儿子视频。

大家都觉得容易在火箭上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在容易看来,这是自己的本质工作,自己责无旁贷。

虽然工作上很繁忙,但是她并没有与家人的感情变淡,相反,容易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家里的每个人,即便时间很紧张,她也会飞奔回家陪伴家人一段时间。

空间站对接

虽然来回奔波很累,但是在容易看来,家人和工作同样重要,只有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自己才能更好地进步、更专心的工作。

在最近的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中,我们依旧能看到容易的身影,她还在为了航天事业用心付出,努力设计更好的载人火箭。

容易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从来都是毫不掩饰的,她曾经将火箭比作蜡烛,两者都是通过用燃烧自己的方式来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

火箭发射瞬间

作为运载火箭,不论是载人还是载物,火箭的使命就是将飞船或者卫星送到指定的地点,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这是火箭存在的意义。

但是作为火箭的设计制造者来说,看着自己用心研发出来的火箭腾空飞走的时候,心中总是有种很复杂的感觉。

作为一个航天人,容易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认真负责,正是因为她对火箭、对航天有着特殊的情感,她才能设计出更安全、更高级的载人火箭。

神州十三号

从火箭的设计开始,再到最终的成功发射,这当中需要经过无数道关卡的考验,也需要每一位航天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精密的操作和严谨的测试才能成功。

或许在我们大家眼里,每一次的飞船发射并没有任何意外出现,从第一次的紧张激动到现在的平静淡然,普通人已经对发射任务习以为常。

但是在像容易这些航天工作者看来,每一次的发射都是第一次,正是因为他们每次都无比仔细,所以我们的航天任务才能次次成功。

从太空看地球

在这样一道道关卡面前,容易和她的同事们如同迎着海浪飞翔的海鸟,不惧怕任何艰难的挑战,面对疾风骤雨,依旧站好每一班岗,一次又一次的圆满完成任务。

现在的容易依旧看重火箭的故障检测以及逃逸救生系统的研究,她并不希望这两个系统被启动,因为那意味着身处高空的航天员们遭遇到了危机。

但是,作为航天员们安全的保障,容易和她的同事们在对待这两个系统的设计上还是一再认真谨慎,以确保航天员们的安全。

航天员们参加出征仪式

在小编看来,无论是容易这样的地面设计研究员,还是踏上火箭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们都在一次一次的为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付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新的技术。

作为我们探索太空最重要的“武器”,载人火箭已经成为了每个航天人的好伙伴,尤其是长征二号F系列的运载火箭,它陪伴了中国每一次的航天任务。

在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和提升后,相信它也会陪伴我们走得更久更远,它也会为我们的航天员保驾护航,让每一次的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太空摄影

而未来也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像容易这样用心发展航天事业的人物出现,中国人的“飞天梦”,也会在各种成熟技术的支持下飞的更高更远。

相信在未来,我们不仅仅会有长征二号载人火箭,还会有别的载人火箭带着我们的宇航员飞向太空。

今天关于这位载人火箭总设计师容易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还有其他的人物故事等您来看。风里雨里,小编都会在这里期待您的到来,我们下期内容再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