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高分电影,道出母亲的无尽暗殇

想看本片影迷,找窝头进支援村。

我现在接触的网友,结婚生子的越来越多,几年前还是一些不经世事的少男少女。

转眼间,少女嫁为人妇,小伙子们开始谈论起超市猪肋骨20块钱一斤。

这种生活的转变,你会在什么时候意识到?

夜深人静?还是跟某人大吵一架之后,突然就想思考一下之前的人生了?

反正,不会在快乐的时候。

人在很小的时候,应该就会模糊地审视此前度过的时光。

顽童时的想法是一个阶段,青春期时是一个阶段,随着慢慢长大,这个「审视」也在不停变化。

神经大条的人是没办法体会到的,因为他们神经大条。

这种事,往往就是针对有稍许神经病,还没膏肓的人。

其实无论少男,还是少女。对于生在这个世界上而言,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

我只是看了《暗处的女儿之后》,就再再再一次觉得,作为一个雌性人类的不容易。

女性题材的电影看得不少,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目前只有两部。

一部是1991年雷德利•斯科特拍摄的《末路狂花》,和今天要推荐的2021年玛吉•吉伦哈尔拍摄的《暗处的女儿》。

玛吉•吉伦哈尔是1977年出生的美国女性导演,她的弟弟可能比较被众人熟知,出演过《断背山》的杰克•吉伦哈尔。

其实玛吉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不算出众演员,没人想过她曾经凭借《疯狂的心》提名82届奥斯卡最佳女配,更没想过她作为导演,《暗处的女儿》能够提名奥斯卡、金狮、金球、哥谭独立电影、英国电影学院……等奖项。

这部电影的原名是《The Lost Daughter》,用迷失的女儿,或者丢失的女儿感觉更合适,暗处的女儿这个译名可能更富有文学色彩吧。

电影讲得是女主在夏天到海边旅行,独处的过程中她回忆起自己初为人母时,与两个女儿的相处时光。又曾经为了某种原因,她离开过她们三年之久。

现在她48岁了,与女儿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她自己对于那段过往很难以放下。

这是一种出于爱的愧疚,哪怕对方不在意或者忘记了。但是作为母亲她仍旧认为,这是她不能够被原谅的过错。

没生过孩子的男人,和还没有生育过的女生,可能体会不到这种心境。

我感觉,对于这种感情上的触感,是有针对人群的。

女主是一位教师,主要研究意大利文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搞文学的人,大多会比普通人敏感,她们想得会更多。

有些在别人眼里完全可以忽视的东西,在她们心里或许就有千斤重。

这部电影讲的是母亲对于女儿的爱与愧疚,其实它的主题并不大,导演用极其零碎的画面深刻地诠释了这个难以概述的故事。

因为情感这种东西,你是没办法用单位去计算衡量的,它只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

电影前半段部分镜头的运用,让这个苍老的母亲充满一种游离的故事感。她在海边作为一个参与者享受着个人的愉悦,又作为一个旁观者注视着老房子、老管家、老风景……这一切由来已久的密不可分,构建了这部充满暗伤的电影。

但是后半段接近结局的剧情部分,让我觉得平庸起来。

太多描述尼娜的片段,关于她的婆家,关于她的丈夫和外遇。在我看来,这与女主和电影的主题关系并不大。

尼娜有尼娜的人生,女主有女主的过往,这并不是一部双女主的电影,它是一部关于唯一的女人作为母亲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女主最后在海边醒来时给女儿打了一通类似家常的电话,这才是我觉得难受的地方。

长达两个小时的愧对,好像突然之间变成了晨曦间一个不经意的梦境。

关于梦境,它似乎很重要。但它太模糊了,模糊到转瞬即逝的地步。

这或许,只是导演内心深处对于女性的一种看法吧。

从女孩升级为女人,最大的意义是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心血。

然而那些心血,只能放在最深处的心底,默默着忍受着,但不可说。

举报
评论 0